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琳
多瑞絲·杜克,20世紀初期美國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她是香草公司及杜克電力公司創(chuàng)始人詹姆斯·杜克的獨生女,一出生便背負著“百萬美元寶貝”和“世界上最富有的繼承人”的稱號,過著全國甚至全球關注的生活。但是富有的多瑞絲并沒有像其他的富家小姐一樣沉溺于上流社會的奢靡生活之中。她傾其畢生的精力,致力于慈善事業(yè)和藝術收藏,建立了資助藝術研究、歷史文物保護、醫(yī)學研究以及預防虐待兒童等多個領域的多瑞絲·杜克慈善基金會,并為后人親自策劃建造出獨一無二、擁有數(shù)千件藝術珍品的藝術寶庫——香格里拉
百萬美元寶貝的傳奇人生
對于20世紀的美國而言,多瑞絲·杜克(Doris Duke)是位傳奇的人物,她1912年出生在紐約,是美國香草公司及杜克電力公司創(chuàng)始人詹姆斯·杜克的獨生女。當她出生的時候,其父已經(jīng)是家財超過8000萬美元的企業(yè)家,由此各大新聞報紙便將“百萬美元寶貝”的稱號賦予了剛剛降臨到這個世上的多瑞絲。1925年,詹姆斯去世,年僅13歲的多瑞絲成為了10多億美元的唯一繼承人,如此龐大的遺產(chǎn)使多瑞絲成為家產(chǎn)能與當時英國女王和荷蘭女王媲美的富家女孩。但是與女王們所不同的是,她的生活并沒有宮廷的諸多限制,她也對財富帶給她的名聲不屑顧,反而云游世界、廣交朋友、精心收藏,傾其畢生精力打造出集伊斯蘭文化經(jīng)典藏品于一身、獨一無二的寶庫“香格里拉”。
由于多瑞絲是其父親指定的唯一遺產(chǎn)繼承人,多瑞絲母親只從遺囑中得到一個價值不高的信托基金。為了爭奪財產(chǎn),多瑞絲的母親將其當成敵人,打起復雜的遺產(chǎn)爭奪官司。成年后的多瑞絲,感情生活不盡如人意:她一生結(jié)過兩次婚,第一次是1935年與富家之子詹姆斯·H·R·克倫威爾的婚姻,由于多瑞絲的富有,詹姆斯幸運地走入政壇,并在1940年成為美國駐加拿大大使,然而,因為女兒出生僅一天就夭折,兩人的婚姻最終走向破裂。1947年,多瑞絲迎來了她人生的第二段婚姻,成為花花公子波菲里奧·盧比羅薩的第三任妻子,多瑞絲為了與波菲里奧結(jié)婚,還不惜支付波菲里奧前妻丹妮爾100萬美元的離婚費用,但是,這段婚姻也以離婚告終,并導致多瑞絲對婚姻的失望。
在藝術收藏中尋求心靈的寧靜
面對巨額遺產(chǎn)帶來的公眾壓力以及感情上的失意,多瑞絲慢慢將注意力轉(zhuǎn)向各類的慈善事業(yè)和藝術收藏,以求在其中能獲得心靈的寧靜。二戰(zhàn)期間,為了與當時的人們共同經(jīng)歷戰(zhàn)爭的艱辛,多瑞絲放下自己的身架,跑到埃及的一家水手食堂工作,年薪僅為一美元。多瑞絲認為那段時間是其人生中最有價值的時期之一。1945年,多瑞絲一度成為國際新聞社的外派記者,當時她走遍了飽受戰(zhàn)爭蹂躪的歐洲,并在不同的城市進行新聞報道。1968年,她成立了紐波特修復基金會,該基金會主要的任務是保護和修復阿奎德內(nèi)克島(也稱為羅得島)上18到19世紀的建筑。此外,多瑞絲還設立了多個基金會,它們現(xiàn)在仍然持續(xù)運作,涉及的項目廣泛,除了修復建筑以外,還涉及表演藝術、東南亞藝術研究、環(huán)境保護、醫(yī)學研究以及預防虐待兒童等領域。由于多瑞絲熱愛云游世界,旅途中,她常為自己眾多的宅邸搜羅各式各樣的藝術珍品,這些耗盡多瑞絲一生收集的藏品,成為庇護其心靈沉靜,使其遠離塵世喧囂的最大慰藉。
蜜月旅行促成寶庫家園“香格里拉”
在多瑞絲·杜克的藝術收藏中,最為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她在氣候宜人的夏威夷所創(chuàng)建的“香格里拉”藝術珍藏。夏威夷是多瑞絲蜜月旅行的最后站,溫潤的氣候和悠閑的生活節(jié)奏深深地吸引了她,1936年,多瑞絲開始設計和建筑其藝術寶庫似的家園,并為其命名為“香格里拉”,寓意此宅邸為人間天堂,并聘用韋斯氏設計公司負責設計。她用了將近60年的時間,悄悄地將“香格里拉”積聚成一個龐大的伊斯蘭藝術品私人珍藏寶庫。多瑞絲對于伊斯蘭文化和藝術的興趣始于1935年的一次世界旅行,她第一次游覽埃及、印度、印尼、曼谷、新加坡、菲律賓、中國、日本等地,被東南亞豐富的文化傳統(tǒng)和藝術,尤其是伊斯蘭文化傳統(tǒng)和藝術所迷倒。這次旅行改變了她的整個人生,在旅行中她購買了各種各樣的紡織品、衣服以及金屬制品。多瑞絲的收藏就由當年的一時激情而展開,后來成為其維系一生的珍愛,而“香格里拉”最終也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伊斯蘭文化寶庫。
