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周寶東
愛,是不能忘記的
——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
/[天津]周寶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時值中秋,不知不覺又吟詠起蘇軾的這首《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可謂眾口傳唱,遠(yuǎn)的不說,在現(xiàn)代就被鄧麗君、張學(xué)友、王菲等人演唱過,其中當(dāng)屬王菲演唱的版本流傳最廣。人們常認(rèn)為這首中秋詞是蘇軾思念弟弟蘇轍而作,因詞前小序說:“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备`以為,那只是冰山一角,蘇軾的更大用意隱藏得很深——更是一首悼念亡妻王弗的愛情詩。
蘇軾的一生既不缺賢內(nèi)助,也不缺紅顏知己,在一般人看來可謂享盡齊人之福。實際上他的感情生活卻跌宕起伏,三個妻子都英年早逝,死在了自己前面,成為他一生無可回避的痛。
王弗是蘇軾的結(jié)發(fā)妻子,十六歲時就嫁給了他。她知書達理,溫柔賢惠,因蘇軾性格直率,故在他和朋友談話時,常立于屏后偷聽,然后幫助蘇軾分析個中進退,“已而果然”,屢試不爽。王弗后來與蘇軾生有一子,叫蘇邁,而她自己則在二十七歲時去世,這讓蘇軾大慟,“嗚呼哀哉!余永無所依怙”。這種愛,是不能用言語表述的,就像那首《酒干倘賣無》唱的一樣,“從來不需要想起,永遠(yuǎn)也不會忘記”,直到十年后,蘇軾又夢見了王弗,于是寫下了情真意切的千古第一悼亡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罚?/p>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yīng)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所謂千古悼亡詞絕唱只是時人和后人追加的評價,而帶著這種切膚之痛的詞人,填詞的時候絕不會惦記著讀者的評判,不會想象著要成為千古第一,而是情到深處,不吐不快,要暢快淋漓地表達出自己內(nèi)心無法彌合的傷痛?!安凰剂?,自難忘”,“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平實真誠的詞句如一股殘忍的電流,宣判了讀者在感受閱讀快感的同時也要受神經(jīng)的苦刑。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毙⌒蛑挥卸潭淌邆€字,信息量卻驚人的豐富。
“丙辰”年就是“乙卯”的次年,是“十年生死兩茫?!钡暮笠荒?,距離王弗去世整整十一年。王弗十六歲嫁給蘇軾,二十七歲卒,他們在一起共同生活了恰恰也是十一年。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中秋佳節(jié)本是舉家團圓的日子,然而進入不惑之年的蘇軾卻感到凄涼:父母都已壽終正寢,唯一的親弟弟還不在身邊(蘇軾曾有詩曰“嗟余寡兄弟,四海一子由”來描述他們兄弟的關(guān)系),結(jié)發(fā)妻子更是英年早逝,陰陽相隔。在這特別的日子,蘇軾只能寄情酒色借以逃遁,慨當(dāng)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于是便與朋友“歡飲達旦,大醉”。
“兼懷子由”,那主要呢?很可能是亡妻王弗?!安恢焐蠈m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想象著年輕的妻子住在天上的宮闕,然而一方面“高處不勝寒”,一方面“何似在人間”,“人間”與天上,都不是好去處。
還要注意“明月”和“千里”這兩個和《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肪哂小盎ノ摹币饬x的意象?!傲系媚昴昴c斷處:明月夜,短松岡?!比硕颊f明月千里寄相思,對于蘇軾來說,月照無眠之外還多了一層悲涼,“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不應(yīng)有恨”說明蘇軾還是“有恨”,但也只能徒嘆奈何。理想中“不應(yīng)有恨”,現(xiàn)實里卻人鬼殊途,怎能無恨?理想中應(yīng)該團圓,現(xiàn)實里卻“古難全”?!叭擞斜瘹g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只能用這樣的話來安慰自己?!暗溉碎L久,千里共嬋娟”,這句與“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相照應(yīng),表達了美好的愿望,希望人們能長長久久健康地存活世上,縱然遠(yuǎn)在千里之外暫時不能團聚,卻有機會通過共賞明月,達到團圓的目的。
“休言萬事轉(zhuǎn)頭空,未轉(zhuǎn)頭時皆夢。”心胸的曠達和心底最深處的疼痛是兩個層面的事情,蘇軾用赤子之心詠唱出了自己對愛妻的眷戀與懷念,還有那一層不易體察出的無可逃避、不能彌補、覆水難收般的灼痛。
作 者:周寶東,青年學(xué)者,現(xiàn)就職于天津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編 輯:張玲玲 sdzll080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