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堃
經內鏡熱極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是通過熱極探頭使局部組織溫度迅速上升,組織蛋白凝固、壞死、炭化而達到治療目的,本院對68例內鏡檢查證實為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內鏡熱極止血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將治療體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6年2月至2009年8月我科收治68例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其中男43例,女25例,年齡26~71歲,平均(34.9±6.7)歲;出血原因:胃潰瘍21例,賁門黏膜撕裂癥7例,胃癌8例,糜爛性胃炎20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2例。
1.2 術前準備 按內鏡檢查常規(guī)做好術前準備,糾正血容量維持血壓穩(wěn)定,做好心電監(jiān)測以及備好搶救藥品,在出血后24~48 h內完成急診內鏡檢查。
1.3 方法 采用Fujinon EC-410HR電子胃鏡和HP-A100內鏡熱極治療儀,常規(guī)給予急診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出血病灶后局部沖洗使視野更為清晰,然后將熱極探頭經胃鏡活檢孔插入,直至到達病灶,選擇治療溫度為150℃,將熱極探頭壓緊病灶部位,腳踏開關,每次電熱3 s,中間停頓2 s,反復電熱,直至出血停止,對于新鮮凝血塊覆蓋、滲血、血管顯露、血管搏動性出血操作方法同上,只需時間隨具體情況適當延長即可。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本組68例患者經內鏡下熱極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中有66例經熱極治療即時止血成功,無再發(fā)出血,止血效果顯著,且無明顯并發(fā)癥;2例血管搏動性出血患者熱極治療即時止血無效,后局部注射乙氧硬化醇后止血成功,有效率為97.05%,電熱止血時間為3~15s不等,5例患者治療中出現(xiàn)輕微上腹痛,治療后迅速消失,未發(fā)生穿孔;患者住院時間為4~7 d,平均5 d。術后定期內鏡隨訪,未發(fā)現(xiàn)1例引起周圍組織潰瘍,患者滿意率高。
上消化道出血系指屈氏韌帶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腸或胰膽等病變引起的出血[1],本組患者均在出血24~48 h內行急診胃鏡檢查,明確出血原因、部位,在明確診斷同時給予內鏡下熱極止血治療。
目前急診內鏡已成為上消化道出血的首選治療措施,內鏡下可及時明確出血原因,并能通過內鏡采取多種治療手段進行止血,如熱極、激光、藥物注射、微波及金屬鈦夾治療等多種方法,為保持視野清晰,術前可用冰鹽水洗胃,必要時經噴灑導管沖洗血跡,明確出血部位、狀態(tài)及性質,因及時明確出血的原因及尋找更有效的止血方法是減少手術率及病死率的關鍵。
內鏡熱極止血治療的原理是將熱極探頭經胃鏡活檢孔插入,在胃鏡直視下接觸壓迫出血灶,通過電熱使蛋白質凝固、血管封閉而止血[2]。止血成功的關鍵在于熱極探頭的位置,操作過程中要盡可能使探頭與出血灶垂直接觸并使用一定壓力,才能取得滿意效果,同時熱極對出血灶的凝固效果與熱凝溫度、時間有關,應用熱凝溫度一般為150℃,持續(xù)3~15 s,臨床上對于藥物治療無效且潰瘍局部有活動性出血者,選擇熱極治療效果滿意,但對于有血管裸露者更應積極行熱極治療,血管裸露破潰出血,在行熱極治療前,可先后用凝血酶、去甲腎上腺素局部噴灑或去甲腎上腺素局部注射治療均無效時選用熱極治療。熱極治療最嚴重的并發(fā)癥是胃腸穿孔[3],本組有5例患者在治療中出現(xiàn)輕微上腹痛,治療后迅速消失,未發(fā)生穿孔。我們的體會是:在條件允許情況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最好行急診內鏡下熱極治療,其診斷率高,止血效果好,熱極操作治療前應在體外仔細檢查,避免術中出現(xiàn)故障,導致操作失誤或不到位,由于內鏡熱極治療溫度相對較低,對組織損傷小,電流又不通過全身,故較激光、電凝安全。綜上所述,內鏡下熱極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是一種安全、簡便、有效的止血方法,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減少再出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其早日康復。
[1]吳云林.胃腸病學臨床進展.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1999:189-190.
[2]吳承榮,黃留業(yè),劉運祥,等.經內鏡熱極治療上消化道出血療效觀察.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5,22(1):18.
[3]李聞,鐘尚志.急診內鏡治療非靜脈曲張性上消化道出血.中國消化內鏡,2007,1(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