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偉雄,嚴 革
(黑龍江省林業(yè)設計研究院)
沿河路基,直接承受水流沖刷,為了保證路基穩(wěn)定堅固,必須采取措施防止沖刷。沖刷防護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直接防護,以加固岸坡為主;另一種是間接防護,以改變水流方向,降低流速,減少沖刷為主。設計時應根據(jù)河流特性、河道地形、地質、水文條件,采用直接加固岸坡或導流構造物改變水流性質,也可采用綜合防護措施。各種沖刷防護工程均應加強基礎處理,一般應將基礎埋置于沖刷深度以下或置于基巖上。
石籠防護使用范圍比較廣泛,可用于防護河岸或路基邊坡,同時也是加陡邊坡、減少路基占地寬度及加固河床的常用措施,石籠可做成多種形式,常見的為箱形、扁長形及圓柱形等。
拋石防護主要用于受水流沖刷的邊坡和坡腳,以及擋土墻、護坡的基礎等。拋石的石料尺寸,應視水深、流速和波浪情況確定。
路基邊坡及河岸沖刷防護工程見表 1。
表 1 路基邊坡及河岸沖刷防護工程
為調節(jié)水流流速及方向,防護路基免受水流沖刷,可設置導治構造物。設置導治構造物時,應根據(jù)河道的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和防護要求,合理規(guī)劃、布設,應特別注意設置導治構造物后不使農田、村莊和上下游路基沖刷加劇。導治構造物一般可采用順壩、丁壩、石籠護坡等。設置順壩、丁壩等導治構造物時應注意壩身、壩頭、壩根及壩基的沖刷。壩根應嵌入河岸足夠深度,一般為 3~5m,必要時與壩根連接的河岸應予加固。
順壩常與水流平行,對通航河流比較適宜,多用于凹岸,起疏導水流作用。順壩起點(上游)應選擇水流勻順的過渡河段,終點可與河岸連在一起。當順壩為淹沒式時,可在壩后設置格壩,以便淤積及防止邊坡與河岸遭受沖刷。
丁壩能將水流挑離河岸,用于改變流向、減低流速及束水歸槽,改變流態(tài),保護河岸和路基。按丁壩軸線與水流方向夾角,丁壩可分為上挑式、下挑式和正挑式。丁壩長度一般不宜大于河寬的 1/4,壩間相距一般為壩長的 1~1.25倍,水流較平地段,可增至 3~4倍,淹沒式丁壩的下游適當長度內應進行鋪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