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琳琳
(渤海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 遼寧 錦州 121013)
“改革”這個字眼大家是非常熟悉的,無論是用在國內經濟領域,還是政治領域、文化領域,更或者是國外的各個國家,都是需要在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作出一定的調整和改變。本文強調的“改革”是從作為無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角度去探討,“改革”對于無階級社會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性。只有明白了在當今時代,在當今社會,在當今國家“改革”與“階級斗爭”同是作為社會發(fā)展的手段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以及改革作為社會主義發(fā)展的手段有什么樣的重要性問題,才能保證我們的社會主義方向不會出現(xiàn)差錯,才能保證我們在社會主義的建設過程中不會走彎路。
首先,階級斗爭和改革都是作為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也就是說階級斗爭和改革都是作為社會發(fā)展的一種手段,一種工具。只不過是存在于在不同的社會性質的社會里。在存在階級對立的社會里,階級斗爭是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每一個社會形態(tài)的更替,都是階級斗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要沒有奴隸們對奴隸主的反抗,不會有奴隸們的人身自由。要沒有資產階級對封建地主的反抗,就不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要沒有工人對資本家的反抗,也不會有社會主義社會。所以說,在有階級社會的社會發(fā)展過程中,階級斗爭作為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發(fā)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正式由于階級與階級之間的對立、斗爭,才會導致社會形態(tài)的不斷進步。在無階級社會里,那怎么樣才能夠促進社會發(fā)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呢?手段是很多的,但從本質上來看,從社會的基本性質入手的話,社會的整個狀態(tài)是不存在階級劃分的,因此也不會出現(xiàn)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不存在了,那什么才能夠在無階級社會里,促進社會生產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呢?根據(jù)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來看,我們發(fā)展生產力的著眼點也就是著眼于生產關系上,于是讓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成為重中之重。只有讓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才能推進社會的進步,所以我們必須得對生產關系進行改革。同時改革也就作為無階級社會發(fā)展的一種重要手段。
其次,階級斗爭和改革作為社會發(fā)展的手段,目的都是為了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都是為了社會的進步、發(fā)展。階級斗爭是在存在階級的社會里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目的是推動著社會向前發(fā)展。每一個社會歷史形態(tài)的變更,都伴隨著當時社會生產力的飛躍。這也就表明在階級社會里,階級斗爭的結果都會帶來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改革在無階級社會里作為社會發(fā)展的一種手段,目的也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我們對當前生產關系的改革,也就是為了生產力的發(fā)展,為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首先,兩者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采取的方式不同。階級斗爭和改革同是作為社會發(fā)展的手段,采取的方式確是不一樣的。階級斗爭,是指的被壓迫、被剝削階級對壓迫、剝削階級的一種斗爭,這種斗爭是具有暴力性質的,是血腥的,通常都是采取“起義”、“戰(zhàn)爭”、“革命”的手段,具有“殘害”性質。但是改革作為無階級社會社會發(fā)展的一種手段,是比較“溫和”的,它是通過對當前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地方作出一定的調整和改變,不存在硬性的戰(zhàn)爭和革命。它是對各方利益的調整和改變,不存在階級對階級之間的沖突和對抗。
其次,兩者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適用的條件不同。階級斗爭和改革同是作為社會發(fā)展的手段,適用的條件不一樣的。階級斗爭存在于有階級的社會里。而改革存在于無階級的社會里。這就需要我們判斷什么樣的社會是沒有階級的社會,這就需要探討什么是階級,階級是區(qū)分社會地位的標志,階級是劃分社會地位的標線,存在階級劃分就表明存在著階級對立,就表明在這個社會形態(tài)里,存在著壓迫、剝削和被壓迫、被剝削群體的存在。在有階級社會里,正是由于有了階級之間的對立,才會有二者之間的斗爭。正式有了二者之間的斗爭,才會促進階級社會的不斷向前發(fā)展。在無階級社會里,不存在階級之間的劃分,廣大人民群眾是一個綜合體,人與人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不存在剝削和壓迫社會地位之分,所以也就不存在二者之間的對立和斗爭,所以,對生產關系的改革就成為社會發(fā)展的動力。
再次,階級斗爭和改革同時作為社會發(fā)展的手段,產生的最后結果是不一樣的,階級斗爭最后的產物往往標志著建立一個新的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而改革引起的結果還是還保持著先前的社會性質。奴隸們對奴隸主的斗爭,最終進入了封建社會,農民和新興資產階級對封建地主的斗爭,最終進入了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階級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最終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所以每一次階級斗爭最后的結果都是標志著進入一個嶄新的社會形態(tài)。而改革最后的結果就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改革的最后結果就是不斷的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改革的最后結果就是能夠使人們真正的達到向往的大同世界,不會改變原有的社會性質。
