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 紅 編輯/于翔漢
謚號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曾經(jīng)處江湖之遠,被貶謫到偏遠地區(qū);也曾經(jīng)居廟堂之高,位極人臣。在中國人的情感世界里,范仲淹的意義已經(jīng)不只是名臣良將,而是知識分子堅持操守的精神象征。
透過《蘇幕遮》的憂傷和《岳陽樓記》的悲憫,我們來認識一個不一樣的范仲淹,一個治水如治國的范仲淹。
在蘇北,他主持修建了被后世稱為“范公堤”的海堰;在蘇南,他支持疏浚了太湖地區(qū)的港浦,提出了“修圍、浚河、置閘,三者如鼎足”的治水主張。
蘇州太湖正式開捕,千帆競發(fā)。攝影/戴焱淼/CFP
他批評太后不宜在朝堂之上接受百官的參拜,被流放;他卷入與奸相呂夷簡的政治斗爭,被流放;他坦言皇帝的立儲問題,被流放。所謂“諫則必黜,黜出益諫”。但正如范公同僚所言,范仲淹的每一次被放逐,都是一次榮耀。
在官修歷史中,元人脫脫的《宋史》是獲得學界評價很低的一部。但其中關于范仲淹的記載,大體是完備的。
范仲淹的父親范墉,是徐州武寧軍節(jié)度掌書記。但這位父親還沒來得及給稚子更多的庇護,就撒手人寰,其妻謝氏貧困無依,只好改嫁山東。范仲淹由此也改從繼父姓朱,取名說,時年2歲。
這一真相被掩蓋了很多年,直到朱氏族人的一次爭執(zhí),范仲淹的身世之謎才浮出水面。羞憤之下的范仲淹從此脫離朱家,赴應天府求學。
面對貧苦的學習環(huán)境,范仲淹始終不墮其志。五年南都學舍,他“未嘗解衣就枕,或昏怠,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
大中祥符年間,范仲淹中進士,任廣德軍司理參軍,后又調任為集慶軍節(jié)度推官。此時他正式恢復范姓,改名仲淹。
600名海峽兩岸學子岳陽樓前齊誦范仲淹的名篇——《岳陽樓記》。攝影/徐行/CFP
天圣六年,范仲淹任秘閣校理,有了更多接觸朝廷秘密的機會。如果范仲淹世故圓通一點,他本來可以過上那種花團錦簇的生活,但他恰恰具有著相反的品格。
他自況:“我本北人,北人敦厚?!庇腥さ氖?,我們在史料中看到,不但蘇軾、陸游這樣的良臣激賞他,就連秦檜這樣的權奸對他也是贊不絕口。
面對紛繁復雜的宦海生態(tài),范仲淹沒有選擇做一個犬儒。他“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道道奏疏都直指時弊,正直到有點“笨拙”,勇敢到有點“魯莽”。
他批評太后不宜在朝堂之上接受百官的參拜,被流放;他卷入與奸相呂夷簡的政治斗爭,被流放;他坦言皇帝的立儲問題,被流放,所謂“諫則必黜,黜出益諫”。但正如范公同僚所言,范仲淹的每一次被放逐,都是一次榮耀。
范仲淹堪稱國器,是北宋少有的全才和完人。
在政治上,他是皇帝的智庫,提出《答手詔條陳十事》,創(chuàng)立了著名的慶歷新政;在軍事上,他是可擋百萬甲兵的名將,享有“邊上自有龍圖公為長城,吾屬何憂”的美譽;在文學上,他以《岳陽樓記》等名篇開創(chuàng)了他的時代;在音樂上,他擅操《履霜》,著有樂論《今樂猶古樂賦》。
而在治水方面,他竟也完美地勝任了一個“總工程師”的角色。
