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壽仙
嘉靖年間,明世宗崇道修玄,高級官員競以青詞取寵,“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閣”,時稱“青詞宰相”(《明史》卷 193《袁煒傳》)。近人言及嘉靖青詞,多舉袁煒所撰“洛水岐山”聯(lián)語為例,其出處為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嘉靖青詞》:
世廟居西內事齋醮,一時詞臣,以青詞得寵眷者甚眾。而最工巧最稱上意者,無如袁文榮(煒)、董尚書(份),然皆諛妄不典之言。如世所傳對聯(lián)云:“洛水玄龜初獻瑞,陰數(shù)九,陽數(shù)九,九九八十一數(shù),數(shù)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丹鳳兩呈祥,雄鳴六,雌鳴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贝嗽?,最為時所膾炙,他文可知矣。
不過,關于此聯(lián)的作者,還有另外的說法。清康熙年間著名文人鈕《觚剩續(xù)編》卷二《芙蓉閣》云:
昆侖山人,少時家貧,出贅于秋澤錢氏?!饺酥跞攵家?,客淮南李公春芳所。時世宗齋居西宮,建設醮壇,敕大臣制青詞一聯(lián),懸于壇門。春芳使山人為之,山人走筆題曰:“洛水靈龜單獻瑞,陽數(shù)九,陰數(shù)九,九九八十一數(shù),數(shù)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誠有感;岐山威鳳兩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三十六聲,聲聞乎天,天生嘉靖皇帝,萬壽無疆?!崩钜赃M呈,深加獎賞。由是公卿互相延譽,其本傳謂大臣應制青詞多假手山人者,以此。乃他書移之別氏,則以雕蟲為山人諱也。
明代號“昆侖山人”者,前后有數(shù)人,此昆侖山人指蘇州吳江人王叔承?!鄂@m(xù)編》所載聯(lián)語,與載于《萬歷野獲編》者相比,只有數(shù)字不同,顯系傳抄致異。按照鈕的說法,此聯(lián)乃是昆侖山人代李春芳應制而作,李春芳因此大獲獎賞。人們將此聯(lián)移之他人(袁煒),是因為這種雕蟲小技不值得宣揚,因而為昆侖山人避諱。
世廟又一日出一對云:“洛水靈龜獻瑞,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五還歸二十五數(shù),數(shù)定元始天尊,一誠有感?!被驅υ唬骸暗ど讲束P呈祥,雌聲六,雄聲六,六六總成三百六聲,聲祝嘉靖皇帝,萬壽無疆。”上大喜,賞賚甚厚。元始天尊,乃上龍潛時所祝禧之神。及御極建元佑宮,頗極尊崇,所謂誠感也。
御制聯(lián)云
洛水靈龜獻瑞,天數(shù)五,地數(shù)五,五五還歸二十五數(shù),數(shù)定元始天尊,一誠有感。
對云
丹山彩鳳呈祥,雄聲六,雌聲六,六六總成三百六聲,聲祝嘉靖皇帝,萬壽無疆。
此聯(lián)與蔣一葵所記聯(lián)語,除“雄聲六”與“雌聲六”次序對調外,其余字句全同,說明蔣氏所言上聯(lián)為世宗所出,確有根據。蔣氏只謂“或對曰”,未說明對者之姓名,高拱的著作正好可補蔣氏之闕漏,使我們知道對者為高拱。有人將《萬歷野獲編》和《長安客話》的記載結合起來,斷定對者為袁煒(馬書田編著《千年對聯(lián)佳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8年,第68條“紫極仙翁”的“仙對兒”),乃是出于臆測,并無根據。
