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蘋兒
(嵊泗縣成教中心圖書室 浙江 312450)
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漁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近年來,伴隨著漁農村經濟的發(fā)展,基層群眾對知識的需求、對自身文化修養(yǎng)的提高顯得更加迫切。浙江省委關于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決定中指出: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是加快建設文化大省的核心內容。社區(qū)圖書室,特別是漁農村社區(qū)圖書室作為最基層、最廣泛的基礎文化陣地,是最貼近群眾的文化陣地,是公共文化圖書流通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也是成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必要手段。但當前,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城鄉(xiāng)公共文化圖書服務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硬件設施落后、藏書數量少、軟件管理跟不上等等。
嵊泗縣作為一個海島縣,全縣3鎮(zhèn)4鄉(xiāng),總人口8萬,共有18個漁農村社區(qū)和8個城市社區(qū)。近年來,該縣公共圖書服務不斷完善,船頭圖書箱、圖書進社區(qū)、圖書進工地等品牌活動有聲有色,走出一條海島小縣公共文化圖書服務的特色。社區(qū)圖書室也逐漸被基層群眾認可、接受,卻仍然是個薄弱環(huán)節(jié)。以下筆者就將以嵊泗社區(qū)圖書室為例,提出一些加強社區(qū)圖書室建設的意見和看法。
一方面,從當前來看,漁農村群眾的總體文化程序普遍不高,還不能適應建設社會主新漁村的需要;另一方面,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提高漁農民生產技術水平。嵊泗作為一個漁業(yè)大縣,新時期下的漁業(yè)生產正面臨著作業(yè)結構調整、技術更新、漁民轉產轉業(yè)等問題,漁農民對知識需求較以往更為迫切。社區(qū)圖書室作為漁農村群眾身邊的文化學習場所,可以提供靈活的學習空間,是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群眾開展學習、自我提高的一個理想場所。
建設社會主義新漁村是一個工作量大、涉及面廣、循序漸進的過程。據筆者了解,當前嵊泗漁村普遍缺乏以下知識:一是管理知識,大多數的水產品加工企業(yè),業(yè)主文化水平不高,管理模式以家庭作坊式為主,理念落后、方法簡單、效率低下、周而復始地從事著簡單的擴大再生產,企業(yè)缺乏競爭力、難以做大做強;二是法律知識,在日常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大部分群眾不懂法,不知道怎樣去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也不知道怎么樣才算自覺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因而觸犯刑律、影響社會治安或受騙上當的現象偶發(fā)生;三是科技知識,如貽貝、海帶、螃蟹、海參等經濟水產品的養(yǎng)殖技術,都是漁村最需要、漁民最想學的知識。由于受到文化水平及計算機普及影響,如何應用互聯網獲取新信息、新知識對漁農民來說仍有一定困難。而圖書閱讀是他們要直接、最有效地獲取知識的途徑,也剛好適應漁農民不可能進行脫產學習的特點。同時,社區(qū)圖書室可以從漁村漁民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有針對性地采購一些專業(yè)(科技)書籍,為漁民提供自學習(致富)的平臺。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各種社會思潮也逐漸涌現。漁村的文化陣地,先進的文化不去占領,不健康的內容則會乘虛而入,進而泛濫。目前,在漁農村賭博風氣普遍較重,撲克、麻將以及其它一些低級趣味的娛樂內容占據了漁農村群眾的大量業(yè)余生活,其嚴重程度不容輕視。它既影響了漁業(yè)生產,也影響了家庭和睦團結,并在社會上滋生了一批好逸惡勞的人員。因此,要改變這種現象,就要加強教育、提高漁民的整體素質,就要不斷滿足群眾的文化生活需求、提供健康有益的文化服務。所以要大力加強社區(qū)圖書室建設,培養(yǎng)漁農民閱讀的習慣,從而營造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圍。