打造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收藏體系
多瑞絲的收藏有著強烈的個人喜好色彩:她并不注重作品的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只是單憑自己的喜好進行收藏。特別是在藏品的布置上,她更為注重作品之間的關系而不是孤立地看每一件作品,因此在“香格里拉”的擺設中,每件作品的擺放都十分講究。比如,在“香格里拉”最早期的布置中,多瑞絲常用綠松石瓷磚鑲嵌模仿13世紀伊朗的“壁紙”將星星和十字的圖案一起用來裝飾墻壁。在“香格里拉”,多瑞絲沒有像博物館那樣根據(jù)年代或地域為她的藏品分類,她更愿意遵循作品給人的視覺關系來擺放藏品,這樣布置的香格里拉使伊斯蘭文化那活躍而充滿觸動感的特征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她的這種展示方式甚至成為了20世紀西方展示藝術品的最佳典范。
多瑞絲從來沒有說明為什么她會收藏伊斯蘭的藝術品,但她似乎特別著迷于伊斯蘭藝術所用的材料和裝飾樣式。在作品類型方面,她最喜歡的是伊斯蘭風格的瓷器,瓷器和瓦板大約占了香格里拉所有收藏的五分之一,其中最重要的收藏是中世紀伊朗Mina1型碗、15世紀西班牙的紅彩陶、16世紀時期土耳其的Iznik盤等。而其中最重要的藏品是貴霜(伊朗一個城市)的“米哈拉布”,一件禱告壁龕——這個壁龕的珍貴不僅在于其尺寸難得一見,還在于壁龕靠近底部處有著名陶匠的落款“ali ibn Muhammad ibn Abi Tahir,663A.H.(阿里·本·穆罕默德·本·艾比·塔希爾,1265A.D.)”。這件壁龕安裝不久就發(fā)生了珍珠港轟炸事件,為了保證該作的安全,壁龕很快被卸下來放進地庫保存,直到二戰(zhàn)過后才被重新安裝?,F(xiàn)在,這件作品被放置在“香格里拉”最顯眼的位置。
在收藏藝術方面,多瑞絲從來不屈服于別人的意見,也絕不會被學者們所判定的作品的收藏價值或歷史價值所左右。相反,她最為看重的是那些作品能否將“香格里拉”裝飾得更像一個家,能否讓“香格里拉”成為讓她逃離公眾眼光的幽靜港灣?;蛟S也正因為多瑞絲生活中過多的俗世煩擾,才讓她更沉迷于伊斯蘭藝術所能帶給她的心靈寧靜。1993年多瑞絲去世時,她的伊斯蘭歷史文化的藝術藏品已經(jīng)高達3500件之多,其規(guī)模超過美國各大博物館的伊斯蘭藝術品收藏,藏品時間跨度十分之大,從7世紀到當代工匠的作品不等:在地域范圍來看,覆蓋了西班牙、摩洛哥、埃及、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印度、敘利亞、巴基斯坦、中國以及烏茲別克斯坦等地。
對藝術的熱衷而修建造福后人的場所
除了伊斯蘭藝術外,多瑞絲對東南亞藝術、珠寶、歐洲美術和裝飾藝術也有收藏。1957年,多瑞絲再次游歷泰國時,泰國的藝術與文化深深地吸引了她。隨后幾年她便開始在夏威夷以曼谷王宮寺院為藍本創(chuàng)建一個泰國村莊。多瑞絲主要是想通過這個村莊向美國公眾傳播東南亞的藝術與文化。她甚至想以此作為她獻給夏威夷人民的禮物。在泰國村莊里的東南亞藝術收藏,主要可以分為雕塑、繪畫和裝飾藝術三類,共有2000多件作品。其中大部分藏品來自于泰國、緬甸、柬埔寨以及中國等地,里面甚至還有佛教僧侶們常年跪拜的神臺、雕琢精致的鍍金佛像、鑲嵌彩貝的漆器以及一些中國出口到泰國的瓷器、象牙等等。
多瑞絲對于文化藝術的熱衷以及巨額的財富,使得她許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這些愿望便是她雄心勃勃企圖為自己和公眾打造的場所,其中包括夏威夷的“香格里拉”、泰國村莊、希爾斯伯勒杜克莊園中的杜克花園以及在羅得島的紐波特修復的18世紀建筑等等。這些場所直至現(xiàn)在仍然是人們了解和研究東南亞藝術、歐洲裝飾藝術的重要珍品寶庫。在多瑞絲逝世后,為了完成她的心愿,多瑞絲·杜克慈善基金會于2003年向舊金山的亞洲藝術博物館和巴爾德摩的沃爾特斯藝術館捐贈了許多藏品。多瑞絲的離世并沒有終止人們對她的懷念,她所建造的場所也沒有停止為人們服務,她的慈善基金會仍然在幫助各個方面的學術研究。(摘自《收藏·拍賣》200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