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競爭:強化“權力授受”關系
要使人大代表代表好民意,首先應明確和強化國家權力的所有者(人民)與委托代理人(人大代表)之間的“權力授受”關系,從源頭上健全人大選舉制度,允許和提倡競選,以增強人大代表的角色感、責任感、使命感。
記者:目前的選舉方式與您主張的“競選”有何區(qū)別?
張星煒:目前的選舉方式并沒有真正引入公開競選機制。現實中,選民對代表候選人的情況很少了解,僅僅聽選舉委員會的介紹是難以對候選人作出全面評價的。允許和提倡競選則可以為群眾直接和較全面地了解候選人提供途徑,也為候選人展示自己的素質和抱負提供了機會,同時還可以增強其責任感和為民掌權的公仆意識。
記者:“競選”會不會被認為是西方資本主義的民主概念?
張星煒:競選作為普選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是一種形式和工具,為哪個階級服務,歸根到底取決于整個國家的階級本質。在社會主義國家,競選完全可以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比較和選擇自己的代表的重要途徑。是否允許競選,實質上是一個是否相信人民群眾的判斷力、是否真正承認人民群眾有權對自己的代表作出選擇的問題,也是解決“權為民所用”的一個根本性前提——公共權力必須經由人民授予并受人民監(jiān)督。
記者:“競選”如何在制度上確?!皥猿贮h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tǒng)一”?
張星煒:可以嘗試兩步走:第一步,通過黨內選舉制度的改革,在黨內提名參加人大代表競選的候選人中引入競爭機制;第二步,黨組織推薦的人大代表候選人參加人大代表的競選。這樣,黨組織推薦的候選人通過競選成為人大代表并進入人大常委會以后,就可以在制度上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地結合起來。
代表專職:提高代表行權履職質量
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發(fā)展的新內容、新要求,客觀上推進民主政治發(fā)展從由依附走向參與,由身份走向契約,由人治走向法治,同時,要求人民群眾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人大代表由原來的“消極被動的兼職橡皮圖章”向社會所迫切需要的“積極主動的專職公正中介角色”轉型。
記者:在我國,除了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中駐會委員及在各專門委員會任職的少數代表屬于專職外,大部分代表是兼職身份。人大代表專職化是個老話題,學界爭議了10多年,您有什么看法?
張星煒:我認為,兼職代表身份對代表行權履職存在一些制度障礙:一是兼職代表制放大了缺少博弈環(huán)節(jié)的代表選舉機制帶來的缺憾;二是由于時間、精力等無法保證及與本職工作的沖突,使人大代表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發(fā)揮得不夠;三是影響人大立法工作質量。兼職人大代表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審議法律草案,也缺乏相關專業(yè)知識。
記者:專職代表制有何優(yōu)勢?
張星煒:專職化有利于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權力監(jiān)督體系,能夠避免官員代表自我監(jiān)督,也能避免利用代表權力為自己謀求福利,喪失利益公共性立場,讓權力之間相互約束、制衡,人大代表運用選舉、建議、視察、質詢、罷免等方式對國家政策法令的執(zhí)行者進行監(jiān)督與控制,從而實現對權力異化現象的修復。與此同時,通過正確決策,化解矛盾,在客觀上有利于黨和黨員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有助于加強、改善黨的領導,保持黨的先進性,優(yōu)化我國民主政治的環(huán)境。
記者:如果各級人大代表都實行專職化,會不會搞得像西方議員那樣,人大代表成為“職業(yè)政客”?