以嵊泗縣為例。當前,該縣18個新社區(qū)圖書室雖然都建立了,但在運作的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硬件設施無經費保障,如館舍設備、圖書資料購置、圖書館系統(tǒng)管理軟件等缺乏,有的甚至連基本的獨立館舍都沒有(如館舍產權不清)。如該縣菜園鎮(zhèn)文化站所屬的圖書室,長期租青少年宮房屋為外借服務窗口,不僅陰暗潮濕,而且旁邊即是幼兒園、音樂教室等,環(huán)境吵雜,無法為讀者提供一個安靜、舒適的閱讀環(huán)境。我縣大部分社區(qū)圖書室的藏書,除了漁農村暖促工作幫忙解決的一部,縣圖書館贈送一部分外,自有的圖書要么陳舊、要么爛損,新書數量了了無幾。如枸杞鄉(xiāng)龍泉社區(qū),擁有4 000多人口,但藏書數量只有900余冊,人均擁有量相當少;另外,菜園城區(qū)部分社區(qū)的藏書,有相當數量是接受捐贈的,據筆者觀察,這些藏書中部分為過期雜志,部分為理論專著或專業(yè)工具書,大都不適合漁村群眾閱覽。雖然近年來嵊泗縣圖書館開展送圖書下鄉(xiāng)及圖書流通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豐富社區(qū)圖書室部分藏書需求。但藏書種類及總數仍不能滿足基層群眾需求。二是軟件設施不到位,如管理措施不力、無配置相應的圖書管理人員。當前嵊泗縣各個社區(qū)圖書室每天開放5~6個小時,需要一名有文化、責任強、耐寂寞的圖書管理員,而管理員的收入只維持在每月200~300元。因此,在漁農村要找個符合上述條件的管理人員實屬不易。人員不到位,措施更難到位。三是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客觀地分析,現在的文化生活內容、方式比以前豐富多了,圖書室的影響力逐漸減弱。再加上一些基層群眾文化水平低、素質不高,對看書學知識興趣淡薄,而賭博或其它不健康的娛樂活動卻十分活躍。況且一些圖書室的資料嚴重缺少、圖書種類較單一,又缺乏針對性、常用性的通俗讀物,加上社區(qū)管理者對圖書管理觀點認識不夠,故而社區(qū)圖書室就很少有人光臨,也就形同虛設,如嵊泗縣菜園鎮(zhèn)菜圃社區(qū)圖書室,自建立起,很少有人問津。
書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階梯,公共圖書館是人們的終身學校。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漁村,必須大力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加強社區(qū)圖書室建設。
圖書室是一種為公共服務的公益性事業(yè),它的設置和運行成本需要全體社會成員分擔,同時全體社會成員擁有無償使用的權利。要確保其正常運作,必須提供基礎資金保障。可考慮從三個方面來籌措資金:一是政府撥款;二是民間力量捐贈。2005年,嵊泗縣圖書館曾會同菜園城區(qū)小學在縣城開展了家庭捐書活動,征集到了近8 000冊圖書,全部無償贈給了鄉(xiāng)村的老年活動室、鄉(xiāng)村貧困學校等,從而讓更多的人以文化方式回報社會,滿足基層群眾閱讀需求。三是大力發(fā)展村級、集體經濟,建立文化建設投入機制。在集體經濟收入中劃出部分資金用于圖書室的建設。四是采用公推私助、公私合作的辦法,將圖書室承包給個人經營,采用企業(yè)化經營的方法,維持圖書室的正常運作,服務于漁民群眾。
漁農村社區(qū)圖書室的軟件建設是一項難點工作,如圖書室管理不適應漁農村需求,管理人員的配備和培訓比較困難。要解決上述問題,必須立足漁農村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管理方法,切實滿足漁農村群眾需求。一是要根據漁農村群眾生活習慣,合理安排圖書室作息時間。社區(qū)圖書室涉的讀者面廣人雜,男女老幼幾乎都是圖書館的服務對象,各種年齡層次讀者都有他特定的借閱時間。以嵊泗為例,漁農村社區(qū)圖書室必須充分考慮漁農村的生產時間,如休漁期開放時間要長于漁民出海時間,學生放假期間開放時間要適當向晚上延伸等等,打破常規(guī),靈活安排。二是要在漁農村當地尋找合適的圖書管理員。最好從鄉(xiāng)鎮(zhèn)退休干部或漁區(qū)退休教師中選聘。一方面,這些人員有一定的文化或管理基礎,容易勝任圖書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他們有退休金,在經濟上無后顧之憂,給予適當的補貼較容易接愛;社區(qū)圖書室還可根據他們的特長搞些宣傳、娛樂等陣地活動。三是要加強圖書管理員的業(yè)務培訓,充分利用縣圖書館的培訓資源,采用人員上下互動的方式進行輔導。同時,各社區(qū)要制定并貫徹好切實可行的圖書借閱制度,加強對圖書室的管理。
要有針對性地配置漁區(qū)群眾喜歡看的書籍,不斷地調整藏書結構;經常性地征求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發(fā)現不足,立即整改,逐步提高圖書借閱服務的質量。要創(chuàng)造條件,逐年添置新書,加大縣圖書館圖書流動、贈送的力度,加快圖書的周轉,有條件的地方,可適當搞一些寓教于樂的文化活動。
隨著社區(qū)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廣大漁民村群眾對社區(qū)服務的要求也日趨提高。社區(qū)圖書室作為社會主義新漁村建設的重要手段,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因此,加強社區(qū)圖書室軟硬件建設,充實漁農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必須更加得到重視。相信在不遠的今后,社室圖書室會成為廣大群眾最為歡迎的文化休閑場所。
[1]井繼龍.農村文化大院圖書室的調查與思考[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1).
[2]何義珠.城郊農村文化室建設方案思考[J].圖書館雜志,2007,(2).
[3]王筱雯.以知識援助構建公共圖書館的弱勢群體服務體系[J].圖書與情報,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