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dú)J峰
《水滸傳》讀過許多遍,每次讀到朱仝被自己人逼上梁山時,總是忍不住后背發(fā)涼。
第五十回“插翅虎枷打白秀英,美髯公誤失小衙內(nèi)”中的美髯公指的就是朱仝,書上描寫他“面如重棗,美髯過腹”,其實就是個山寨關(guān)公。此人原是鄆城縣馬兵都頭,專管擒拿盜賊,后因利用職務(wù)之便私放人犯,被刺配滄州牢城。
滄州知府見他一表人才,氣宇軒昂,心中喜歡,于是將他留在府中,照顧自己四歲的小兒子。朱仝幸運(yùn)地在知府大人家做了保姆,雖說正在服刑期間,日子倒也過得逍遙自在。不曾想,好日子沒過幾天,卻被李逵一斧子劈掉了。
朱仝與梁山的淵源極深。他在鄆城縣當(dāng)刑警大隊長時,私放了不少人犯,先后放走了晁蓋、宋江、雷橫等朝庭要犯。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假如沒有朱仝,就不會有晁蓋、宋江領(lǐng)導(dǎo)的梁山事業(yè)。如今兄弟落難,梁山好漢焉能坐視不理,于是軍師吳用親自率領(lǐng)李逵等人下山,秘密潛入滄州,準(zhǔn)備迎朱仝上山入伙。
哪知朱仝根本不領(lǐng)這份情,說什么也不肯上山落草。人家另有打算:“一年半載,掙扎還鄉(xiāng),復(fù)為良民?!比烁饔兄?本來不必勉強(qiáng),但是李逵為了斷其后路,一板斧把那個四歲的孩子劈成兩半。孩子是朱仝帶出來的,如今人沒了,朱仝走投無路,只好長嘆一聲,被逼上梁山。
簡直不可思議,梁山“好漢”為達(dá)目的,連自己兄弟都可以栽贓陷害。這也就罷了,一個四歲的孩子就這么無辜地送了性命,手段之殘忍令人發(fā)指,這算哪門子“好漢”行徑!提到這段,不少人都指責(zé)李逵嗜殺成性。其實李逵只是個執(zhí)行者,奉命行事而已。當(dāng)朱仝指責(zé)李逵濫殺無辜,要跟他拼命時,李逵大怒道:“晁、宋二位哥哥將令,干我屁事!”李逵口無遮攔,不小心說出了真相。此次行動確實是有計劃的組織行為,梁山“好漢”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人認(rèn)為這種做法有什么不妥。
同樣的手段也被用來對付霹靂火秦明。梁山“好漢”攻打青州時,秦明不幸被俘,宋江等人用甜言蜜語進(jìn)行策反,勸他入伙,不料秦明堅決不從。于是宋江叫眾人將秦明灌醉,然后派人假扮秦明,連夜帶兵攻打青州府,沿途故意燒殺搶掠,殺死無辜百姓不計其數(shù)。青州知府不知有詐,一怒之下把秦明一家老小全部殺光,并拿秦明妻子的首級示眾。秦明百口莫辯,有家不能歸,只好上山落草。
行走江湖靠的就是義氣,梁山“好漢”雖然無法無天,但絕不能容忍無情無義,然而當(dāng)他們親手陷害兄弟時,卻覺得名正言順,這又是為什么呢?
因為梁山上豎起了一面杏黃旗——“替天行道”。有了這個偉大的動機(jī),梁山“好漢”的一切行為都獲得了道德豁免權(quán);有了這個偉大的動機(jī),區(qū)分正義與非正義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就是對梁山事業(yè)是否有利。凡是對梁山有利的,都是正義的事業(yè),絕對不容置疑;凡是反對梁山的,就是反對“替天行道”,全體共誅之。
為什么宋江不以陷害兄弟為恥,反以為榮?因為他在為梁山網(wǎng)羅人才,是為了發(fā)展壯大梁山事業(yè),手段雖然下三濫,但動機(jī)是高尚的。與這個偉大的動機(jī)相比,任何人都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任何犧牲都是必要的、合情合理的。因此,朱仝和秦明即使遭受迫害,也不能懷恨在心。四歲的小衙內(nèi)、秦明的一家老小、青州不計其數(shù)的無辜百姓,都應(yīng)該理所當(dāng)然地為它殉葬。
古往今來,任何偉大的動機(jī),都要以口號的形式昭告天下,“替天行道”就是梁山的口號。遺憾的是,越是動聽的口號,可信度往往越低。
口號是用來喊的,最要緊的是響亮動聽。至于能不能執(zhí)行,要不要執(zhí)行,則是另外一碼事了。能說的往往做不到,能做的往往又不能說,謊言越大越有人相信。宋江深諳此道,于是扯起了“替天行道”這面大旗,受騙的不只是大宋百姓,還有那幫跟隨他的生死弟兄。李逵就是典型的受害者,他從未懷疑過梁山事業(yè)的正義性,以為砍人就是替天行道,結(jié)果不幸淪為殺人機(jī)器。
要做官,殺人放火等招安,這才是宋江造反的真實動機(jī)。即使宋江與朝廷對抗,也不過是為了多拿籌碼,撈取更大的官職而已。軍師吳用一語道破天機(jī):“殺得他人亡馬倒,夢里也怕,那時方受招安,才有些氣度?!碧嫣煨械?不過是一個美麗的傳說。
忽然想起弗里曼的話:“世上只有偉大的動機(jī),沒有偉大的人。”
【原載2010年第12期《領(lǐng)導(dǎo)文
萃》】
題圖 / 圈套 / 巴·畢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