如今,中國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只有在清楚的認識到階級斗爭和改革之間的關系問題基礎之上,才能對中國社會主義發(fā)展做出分析。前面已經講過改革是在無階級社會里作為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那中國現(xiàn)在在搞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算不算是沒有階級的社會。這個問題需要從兩方面去理解,一方面,中國是社會主義社會;另一方面,中國是帶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是無階級社會,階級斗爭已經完全消滅。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因此按照馬克思、恩格斯階級斗爭原理就不存在階級的對立和斗爭。但是另一方面,中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階級斗爭在我們國家還是存在的。只不過是在一定范圍內存在,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情況,這就需要我們好好把握在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究竟應該是以改革作為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還是以階級斗爭作為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這個問題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問題。
首先,在中國搞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是存在的。從國際環(huán)境角度來看,資本主義的和平演變一直存在,國外的資本主義國家一直都沒有放棄對我們社會主義事業(yè)的侵蝕和破壞,我們國家內部就會有一部分人禁不住引誘和壓力,一些人就會變質,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的敵人。從國內環(huán)境來分析,中國是具有兩千多年封建歷史的國家,封建社會剝削和壓迫的意識根深蒂固,很難一下子讓人們擺脫這種封建意識。于是,又出現(xiàn)一部分人在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成為人民的敵人。通過上面的分析,得出階級斗爭在中國現(xiàn)階段在一定范圍內還是存在的。
其次,此時所講的“階級斗爭”與我們在上面分析的階級社會里所講“階級斗爭”是不同的,“它是一種特殊形式的階級斗爭,或者說是歷史上的階級斗爭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特殊形式的遺留”。[1]第一,當今階段所講的階級斗爭的對象是“反革命分子”、“敵特分子”、“各種破壞社會主義秩序的刑事犯罪分子和其他分子”、“貪污盜竊、投機倒把的新剝削分子”。[2]它是不同于在階級社會里所談的階級斗爭之間兩大階級的對立。第二,當今階段所講的階級斗爭已經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更不是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它必須服從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而在階級社會里所講的階級斗爭,它是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第三,當今階段的階級斗爭是通過在國家法律的范圍內,對社會主義敵對分子進行處置,不是向階級社會里所講階級斗爭是一場政治運動。所以,我們要弄清楚當前我們所談階級斗爭的性質,千萬不可與階級社會里所談階級斗爭相混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對階級斗爭應該持這樣一種觀點,階級斗爭在一定范圍內會存在,但是我們既要反對階級斗爭擴大化,又要反對認為階級斗爭已經熄滅的觀點。只有這樣,我們才不會對破壞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敵對分子放松警惕,只用這樣,我們才不會把階級斗爭看得過于嚴重。
再次,通過鄧小平同志對中國現(xiàn)階段“改革”的分析,得出當前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還是應該以“改革”為主。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主義制度是一個不斷變化和經常改革的社會,不改革就不能發(fā)展,就沒有出路。改革是解放生產力和發(fā)展生產力,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由之路。鄧小平同志“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只能是死路一條”。[3]尤其是針對中國在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鄧小平同志就指出過“如果現(xiàn)在不進行改革,我們的現(xiàn)代化事業(yè)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就會被葬送。[4]由此可見,改革對于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是非常重要。改革就是要改變掉落后的生產關系,改變上層建筑,改變工農業(yè)企業(yè)的管理方式和國家對工農業(yè)的管理方式,使改革后的生產關系能夠適應現(xiàn)代化大經濟的需要。因此,鄧小平進而提出“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5]
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只有深刻理解到改革和階級斗爭之間的關系,才能真正保證社會主義的準確方向。只有深刻理解到現(xiàn)階段中國進行改革的重要性,才能真正保證中國的綜合國力的提高。只有深刻理解到中國進行改革的目的性,才能真正保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2]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0,113.
[3][4][5]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8,15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