天圣元年,范仲淹出任泰州西溪鹽官,負責監(jiān)督淮鹽貯運轉銷。那時的范仲淹,還只是個平凡小吏。誰也無法想象,就是出任這么個芝麻綠豆大閑差的范仲淹,日后會成為帝國的宰相——把握著權力的中樞,深刻影響著北宋的政局。
西溪瀕臨黃海,地勢低洼,捍海堤年久失修,坍圮不堪,縣境常?!帮L潮泛濫,淹沒田產,毀壞亭灶”。于是,范仲淹提出了修復捍海堤的建議,這得到了轉運副使張綸的認同。
時年北宋邊患不斷,大量資金流入國防,朝廷疲于應付,對范仲淹的建議也并不怎么支持,甚至一些官吏還提出“堰雖擋潮,亦會造成內澇”的相左意見。
張綸據(jù)理力爭,將范仲淹的建議上奏朝廷,并在奏疏上附帶一把災民充饑的野草,稱:“獲多亡少,豈不可耶!”那把野草觸動了皇帝,仁宗準奏,張綸遂調范仲淹任興化令,全面負責治堰。
天圣二年秋,興化令范仲淹率通、泰、楚、海四州的四萬民夫,奔赴海濱。但不久,“風雪大至,潮洶驚人,夫役散走,旋濘而死者百余人”,而此時謠言四起,所謂“道路蜚語,謂死者數(shù)千”。于是,反對之聲又起,稱“堰不可成”。而朝廷也遣中使來追究責任,并令暫時停工。修復捍海堰的工程一度陷入了困境。
不久,淮南轉運使胡全儀實地勘察,認為修復海堰“必成之”。于是,被擱置的捍海堰修復工程,又重新提上了日程,捍海治堰全面復工。
天圣四年,謝氏去世,范仲淹回籍丁憂。臨行前,他惦記海堰之事,留書張綸,言復堰之利。張綸上表朝廷,自請兼知泰州,以總其役。
天圣五年秋工程再次上馬,次年竣工。綿延數(shù)百里的長堤,凝然橫亙在黃海灘頭。受災流亡的民戶,又重新返回家園。鹽城、興化、海陵等縣田土皆可耕種,生產得到恢復,政府的鹽利收入明顯增加。
因為建議修復捍海堤的是范仲淹,奏請朝廷復工的是胡全儀,親臨其役直至竣工的是張綸。為此,后人修建了三賢祠以示敬意。三賢祠又稱范公祠。這條悠長的捍海堤,也被稱作范公堤。
二十年后,海門知縣沈起又新筑捍海堤百里,與范公堤首尾相接。后世范公堤又屢次修固和延展,逐漸形成了起自阜寧,經(jīng)鹽城、東臺、海安、如東、南通,直抵啟東呂四的長堤,號稱八百里,發(fā)揮著“有束內水不致傷鹽,隔外潮不致傷稼”功用。其名仍舊是范公堤。
游客在地處山東鄒平縣長白山里的范仲淹讀書洞游覽。每日劃粥斷齏苦讀的讀書洞成為人們紛紛涉足的熱門景點。攝影/高發(fā)芳/CFP
范仲淹提出太湖一帶的蘇州、常州、湖州和秀州(今浙江嘉興)是國家的倉廩,舉凡浙省漕官守令都要把疏浚河道、維護水利作為要點,以使國家不失東南之利。
景佑元年,范仲淹任蘇州知州,開始了對太湖的治理。
太湖平原中部地勢低洼,湖汊縱橫,河港錯落,一遇洪水,田廬時常被毀。這個地方原有婁江、東江和吳淞江三條泄洪通道,所謂“三江既入,震澤底定”。后來,隨著潮汐進退帶入大量泥沙,到唐五代時,婁江和東江已經(jīng)淤塞,僅吳淞江還能發(fā)揮泄洪職能,這令太湖平原的防洪壓力大大增加。
北宋中期,通江入海的港浦大都淤塞,泄水不暢。范仲淹赴任的時候,正值太湖大水,“淪稼穡,壞室廬”,“觀民患,不忍自安”。于是,他親自實地考察,提出了以疏導為主的治水主張,所謂:“水之為物,蓄而停之,何為而不害?決而流之,何為而不利?”“今疏導者,不唯使東南入于淞江,又使東北入于揚子江與海?!?/p>
相比十年前西溪鎮(zhèn)的那個略顯稚嫩的小吏,十年后的范仲淹知州顯得成熟和縝密得多。
