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偉
(山西大學法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淺析行政訴訟和解制度在我國適用的可行性
張獻偉
(山西大學法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在和諧司法理念的指導下,文章將從分析和解制度的相關理論切入,重點探討行政訴訟和解制度在中國的適用。
行政訴訟;和解制度;適用
和解制度作為民事訴訟中的一項重要制度,便于當事人自由處分權利,及時有效地解決矛盾糾紛。在中國行政訴訟法的立法上,對于行政訴訟和解采取一種消極應付的態(tài)度,一直沒有得到肯定和認可。然而在行政訴訟的實踐過程中,卻大量存在行政訴訟和解的事實,行政機關與原告私下協(xié)商,再由原告申請撤訴。高撤訴率現(xiàn)實的存在不僅使得行政機關的行為處于人民法院的監(jiān)管之外,更容易造成對原告合法權益的損害。因此,在中國行政訴訟過程中構建完善的和解制度已成當務之急。
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和解是指不再爭執(zhí)或者仇視,歸于和好①。訴訟和解就是在訴訟過程中原被告之間以化解矛盾糾紛為目的,相互之間以自愿、平等協(xié)商為前提終結訴訟的活動。行政訴訟的和解是指在行政訴訟中以當事人協(xié)商達成合意解決糾紛的一種訴訟終結方式,其是對當事人權利處分意愿的充分尊重,也有利于行政相對人行使訴權以實現(xiàn)對其合法權益的救濟。與民事、刑事和解制度不同,行政訴訟的和解擁有一些自己的一些特征:
(1)參與和解主體的特殊性。由于行政訴訟的被告一方是處于管理者地位的行政機關,而原告一方是處于被管理者的行政相對人,雙方雖然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然而其享有的權利義務關系卻不對等。處于管理者地位的行政機關擁有一定的行政權力,和居于被管理者地位的行政相對人相比,處于優(yōu)勢地位,所以,行政訴訟和解必須側重于保護原告的合法權益。
(2)和解協(xié)議的內(nèi)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由于行政機關做出的每一個具體行政行為都具有確定性,一經(jīng)做出,不得隨意修改,行政機關對行政權力的行使不具有完全的處分權,因此在行政訴訟過程中,原被告雙方不能以達成和解協(xié)議為目的,隨意修改已經(jīng)生效的行政行為。除非確有證據(jù)證明行政行為的違法性,和解協(xié)議的內(nèi)容一般不得隨意改變、撤銷已經(jīng)生效的行政行為。
中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條明文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不適用調解。但該規(guī)定并未涉及到和解,關于在行政訴訟中能否和解,法律上并沒有做出明確規(guī)定,然而在司法實踐過程中,人民法院以協(xié)調方式促成當事人和解,最終撤訴結案的現(xiàn)象卻是大量存在的。根據(jù)相關資料分析,近年來我國行政訴訟撤訴率逐年升高,高撤訴率的現(xiàn)實一方面有效提高了行政訴訟的效率,快速化解了矛盾糾紛,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巨大的危害:
(1)可能會造成對行政相對人獲得司法救濟的權利造成變相侵害。司法救濟是公民合法權益獲得保護的最后一道防線,而私下和解達成的和解協(xié)議由于其效力問題,得不到的法律的保護。而如果行政機關在履行過程中反悔,不履行和解協(xié)議,行政相對人就失去了獲得司法保護的權利。
(2)雖然在行政訴訟過程中存在著大量的和解事實,然而由于法律規(guī)定的空白,沒有明確的法律依據(jù),法院的協(xié)調活動就失去了法律的約束和監(jiān)督,權力的運行一旦失去制約和監(jiān)督,就極有可能導致濫用,同時由于法律的空白,法院的協(xié)調活動也“名不正、言不順”,降低了法律的權威性。因此,構建完善的行政訴訟和解制度已成為我國行政訴訟制度的當務之急。
雖然我國的行政訴訟制度發(fā)展時間不長,而且現(xiàn)行的《行政訴訟法》也沒有對行政訴訟和解制度作出相關規(guī)定,但無論從理論角度還是現(xiàn)實角度分析,我國都已具備構建行政訴訟和解制度的各種需要,在我國構建行政訴訟和解制度是可行的。
(1)行政自由裁量權的行使為行政訴訟和解制度提供了方法。在行政訴訟過程中,行政機關基于行政行為的確定性,不得隨意改變已經(jīng)生效的行政行為。由于公權力的不可處分性,和解協(xié)議的內(nèi)容也就不得隨意涉及到行政行為的更改。然而,和解的方式多種多樣,除了改變已經(jīng)生效的行政行為外,行政機關還可以通過行使自由裁量權的方式與行政相對人達成和解協(xié)議。行政自由裁量權是指行政機關在法律規(guī)范明示或默示的范圍內(nèi),基于一般法律原理和行政目的,在合理判斷的基礎上,自主決定作為或不作為以及如何作為的權力。如果行政機關在不違背法律法規(guī)的前提下,行使自由裁量權在其可自由裁量的范圍內(nèi)對其所作出的行政行為進行更改,則既能保障相對人易于接受行政機關的管理,又能達到快速化解糾紛,節(jié)約訴訟成本的目的。
