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中學時參加了體校摔跤隊,隊里分給我一個對練伙伴,我當時四十公斤,他與我一樣高,比我大兩歲,卻比我重十公斤。進隊前,他練的是舉重,我練的是跳高,他比我早進隊一個月。因他總是弄傷別人,所以無人愿意跟他搭伴,教練把他分給我。一開始,我被當作沙袋,任他摔打,我當時就注意到,他摔我摔得很痛,他的動作十分生硬。兩星期后,教練教動作,我才發(fā)現(xiàn)他的動作是錯的,我告訴了他,但他卻不以為意,因為他每次都能輕松地贏我,但他的力氣很大,當他抓住我時,我完全無法動一動。
一個月后,我發(fā)現(xiàn)他的力氣并不是源源不斷的,當我與他扭在一起,持續(xù)一分鐘后,他便抓不住我了,因此我有機會使用正確的摔跤動作把他摔倒。起初,他感到十分吃驚,但仍不相信自己的動作是錯的。我一步一步分解做給他看,且讓教練看,教練說我是對的,他是錯的,讓他按照我的動作改,但他一點也不改。以后,我與他摔跤,贏面越來越大,后來發(fā)展到摔十次可以贏下七到八次。他比我重十公斤,參加比賽比我高三個級別,應該每一次都能贏過我,但他卻不承認這個明顯的事實,只是嘴上說我摔得好,私下里并不改動作,直至我離隊,他一直沒能摔過我。這件事讓我非常不解,明明他改一改動作,就能輕松地贏我,為何他就是不改呢?況且他很好勝,總想贏,甚至比我還想贏。最令我不解的是,最終他寧可承認我比他摔得好,卻不承認他的動作是錯的。更叫我生氣的是,他最終躲著我,不愛跟我摔了,因我總是督促他改動作,他一聽就煩。
贏了他一點也不叫我高興,反倒叫我很憤怒,我后來直接叫他笨蛋。他開始聽著還跟我急,我們倆打過兩架,最終因打不過我,連反抗都停止了,只是不理我。每天我們尷尬地練習,他任由我一次次摔倒,到我離隊時,他跟我摔十次輸十次,已對跟我比賽完全沒有信心。人一旦陷入機器狀態(tài),困難雖然消失了,事情也就停滯了。
我看到太多的人以種種借口對于一件事情不投入熱情,不投入時間及精力,他們只是湊合著混,他們對事物沒有發(fā)自內(nèi)心的愛,不愿把一件事情看成一種挑戰(zhàn),克服困難,把事情做對或做好。他們一點也不相信自己能做到,他們習慣了這種思維模式,以至你要是想一點一滴幫助他們,反倒會引起他們的逆反心理。而我們是有知識的人,我們更需要運用我們的自由意志,因它可為我們的人生創(chuàng)造價值或意義。
(眨眨摘自《獨唱團》書海出版社圖/連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