在呈遞給宰相呂夷簡的上疏中,范仲淹提出太湖一帶的蘇州、常州、湖州和秀州(今浙江嘉興)是國家的倉廩,舉凡浙省漕官守令都要把疏浚河道,維護水利作為要點,以使國家不失東南之利。
他還陳述了具體的治河過程:“昨開五河,泄去積水。今歲和平,秋望七八,積而未去者,猶有二三,未能播殖。復請贈理數(shù)道以分其流,使不停壅,縱遇大水,其去必速,而未來歲之患矣。”
在這份上疏中,范仲淹駁斥了人們對太湖治理問題的非議。
針對“江水已高,不納其流”,他認為水有“善下之”的天然屬性,只要正確疏浚河道,積水是可以排泄到江海的;針對“日有潮至,水安得下”,他認為漲退潮均有時間差,泄多塞少,江河之水必能歸流入海;針對“沙因潮至,數(shù)年復塞”,他提出“新導之河必設閘”,用閘來調控泥沙淤積的問題;針對“重勞民力”“大費軍食”,他提出如果維持現(xiàn)狀,太湖地區(qū)就沒有抵御洪水的能力,農業(yè)生產時時面臨著威脅,如果疏浚成功,則可以化解危機,令莊稼有收,百姓免于凍餒流離。
在具體的太湖治理工程中,范仲淹以工代賑,每日給糧五升,招募饑民興修水利,“部役開決積水”。他主持疏浚了白茆、福山、黃泗、許浦、奚浦、三丈浦、茜溪、下張、七丫等港浦,并“以山麓為固”,修建了“節(jié)宣由人”的一系列閘門,遇到大旱,即可引水灌溉,遇到洪澇,又能宣泄洪水,同時還能規(guī)避海潮侵襲時的泥沙淤塞問題,可謂一舉三得。后來,這些閘門被稱為范公閘。
是年八月,疏河工程尚未收官,朝廷又委派范仲淹赴明州(今浙江寧波)任職。轉運使上疏朝廷,以“治水有緒”相挽留。九月,朝廷同意范仲淹留任蘇州,繼續(xù)承擔東北諸港浦的疏浚治理工作。
太湖治理功成后,農業(yè)連年豐產。
離開太湖后,范仲淹一路宦海沉浮,但卻從未忘記與百姓生死攸關的水利。
慶歷三年,范仲淹官拜參知政事。在著名的《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厚農?!分?,他建議朝廷降下詔令,要求各級政府講究農田利害,興修水利,大興農利,并制定一套獎勵人民、考核官員的制度。
范仲淹條陳江南、浙西的水利:“江南舊有圩田”,“每一圩方數(shù)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形成了廣闊的圩田水網(wǎng)。而因為“外有閘門”,可調控蓄洪,“旱則開閘,引江水之利;潦則閉閘,拒江水之害”,能夠做到“旱澇不及,為農美利”。
范仲淹回顧了歷史,說早在五代時期吳越錢氏就設立了專門的水利部隊,稱為營田軍,“七八千人,專為田事,導河筑堤,以減水患”。而在本朝早年間,則“慢于農政,不復修舉”,致使“江南圩田,浙西河塘,大半隳廢”。
他繼而建議,“每歲秋,要敕下轉運司,令轄下州軍民各言農桑利害,或合開河渠,或駐堤堰陂塘之類”,在每年二月開始興役,耗時半月,然后將水利成績報上級考核。
范仲淹認真研究江南的圩田古制,結合自己的治水經(jīng)驗,提出了“修圍、浚河、置閘,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的治水實踐。這種治水思想一直影響到后世。
北宋政和年間的趙霖和元大德年間的任仁,都曾采用范仲淹的辦法治理圩區(qū)的水利。
后人贊揚范仲淹:“實心為民,行而宜之,必至盡善然后已,此先憂后樂之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