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佳迪
北京印刷學院,北京 102600
Wiki,作為多人協(xié)作式寫作的超文本系統(tǒng),中文譯為“維客”或“維基”。源自夏威夷語土語“wee kee”,意為“快點快點”。Wiki是一種支持面向社群的協(xié)作式寫作,同時也包括一組支持這種寫作的輔助工具。Wiki的寫作者構成了一個社群,wiki系統(tǒng)為這個社群提供“共同創(chuàng)作”(collaborative)環(huán)境的網站,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網站上的頁面資料。我們可以通過網頁瀏覽器對 Wiki文本進行瀏覽、創(chuàng)建、更改,而且創(chuàng)建、更改、發(fā)布的代價遠比HTML文本為小,并不需要懂得HTLM代碼,只要簡單了解少量的Wiki語法,就可以在系統(tǒng)中發(fā)布頁面。與其它超文本系統(tǒng)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開放的特點,所以Wiki系統(tǒng)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同收集、創(chuàng)作某領域的知識,發(fā)布大家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但所有的wiki都有“版本控制”(Version Control)的概念,即隨時都可以找回之前的正確版本。與其它超文本系統(tǒng)相比,Wiki有使用簡便、開放的優(yōu)點,Wiki系統(tǒng)可以幫助我們在一個社群內共享某個領域的知識。
Wiki的最大特點在于人人都能參與網頁的修改,讓網站內容從無到有、從粗略到完善、從孤立到互為參考,最終成為高質量的知識體系。這里面所體現(xiàn)的就是Wiki的開放性、可增長、自組織等特點。
同時,Wiki網站多采用公有版權,打破了私有版權下知識傳播的限制性,并以公益性獲得大眾的認可和支持。參與公益wiki建設成了一種可以隨時隨地參加的公益活動,為愛好者們提供了共享知識經驗、幫助他人的良好體驗。
前文已經提到,Wiki思想帶來的決不僅是維基百科(Wikipedia),但最出眾之筆絕對非它莫屬。Wikipedja(中文名為維基百科)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Wiki系統(tǒng),是基于Wiki和GNUFDL的百科全書網站系統(tǒng)。它將全人類帶入到一個全民編輯、全民學者的時代,人們驚喜的發(fā)現(xiàn),自己不知不覺成了傳說中的紀曉嵐。
過去,我們堅定的認為,編輯是學者亦或新聞工作者的專職,維基百科的出現(xiàn),徹底改變了人們的這一思想?;蛟S,你還不能夠相信自己可以控制網頁的內容;或許,你還在猜測自由編輯的可能性,下述將闡釋全民編輯是一個怎樣的事實。
不難想象,大多數(shù)人心存疑慮的原因無外乎兩點,一是對自己知識的權威性、準確性的不自信;二是對計算機編寫語言復雜性的恐懼。其實,若接觸過wiki的人,對此肯定是不會有顧慮的,因為基于wiki的網站建設者早早就把這些考慮好了。
對于知識權威性和準確性的擔憂怎么解決呢?人們的擔心還是很有道理的,誰會相信一本沒有權威性的百科全書呢,既然每個人都能參與到百科全書的編輯過程,由于人們受教育程度和生活背景的種種差異,使得知識的獲得也變得千差萬別,我們把自己認為對的知識輸入到網頁上,只需輕輕幾個字,但造成的知識的誤差卻是不可小視。Wiki很好的考慮到了這一點,在人們每編完一個知識庫之后并非永久性的覆蓋了先前的網頁,而是將你輸入的網頁暫存在一邊,待網站工作人員、每個知識庫的管理人員核實后,正確的將作為新的知識發(fā)表,不正確的則自動還原回沒編輯之前的頁面,這樣做無疑就保證了百科全書的權威性和準確性,是很負責任的做法。也可以這樣理解,我們作為平民編輯是初稿,而管理人員是終審和定稿。
那對于計算機編寫語言復雜性的擔憂又要如何解決呢?這一點其實更不必擔心,即使是沒有受過系統(tǒng)計算機教育的人,也完全可以輕松自如的在百科全書上編寫內容,那是一種比HTML超文本語言更加簡明易懂的編輯語言。如果不是極為復雜的內容與格式,編寫是不會對人們造成任何障礙的。
簡單地說,編輯一個維基頁面十分容易,以維基百科中文版為例,只要點擊頁面上方的“編輯本頁”即可修改該頁,點擊后就會看到一個包含那個Wiki頁面的可編輯的文字區(qū)域。先將文字復制到文字編輯器中,使用Wiki規(guī)定的格式編輯并檢查,然后再復制粘貼回編輯頁面中的文本區(qū)。最后預覽一下,便可輕松發(fā)布了。
打消了以上兩個顧慮,人人都能當編輯,人人都是紀曉嵐又有何夸張的呢?
精英時代是否已經過去?“草根”文化又能否被扶正呢?盡管存在種種疑問,但全民參與,共享文化大餐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
編輯已經不是社會賦予特定的人們的特有的職業(yè),而是越來越平民化、全民化,也可以這么理解,編輯作為一個固定的職業(yè),其功能與地位已經日漸淡化,這是文化的榮幸還是悲哀,我們還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大家都來參與文化的建設,必然是件好事情。
全民傳播時代冷落了誰呢?是長久以來固步自封的傳統(tǒng)學者,還是整個傳統(tǒng)傳媒?我想答案應該是多選吧。
網絡弱化了傳統(tǒng)媒體的功能,電視、報紙、雜志、廣播、書籍……統(tǒng)統(tǒng)可以在網絡中獲得,且不談取代不取代的問題,關注度的下降是不爭的事實。那Wiki呢?它弱化了什么呢?弱化的應該不只是一兩個行業(yè)。首當其沖受影響的應該是新聞界和出版業(yè)。
人人都當編輯聽來有些夸張,但已經沒有異議,那傳統(tǒng)媒體人應該怎么辦呢?我想,另覓新徑是唯一的道路。比如,在百科全書的最后把關上,傳統(tǒng)傳媒人就應當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運用寬廣的知識面來審核大眾編寫的東西,盡管其功能弱化了許多,但其作用還是很大的。
面對Wiki、微博等新媒體的強力沖擊,傳統(tǒng)媒體必須使自己與網絡媒體在平等的基礎上競爭。媒體人要在堅持權威、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基礎上,逐步解除自己的思想束縛,逐步走向開放。另外,盡快在這場全民性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地位,更是維持傳統(tǒng)傳媒權威性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