張星煒:不能簡單地貼上“姓資”或“姓社”的標簽,專職化的人大代表行權履職場所仍然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仍然代表人民行使國家的權力,仍然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并不會改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而是在堅持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對代表工作的完善,讓人大代表更好地代表民意。
人大代表專職化改革并不是孤立的、一蹴而就的,而是一項完善代表工作制度的系統(tǒng)工程,包括人大內部組織結構、代表權利義務、代表數量等各個方面,目前的各級人大代表也不可能全部專職,我主張,在適當削減人大代表數額的前提下,率先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實行專職代表制,而后自上而下,逐步實行全部人大代表專職制。
強化監(jiān)督:讓監(jiān)管人財落到實處
監(jiān)督仍然是人大及代表工作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人大要獨立、有效地行使對“一府兩院”的監(jiān)督,就要落實經濟監(jiān)督權、人事監(jiān)督權與法律監(jiān)督權,代表民意,管好人民的“錢袋子”。
記者:人大的經濟監(jiān)督權包括對財政預算和預算執(zhí)行情況的審查批準的監(jiān)督,但在現實中,一些地方人大日常監(jiān)督作用發(fā)揮得較為薄弱,您認為存在哪些障礙?
張星煒:我認為,人大的經濟監(jiān)督權與審計監(jiān)督部門的職權存在體制性矛盾。在我國現行政治體制中,審計機關是政府中專門從事審計監(jiān)督工作的一個職能部門,與憲法規(guī)定的應由人大行使的經濟監(jiān)督職權發(fā)生了矛盾。此外,人大還應建立對其他經濟活動的監(jiān)督機制,比如國有企業(yè)的經濟活動和國有土地的買賣情況。
記者:在人事監(jiān)督方面,既有黨委組織部門、黨的紀檢機關,又有政府人事部門、監(jiān)察部門,人大的人事監(jiān)督權如何行使?
張星煒:我認為,應該建議在人大設立對“一府兩院”工作人員進行管理和考核的常設機構,將現有組織、人事、監(jiān)察等部門的人員管理權部分移交給人大,管理和考核由人大選舉、任命的所有人員。同時,要建立競爭性的選舉機制與協商性的選舉任命機制,黨組織對“一府兩院”負責人候選人的提名應在2人以上,在表決前與人大及其常委會進行充分協商,表決時實行票決制,采取簡單多數或超過三分之二的多數通過方能任命。禁止采用鼓掌通過或舉手表決方式。
人大的罷免機制同樣不能成“擺設”。對于由人大選舉或任命的官員,除對其中違法違紀的人員要按法定程序罷免外,對那些工作不力、工作失誤、喪失民心并造成嚴重社會影響的人員,應進行信任投票,未通過信任投票的,責令其辭職;不辭職的,按法定程序罷免。
記者:質詢權是指人大或人大代表對 “一府兩院”提出質詢案,是一種批評色彩強烈的監(jiān)督手段,但現實中為何鮮有運用?
張星煒:存在一些機制障礙,目前人大代表和人大常委會成員只能在會議期間才能提出質詢,受質詢機關即使敷衍答復也不會被追究法律責任,讓質詢起不到應有的監(jiān)督效果。我認為,應放寬人大代表提出質詢案的期限,并明確受質詢機關應由其法定代表人作答,受質詢者則必須到場。如果受質詢者不回答,應進行信任投票;受質詢者應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整改意見;對受質詢者回答的情況進行“是否滿意”的表決,實行票決制。個人提出的質詢由個人所在的代表團或專門委員會進行表決,集體提出的質詢由該集體進行表決。表決通過票應過半數或超過三分之二的多數,未通過的轉入調查程序或進行信任投票。
記者:縣級以上的各級人大代表有“參加關于特定問題的調查委員會”的權力,如何讓這一“休眠”權力被喚醒?
張星煒:要使調查權落到實處,應將日常性調查與特別調查相結合。日常調查方面,經濟調查由審計部門負責,人事調查由人大常設人事管理機構負責,特別調查是對行政司法舞弊和丑聞進行的專門調查,只需人大或人大常委會過半數的人員通過即可進行。
人大調查權應優(yōu)于政府及司法機關的其他調查。特別調查小組及組成人員在調查結論形成之前,調查小組不得解散,調查人員享有司法豁免的優(yōu)待,調查經費給予充分保障。
此外,調查結果應交由人大常委會或代表大會進行表決,必須過半數的人員通過方可結束調查,并將結果向社會公布;未通過表決的,應責成調查小組重新調查或另組織調查小組重新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