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當圣誕節(jié)來臨前,在奧地利、瑞士、德國天主教地區(qū),新聞媒體總要一年一度地炒熱同一個話題:送圣誕禮物給小孩的到底是圣誕老人還是基督圣童?
圣誕老人源自歐洲古老傳說中的圣尼克勞斯(Sankt Nikolaus),傳說中的圣尼克勞斯是被神化的兒童保護者,在中古世紀,已經(jīng)有如此習俗,亦即每年12月6日圣尼克勞斯的姓名日,也同時是小孩獲得禮物的日子,這個12月6日圣尼克勞斯贈禮節(jié)直到今天還保持在歐洲部分地區(qū),如比利時、盧森堡、德國跟荷蘭部分地區(qū)、瑞士、奧地利等。以奧地利為例,披著白色、紫色、紅色或金色長袍,掛著一臉白色大胡子,手上持著一根金色主教棒子的圣尼克勞斯裝扮者,會在這一天,在馬路上或是百貨公司門口送禮物給路過的小孩;陪伴圣尼克勞斯出巡的還有一個叫“Krampus”的惡魔,這個頭上頂著兩只角,下身長了兩只馬腳,手上拿著鞭子的惡魔,專門負責處罰不乖的小孩。
而這個圣尼克勞斯,在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時期,因為馬丁路德反對天主教會的神化凡人的做法,遂把贈禮日移到12月25日,而且贈禮人圣尼克勞斯也改成長了一頭金色卷發(fā)跟兩只翅膀的“基督圣童”(Christkind)。
這個由馬丁路德引入的贈禮基督圣童,起先只普及于新教地區(qū),但是后來也傳入了天主教區(qū),包括奧地利。非常有趣的是,18、19世紀卻演變成一個相反的現(xiàn)象,當天主教區(qū)的人們已經(jīng)普遍相信12月24、25日是由基督圣童送來禮物的時候,新教地區(qū)的人們卻反而逐漸轉向以圣誕老人取代基督圣童。可以這么說,今日在天主教區(qū)如奧地利的人們,總是認為基督圣童才是天主教的象征,而圣誕老人,不僅是非傳統(tǒng)的,他甚至被視為美國的商業(yè)文化。
圣誕老人會被視為美國商業(yè)文化的重要原因是,從1931年起直到1966年止。祖籍瑞典的美國漫畫家Haddon Sundblom每年為可口可樂飲料公司設計以圣誕老人為題材的廣告畫。他的圣誕老人形象設計得非常成功,以致這個留著大白胡子,穿著紅色大衣,駕馭著雪車的肥胖老公公不僅在美國大為流行,他甚至又倒向傳回歐洲,與天主教區(qū)的基督圣童成了競爭敵手。
說圣誕老人是基督圣童的競爭敵手。毫無夸張之處,在奧地利,有一個所謂“支持基督圣童反對圣誕老人跟雪車”的民間組織,每年圣誕節(jié)來臨前,這個組織除了采取游行行動向群眾倡導支持基督圣童的觀念,同時也四處出動說服各商店采用基督圣童的圣誕裝飾。以第二大城格拉滋市為例,去年整個城市,公家機關及各商店的圣誕裝飾已經(jīng)見不到圣誕老人的影子,在德語區(qū)國家有很多報紙都對此加以報道,有個德國報紙甚至以“基督圣童驅(qū)逐圣誕老人”的標題,對這個沒有圣誕老人裝飾的城市做了很詳盡的報道。
但是話說回來,圣誕老人會被基督圣童驅(qū)逐,跟天主教會本身的決定也有關系,1969年,教皇保羅六世把12月6目的圣尼克勞斯節(jié)從羅馬天主教的宗教節(jié)刪除了,因此,在奧地利,12月6日的圣尼克勞斯節(jié)早已經(jīng)不是國定假日了。
(摘自臺灣《聯(lián)合報》)(編輯/唐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