高拱生前,對自己的著作進行了系統(tǒng)整理,并已刊刻著作十三種,在他去世后,嗣子高務觀又續(xù)刻二種,即《病榻遺言》和《詩文雜著》。對于世宗醉心玄修、大事齋醮,時人非議頗多,所以對于贊玄之文字,本人或后人在編纂文集時,往往隱飾不錄。高務觀所刻《詩文雜著》,應是依據高拱自己整理的底本,其著作權當無疑問。因此,這首嘉靖年間流傳下來的“最為時所膾炙”的對聯(lián),既非出自袁煒之手,也非王叔承代李春芳所作,而應當是明世宗與高拱的共同作品。
將沈德符所記袁煒之聯(lián),與世宗、高拱之聯(lián)比對,字句頗有不同,而前者文義和句式更為優(yōu)長,是否存在袁煒以此為基礎再加創(chuàng)作的可能性?筆者認為,這種可能性不能說絕對沒有,但不是很大。因為此聯(lián)上聯(lián)是世宗所出,高拱所對下聯(lián)亦得到世宗認可,除非奉有詔旨,袁煒斷不敢擅加修改,但目前并未發(fā)現(xiàn)世宗令袁煒修改此聯(lián)的記載。
中國古代詩詞等作品,常有張冠李戴現(xiàn)象,人們特別喜歡將一些作品附會到與作品內容有一定關聯(lián)的著名或傳奇人物身上。比如,家喻戶曉的于謙那首《石灰吟》,最早版本是宋末元初信忠禪師所作的一首僧偈,明清時期曾先后被歸為于謙、李都憲和劉的作品,最終于謙說成為廣泛流行的說法(參見史洪權:《〈石灰吟〉:從僧偈到名詩——兼談〈石灰吟〉的作者問題》,《文學遺產》2006年第5期)。由世宗、高拱合成的對聯(lián),亦遭遇了類似的附會過程。
世人之所以將此聯(lián)附會到袁煒身上,大概因為一者袁煒“撰青詞,最稱旨”,堪稱當時第一青詞高手,是“詭詞媚上”的代表人物;二者因為袁煒為人“貴倨鮮典”,“自負能文,見他人所作,稍不當意,輒肆詆誚”,“以故人皆畏而惡之”(《明史》卷193《袁煒傳》),不必為其避諱。
至于吳江人將其附會到昆侖山人王叔承身上,亦屬無風不起浪。一者李春芳也是以青詞取寵的人物,“簡入西苑撰青詞,大被帝眷”(《明史》卷 193《李春芳傳》);二者王叔承行事特異,是一位很有傳奇色彩的人物,圍繞這種人物本就容易產生一些或真或假的傳說;三者王叔承確曾客居李春芳寓所,并曾被李延入西苑直所,代作應制文字。著名文人王世貞與王叔承交情深厚,撰有《昆侖山人傳》(《弇州山人續(xù)稿》卷七四),以述其生平,內中談到:
北入燕中,時天子方坐竹宮,祠禧諸貴臣應制撰箋表歌聯(lián)之屬,山人為興化相君所物色,授以格,君謝弗能,第為草《游仙》數(shù)章,天子覽而異之。相君大重山人,延之直所,得縱觀上林太液宮闕池島花木禁蘌之勝,為《漢宮》數(shù)十曲,稍稍聞中,貴人相驚,謂何物客能麗語若此,爭遺之尚方法酒。而山人間行謁王太史元馭,太史性耿介,不食酒,顧獨與山人善,往往傾家醞盛饌以羞,山人不醉飽不已。相君迫應制,使使四出縱跡山人不得,至則以醉踉蹌前,噏囈不辨,相君乃使其所善風之曰:“生幸減縱游,使我不虞緩急,即一官千金胡難!”山人搖首曰:“相君騃,欲以富貴縻國士?!毕嗑酥x山人曰:“負上恩,不能遽歸從山人游,請俟異日?!?/p>
弄清了上述名聯(lián)的產生過程,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說明一下,這首常被舉為青詞標本的作品,從嚴格的意義上說,其實并不是青詞。
所謂青詞,是道教齋醮時奏告太上尊神的章表。齋醮科儀文書種類繁多,有奏、啟、申、誥、牒、札、關、狀、榜、疏、帖、式、檄、章、表、箋等,青詞系其中一種,又稱青辭、清詞、綠章(參見周思得:《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之《文檢立成門》、《章法格式門》、《表箋規(guī)制門》;張澤洪:《道教齋醮史上的青詞》,《世界宗教研究》2005年第2期)。此類文體早就存在,但到唐代,才正式出現(xiàn)“青詞”一詞。唐李肇《翰林志》云:“元和初,置書詔印,學士院主之?!蔡鍖m道觀薦告詞文,用青藤紙朱字,謂之青詞?!睆睦钫氐挠涊d可知,所謂“青詞”,最初是朝廷公文之一種,僅限于太清宮道觀薦告時使用。但時過未久,青詞便在社會上普遍流傳開來。宋程大昌《演繁露》指出:“今世上自人主下至臣庶,用道家科儀奏事于天帝者,皆青藤紙朱字,名為青詞綠章,即青詞,謂以綠紙為表章也?!泵鞒⒑螅煸傲睢吧澜S設醮,不許章奏上表,投拜青詞”(《明太祖實錄》卷53,洪武三年六月甲子條)。但這種禁令未能維持太久。
