劉益民 閆耀生 王程遠 金上博
膽囊結石(息肉)外科治療采用膽囊切除術已有120多年歷史,近年來隨著膽囊功能,膽囊結石形成原因,膽囊切除術后副作用,膽囊結石預防等問題不斷深入研究,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纖維膽道鏡在臨床上的應用,使保膽取石(息肉)術重新被人們所接受,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腹腔鏡輔助纖維膽道鏡下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息肉)術,治療膽囊結石,膽囊息肉患者12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患者128例,男49例,女79例,年齡最小15歲,最大65歲,平均41歲,膽囊內單發(fā)結石28例,2~10枚結石54例,大量結石2例,單發(fā)息肉15例,多發(fā)息肉8例,膽囊結石伴息肉21例。所有患者均為癥狀輕微或無明顯癥狀,經(jīng)體檢發(fā)現(xiàn)的單純膽囊結石或膽囊息肉,術前均經(jīng)B超檢查確診,并行膽囊脂餐試驗提示膽囊功能良好,無膽囊萎縮,膽囊壁厚正常,無上腹部手術史后方行保膽治療。
1.2 術前準備 術前常規(guī)行心、肺功能及肝腎功、血常規(guī)、凝血系列檢查,無其他嚴重并發(fā)癥,置尿管,并于術前30 min常規(guī)給予抗生素預防術后感染。
2.1 手術步驟 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后,常規(guī)消毒鋪巾,臍上做0.5 cm弧形切口,氣腹針常規(guī)穿刺建立氣腹,置入腹腔鏡,探查臍下方有無意外穿刺傷及出血,探查小腸、大腸、胃、肝臟等腹腔其他器官情況及膽囊情況,確定膽囊位置。于腹腔鏡直視下確定右上腹肋緣下腹壁距膽囊底最低點,在肋緣下作一約2.0~3.0 cm切口,分開腹直肌后置入戳卡,用腹腔鏡抓鉗將膽囊底順戳卡方向提出體外。若膽囊不能提出體外,則沿戳卡將肌層、腹膜適當擴大,直視下用組織鉗將膽囊底提起,停止氣腹,退出腹腔鏡,穿刺抽吸出膽汁確定膽囊無誤后,根據(jù)術前B超檢查結石或息肉大小情況,將膽囊底相應切開1.0~1.5 cm,于膽囊切口周圍縫合4針絲線,牽引膽囊。取一塊干紗布圍繞膽囊周圍,將纖維膽道鏡順膽囊切口插入膽囊內,直視下用取石網(wǎng)籃取石,對于壁間結石用異物鉗取出,膽囊息肉用活檢鉗從息肉根部鉗夾,并用電刀點燒后夾出,注意功率不宜太大,以防膽囊穿孔。取盡結石或息肉后,反復檢查無結石或息肉殘留,若有膽囊壁出血,可用電凝止血,觀察膽囊管通暢情況,有無膽汁從膽囊管噴出。息肉取出后常規(guī)行快速冰凍活檢,確定結石或息肉取凈后,膽囊切口以4-0可吸收線連續(xù)全層縫合后再加一層漿膜層間斷縫合,擠壓膽囊,檢查無膽汁滲出后,退出腹腔鏡戳卡,間斷縫合腹壁切口及臍上切口,結束手術。
2.2 術后處理 術后常規(guī)給予抗生素靜脈點滴3~5 d,24 h后恢復正常飲食,48 h后口服步長膽石利通片6片/d,3次/d,連續(xù)服用3月,術后1周、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2年分別復查B超觀察膽囊結石(息肉)有無復發(fā)。
2.3 術中注意事項 ①有些患者體型過胖,皮下脂肪過厚,膽囊位于肋緣上難以提出切口外操作時,可適當延長切口1~1.5 cm,必要時可于腹腔內行保膽操作;②膽囊切口取石(息肉)前,將一塊干紗布圍繞膽囊周圍塞入切口內,以防膽汁溢出污染切口或腹腔;③若為膽囊息肉,可將膽道鏡沖洗液由生理鹽水換為5%葡萄糖液,用活檢鉗夾住息肉根部,用適當頻率的電刀于活檢鉗上點燒后夾出;④若取石完畢后膽囊內仍有泥沙樣膽汁或血凝塊,可將導尿管頭超出膽道鏡0.5 cm處綁于膽道鏡上插入膽囊內,直視下吸出;⑤膽囊切口關閉前,將少量生理鹽水注入膽囊,防止術后膽囊內無膽汁,膽囊功能下降;⑥膽囊切口關閉后,膽囊表面及周圍除灑粘連停,不置腹腔引流管,防止術后膽囊與周圍粘連,導致患者術后不適感及膽囊功能下降。
128例保膽患者中,除2例術中發(fā)現(xiàn)膽囊壁遍布膽固醇結石,術中難以徹底清除,1例發(fā)現(xiàn)多發(fā)壁間結石,難以取凈,中轉行腹腔鏡膽囊切除外,其余125例患者全部保膽成功,成功率97.7%(其中2例多發(fā)結石患者分別取出0.2~0.8 cm結石147粒與225粒),手術時間50~110 min,平均時間(70±5)min,住院時間5~7 d,平均住院5.5 d,128例患者術后未發(fā)現(xiàn)膽瘺、出血,傷口感染等,均治愈出院,保膽術后1周、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2年復查B超,觀察有無結石(息肉)復發(fā)或殘留,術后隨訪98例,隨訪率81.65%,隨訪時間3個月至3年,其中5例患者術后復查B超提示膽汁淤積,繼續(xù)口服步長膽石利通片3~6個月后消失。1例患者術后3月發(fā)現(xiàn)膽總管結石,后經(jīng)EST取出結石。1例患者膽囊內無膽汁,口服步長膽石利通片后3個月改善不明顯,未行特殊處理,其余患者均無復發(fā),膽囊脂餐試驗良好。
