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虹
概括起來說,它的外在特點有四方面:一是它的統(tǒng)一性,說“中國文化在其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逐漸形成了一個以華夏文化為中心,同時匯集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統(tǒng)一體。這個統(tǒng)一體發(fā)揮了強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過。即使在內憂外患的危急存亡關頭,在政治紛亂、國家分裂的情況下,它仍能夠保持完整和統(tǒng)一。這一特征是在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難于找到的?!倍撬倪B續(xù)性,說中國文化在歷史發(fā)展中沒有中斷過,它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地連續(xù)發(fā)展的。它不像埃及、巴比倫和希臘文化那樣,在發(fā)展中產生過斷檔和空白,發(fā)生過間隔或跳躍。即以文學而言,從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詩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直發(fā)展下來。史學也是如此。三是它的包容性,說中國文化能夠兼收并蓄。這不但指諸子百家在爭鳴中能夠取長補短,相互融匯,也指漢民族文化能夠長期吸收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化,更指對外來文化也能敞開它博大的胸懷,有揚有棄地吸收,如佛教的中國化。這種包容性在明末清初有所減弱,但有容乃大仍是中國文化的本色。四是它的多樣性,說中國文化雖然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但因中國地域廣大,民族眾多,所以內部的區(qū)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差異。比如歷史上形成的楚文化、晉文化、秦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以及蒙古族文化、苗族文化、藏族文化和一部分地區(qū)的伊斯蘭文化等,都是異彩紛呈,各有特色。
中國文化的內在特點說法很多,概括起來也很難。大體說來,有馮友蘭先生的“哲學特性說”。他認為,中國文化具有以儒學為主導因素的哲學特性,儒學提供了豐富的人生智慧,凝結成中華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質,塑造了中國傳統(tǒng)農民和知識分子的特殊性格。還有任繼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說”。他認為,中國文化是儒、道、釋三教合一,儒學以及后來的宋明理學在實質上都是宗教。儒、道、釋三教合一的思潮構成了唐宋以后直到鴉片戰(zhàn)爭前后近千年的宗教史和思想史。也有李澤厚先生的“美學特性說”。他認為,中國文化的傳統(tǒng)是社會政治哲學始終占主導地位,并且同兵、農、醫(yī)、藝四大實用文化聯系密切,它的哲學追求是美感和樂感,而不是苦感和罪感。第四,還有梁漱溟先生的“倫理特性說”。他認為,中國文化以人倫關系為基本,講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賢臣忠等等,追求群體互助,同西方世界的“個人本位”和“自我中心”很不相同。這四種觀點具有代表性,跟個人所研究的側重面有很大關系。
最近幾年,又有些新的概括,認為中國文化有如下一些特征:一是中國文化突出人文主義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樣依附于神學獨斷。中國雖然也有宗教,但它并沒有滲透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相反,在中國人的生活里,宗法道德觀念才是維系整個社會的根本紐帶。長期以來,中國人的行為準則并不是遵循某個神的意志,而是要合乎儒家所提倡的道德規(guī)范。在中國人的觀念里有所謂“天”的概念,歷代帝王也有祭天的儀式,但就其實質來看,這里的“天”不過是自然而已。人們通常所說的“天道”,實際上也指的是人類社會的道德秩序。二是中國文化注重和諧與中庸。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樣講求分別與對抗,而是主張“天下百慮而一致,殊途而同歸”,“提倡在主導思想的規(guī)范下,不同派別、不同類型、不同民族之間思想文化的交互滲透,兼容并包,多樣統(tǒng)一?!敝袊鴤鹘y(tǒng)哲學所講的“和而不同”,就是講各種不同質的事物和諧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產生出新的事物。中國古代的“中庸之道”,被認為是“天下之大本”,“天下之達道”,如果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不偏不倚,各安其位,就能夠達到“和”的最佳狀態(tài),也就是人生和社會的最佳境界。三是中國文化富于安土樂天的情趣。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樣追求冒險與刺激。中國古代一直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的自然經濟社會,人們愛土、敬土、安土,把土地當作自己的生命與依靠。因此,人們起居有定,耕作有時,總是祈求天下太平,豐衣足食,在戰(zhàn)亂的時候便夢想有一個“桃花源”。由安土樂天的心理而產生了一種濃厚的鄉(xiāng)土情誼,凡是那些離鄉(xiāng)背井的人,一個個都要思鄉(xiāng)、懷舊、尋根、問祖,這同西方文化確實大不相同。
現在,中國文化正處于一個深刻變化和巨大發(fā)展的階段。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影響,特別是西方國家的文化影響(包括好壞兩個方面)一齊涌了進來。國內工作與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使人們不斷改變舊有的生活方式,特別是這幾年實行市場經濟后,人們的衣、食、住、行,在內容和形式上,都發(fā)生了空前的變化,在思想、趣味、倫理、道德以及價值觀念等方面,也與我們的舊有傳統(tǒng)大不相同??偠灾?,中國文化正經歷著有史以來的巨變。
只要我們不因循守舊,盲目自滿,拒絕和排斥外來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也不崇洋媚外,丟掉自我,照搬人家的一切,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文化的成分及其對歷史的影響和貢獻,繼承和吸收古代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東西,借鑒和吸取外來文化中一切優(yōu)秀的成果,建立一種性質、結構和功能都完全嶄新的社會主義新文化,是完全可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