青詞既是設醮時拜奏太上尊神的,如同官場上所用的上行公文一樣,形成了程式化的撰寫格式。唐楊鉅《翰林學士院舊規(guī)》所載“道門青詞例”,系皇帝所用青詞,其格式如下:
維某年月,歲次,某月朔某日辰。嗣皇帝臣署,謹差某銜威儀某大師賜紫,某處奉依科儀修建某道場幾日。謹稽首上啟虛無自然元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清眾圣、十極靈仙、天地水三官、五岳眾官、三十六部眾經、三界官屬、宮中大法師、一切眾靈,臣聞云云。尾云謹詞。
明周思得《上清靈寶濟度大成金書》卷三五《文檢立成門·詞疏品》,亦載有“青詞式”,則系民間通用的青詞格式:
維大明宣德某年,歲次,某月某朔某日某甲子,鄉(xiāng)貫云云,奉道弟子某人,即日投誠,伏為云云。臣誠惶誠恐,稽首頓首,謹齋沐奉詞,百拜上奏太上無形無名、虛無自然、至真大道、無上元尊、金闕七寶五陛下,臣伏以云云隨人新作,臣下情無任瞻天望圣、激切屏營之至。謹詞。
列舉青詞格式后,周思得還進一步解釋了用青紙朱書的含義,并詳細說明了青詞撰寫的要求和注意事項:
右詞用青紙朱書,謹詞后不用年月。青者,東方之色,始生之炁,紙所以用青也。以言者尚其詞,詞所以抒中心之所欲也。朱者,至陽之精。書以朱,以類而感格。文用四六,音律相協(xié),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修撰者務在實樸,言減意深,不可繁華多語。紙用一張,取陽數(shù)也。不用二幅,蓋耦數(shù)也。紙高一尺二寸,密行書寫,行闊不容指,上空八分,下通走蟻,前留二寸,后空半張,以待太上判命。書法與書章并同,切在志誠,不可滅裂。戒之慎之。
將上述兩種青詞格式加以對比,就可知道,從唐代到明代,無論是皇帝還是民間所用,青詞的格式基本上固定未變,都要包括這樣幾個要素:一是年月日時,二是拜奏者的身份,三是奏達的尊神名號,四是奏告的具體內容。青詞須用朱書寫在一張青紙的前半張上,后半張要空出,以表示等待太上尊神批復。
世宗出對、高拱應對所共同完成的作品,明顯是一副對聯(lián),而非青詞。在齋醮活動中,經常要使用到對聯(lián)。王世貞《皇明盛事述》卷四《直廬應制年久》云:“世宗于西苑躬醮事,一時文武大臣后先賜直廬于無逸殿廡,俾供應青詞、門聯(lián)、表疏之類,庶務從便取裁,后先凡二十人,然多有遷革及物故者?!蓖跏蠈⑶嘣~、門聯(lián)、表疏并列,亦說明門聯(lián)與青詞并非一物,上引鈕觚剩續(xù)編》“敕大臣制青詞一聯(lián)”的說法,是不夠確切的。
所謂門聯(lián),即齋醮時懸于壇門之對聯(lián)。世宗舉辦齋醮活動,門壇扁對皆用金屑書寫,為書寫者提供了一個致富機會。上引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嘉靖青詞》續(xù)云:
時每一舉醮,無論他費,即赤金亦至數(shù)千兩。蓋門壇扁對,皆以金書,屑金為泥,凡數(shù)十碗。其操筆中書官,預備大管,泚筆令滿,故為不堪波畫狀,則袖之,又出一管。凡訖一對,或易數(shù)十管,則袖中金,亦不下數(shù)十銖矣。吾邑談相輩,既以此得貳卿,且致富云。
當然,后人為行文方便,將世宗齋醮時所用一切文字,概稱為青詞,亦無不可。但從文章體裁的角度說,青詞與對聯(lián)是判然有別的。以上舉對聯(lián)證明嘉靖時齋醮文字之諛誕不經則可,而若以之為青詞之標本,則終究是有些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