膽囊結石是膽道外科常見病,多發(fā)病,膽囊結石的患病率占正常人群的10%以上[1],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改變,發(fā)病率逐年提高,關于膽囊結石治療的爭論已有120多年,1882年德國醫(yī)生Langenbuch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膽囊切除術,并發(fā)表了膽囊結石治療的“溫床學說”,該學說影響了幾代人,然而該“溫床學說”的主要缺陷是忽略了膽囊功能的重要性,忽略了膽囊切除術后諸多問題,膽囊是人體的一個重要的消化器官,具有諸多重要功能,隨著人們對膽囊功能、結石成因的不斷深入研究以及對膽囊切除術后中、遠期并發(fā)癥如:膽管損傷、影響消化功能、十二指腸液胃反流、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以及增加結腸癌的發(fā)病率等[2]的重視,隨著內鏡技術在膽道外科的應用,患者和醫(yī)生都希望有一種安全、有效、微創(chuàng),盡可能復合人體生理、心理狀態(tài)的新術式。
隨著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張寶善教授率先聯(lián)合北大首鋼醫(yī)院,北京航天總醫(yī)院等全國130多家醫(yī)院開展內鏡微創(chuàng)保膽研究及探索,將保膽取石(含膽囊息肉)的復發(fā)率由過去的30%~40%降至4.34%,我院從2007年1月開展保膽取石(息肉)研究,因謹慎原因,所有患者均選擇癥狀輕微或無癥狀,體檢發(fā)現(xiàn)的單純膽囊結石或膽囊息肉病例,125例保膽患者中98例患者隨訪3個月~3年復發(fā)率為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實踐中,我們感覺到多發(fā)膽囊結石通過保膽治療同樣取得良好的效果,研究中,2例患者分別取出147粒與225粒0.2~0.8 cm結石,術后復查B超顯示膽囊壁光滑,壁不厚,脂餐前后B超顯示膽囊收縮≥30%,隨訪分別為14個月、22個月,復發(fā)率為0,患者極為滿意。
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保膽治療中患者最為關心的仍為復發(fā)問題,目前,預防結石復發(fā)的措施主要有:口服膽酸藥物溶石治療,定期高脂餐,口服利膽藥物,適當服用非類固醇藥物[3]。楊懷新報告保膽術后加用中藥治療膽囊息肉65例,復發(fā)率為3.2%[4],李健等[5]用保膽術后加用防石膠囊治療膽囊結石45例,隨訪6個月復查未發(fā)現(xiàn)膽囊結石復發(fā),我們采用術后48 h口服步長膽石利通片預防結石(息肉)復發(fā),隨訪3個月~3年,無結石(息肉)復發(fā),但因適應證相對較窄,病例數(shù)量較少,隨訪時間短,遠期復發(fā)率仍需進一步觀察。
關于保膽術式問題,我們體會:在基層醫(yī)院或剛開展保膽研究的醫(yī)院,最好采用右上腹小切口內鏡保膽或腹腔鏡輔助下內鏡保膽方法,開始可選擇癥狀輕或無癥狀的膽囊結石(息肉)病例,待技術條件及設備成熟,再進一步擴大適應證,選擇復雜病例,以免因選擇不當,人為技術因素造成結石(息肉)殘留,產(chǎn)生虛假復發(fā)率。
總之,腹腔鏡輔助纖維膽道鏡下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息肉)術是一種安全、有效、微創(chuàng)、符合人體生理、心理的新方法,已越來越受到廣大醫(yī)生和患者的支持和擁護。該手術不但創(chuàng)傷小,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一個重要器官和功能,是最大地體現(xiàn)了微創(chuàng)意義[6],其必將在以后的實踐中接受長久考驗,使更多患者受益。
[1]吳惠澤,安韶康.纖維膽道鏡微創(chuàng)保膽取石術.中國內鏡雜志,1999,5(3):71-72.
[2]張寶善.內鏡微創(chuàng)保膽治療膽囊息肉.中國內鏡雜志,2002,8(3):1-3.
[3]Hood K,Gleeson D,Ruppin DC,et al.Prevention of gallstone recurrence by nonsteroid anti-inflammatory drugs.Lancet,1988;332:1223-1224.
[4]楊懷新.微創(chuàng)保膽內鏡息肉摘除術加中藥治療膽囊息肉65例.廣西中醫(yī)藥,2004,27(4):15.
[5]李健,楊卓欣,等.微創(chuàng)保膽內鏡取石術加防石膠囊治療膽囊息肉的初步觀察.湖北中醫(yī)雜志,2003,25(5):24-25.
[6]張陽德,喬鐵,馮禹陽,等.內鏡微創(chuàng)外科是治愈疾病及保留器官與器官功能的最佳途徑-論內鏡下保留膽囊取石或摘除息肉.中國內鏡雜志,2008,14(5):449-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