(2)行政機關的自我糾錯權為行政訴訟和解制度提供了基礎。我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一條明文規(guī)定:人民法院對行政案件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請撤訴的,或者被告改變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原告同意并申請撤訴的,是否準許,由人民法院裁定。而2008年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行政訴訟撤訴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第一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經(jīng)審查認為被訴具體行政行為違法或者不當,可以在宣告判決或者裁定前,建議被告改變其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這說明行政機關采取的自我糾錯的方式妥善化解行政糾紛,終結訴訟程序已取得行政訴訟法的允許。而行政主體對其違法或不當?shù)男姓袨樽鞒龅淖晕壹m正,可以看作是對其掌握的公權力的一種補救式的妥善處理。行政主體在與相對人達成合意后,不僅可以糾正其違法行政行為,還可糾正其不當行政行為,從而更好、更快地解決糾紛。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最高人民法院于2007年3月發(fā)布了《關于進一步發(fā)揮訴訟調解在構建社會義和諧社會積極作用的若干意見》,意見指出,對行政訴訟案件,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案件實際情況,參照民事調解的原則和程序,嘗試推動當事人和解。人民法院要通過行政訴訟案件的和解實踐,不斷探索有助于和諧社會建設的多種結案方式,不斷創(chuàng)新訴訟和解的方法,及時總結經(jīng)驗,不斷完善行政訴訟案件和解工作機制。由此可見,構建行政訴訟和解制度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xiàn)實需要。
(2)實現(xiàn)政府職能轉變的現(xiàn)實需要。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的不斷推進,政府的職能行使方式也隨之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最顯著的就是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政府職能方式的轉變也必然引起行政機關行使職權的方式的轉變,由過去采用的命令、強制等方式向協(xié)商、指導等方式轉變。在政府職能轉變過程中,以對公民權利的尊重為特質,給予行政相對人發(fā)揮主觀創(chuàng)造性,積極參與行政活動的機會,強調行政主體與行政相對人須建立良好互動關系,這就為行政訴訟和解提供了博弈的條件,使得行政相對人取得與行政主體平等地位,具備討價還價能力。
行政訴訟和解制度體現(xiàn)了行政機關和行政相對人的合意,有利于加強他們之間的良性溝通,是實現(xiàn)行政審判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相統(tǒng)一的有效手段。因此,構建完善的行政訴訟和解制度已成為推進行政法治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Settlement of Administrative Proceedings for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ystem in China
Zhang Xianwei
In harmony of the concept of legal guidance,this analysis made by the related theory,the key to reconciliation through administrative ac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administrative action;settlement system;apply
D925
A
1000-8136(2010)32-0128-02
張獻偉,男,1971年5月出生,山西長治人,山西大學2007級在職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