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 岳 龍瞻洋 本刊記者 余戈 圖/郭良生
哲人說,文明的最高表達方式并非藝術,而是人們強烈感受到的、并互相給予對方的高度的溫柔體貼之情。在這個意義上,那些用火熱的生命激情為心理疾患弱勢群體服務的白衣天使們,無疑是這個時代文明進步的領跑者。
金秋時節(jié),有一個白衣天使的名字感動濱城大連、感動遼沈大地、感動白山黑水——23年間,她把人生最美好的花樣年華奉獻給心理疾患臨床護理事業(yè);23年間,她用真情摯愛撫慰一個個曾經疼痛的心靈重新堅強;23年間,她用勇氣捍衛(wèi)心理疾患的生命尊嚴,用愛心傳遞社會文明的溫度……
她,就是沈陽軍區(qū)大連療養(yǎng)院215臨床部心理二科護士長袁遼榮。
一位曾5次到過215臨床部檢查工作的將軍,如此評價這里的醫(yī)護人員:“肩負特殊使命,堅守特殊崗位,服務特殊群體?!?/p>
心理疾患臨床護理因其護理對象的特殊性,護理人員常常是一身汗水、兩眼淚水、滿腹苦水。甚至有人說,這個崗位是同行“不愿做”、患者“不感恩”、家人“不放心”、社會“不理解”。
23年前,花季少女的袁遼榮和6名大連軍醫(yī)學校同期畢業(yè)學員,帶著對新生活的期待和興奮,像一群快樂的小鳥一樣嘰嘰喳喳飛進了幽靜的215醫(yī)院精神科。但迎接她們的卻是老護士“機靈點,背靠墻,溜邊走”的驚悚勸告,還有精神病人一雙雙直勾勾射向她們的空洞迷茫的目光。
工作區(qū)被厚重的鐵門鐵窗層層封鎖著,袁遼榮和姐妹們一上班便與沒有正常思維、缺乏自控能力的精神病患者關在一起。當時10多個病房,近80名患者,只有兩名護理人員,不僅要負責為病人發(fā)藥、輸液等基礎治療,還要為他們端屎接尿、擦洗身體、喂飯更衣,組織心理宣教、工娛療活動等生活、心理護理,更要擔負“五防”監(jiān)護的職責,每15分鐘至少巡視一次病區(qū),每個病人都要查看一遍,一次下來將近10分鐘,幾乎是不休息連軸轉。
除了體力上的勞累,袁遼榮每天還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患者受病態(tài)意志支配,隨時可能發(fā)生自殺、自殘、逃跑等行為,甚至暴力襲擊護理人員。在首次巡護中,一個病人像是去廁所,卻走到袁遼榮跟前,突然捧住她親了一下!她使勁掙脫開,腦袋蒙了,等回過神來,趕快跑到水池邊使勁洗臉,眼淚嘩嘩地淌??坦倾懶?,又難以啟齒。如此般稀里糊涂失去“初吻”,對當時還沒有談戀愛的袁遼榮的打擊可想而知。
從此以后,漂亮的袁遼榮上班開始“化妝”——不是抹粉,而是“抹黑”,以降低性亢奮型病人對自己的注意力。即便如此,她還是經常挨打受氣。23年間,先后經受上千次病人的侮辱、打罵和性騷擾。
工作的特殊性給袁遼榮的生活也帶來了許多不便。找對象時,對方一聽說她的工作,驚訝過后多半提出分手,直到后來遇到同為軍人、彼此理解的丈夫王軍。結婚21年,袁遼榮沒休過一次假,只到王軍服役的海島探望過一回。2008年王軍轉業(yè),兩人才結束了兩地分居生活。兒子小時候,偶然看到袁遼榮給精神病人擦屎接尿,從此不再吃她洗的水果,甚至睡覺脫下的衣服也要與她的分開放,這讓袁遼榮悄悄流了很多眼淚。
同學朋友都勸袁遼榮:“找個關系,調換一下單位吧。”每當自己心里萌生動搖的念頭時,袁遼榮常常想起父親的告誡。父親是一位因參加唐山大地震救災而受傷病退的老軍人,他告訴女兒說:“丫頭,總要有人做那些別人不愿意做的事情,應該用勇氣和責任,去做好難做、無人愿做的事,才有意義?!?/p>
在同行之中,也有令袁遼榮敬佩的堅守者。樓上心理科有位叫齊善華的護理員。一次,齊善華在勸阻兩個打架的病號時,被一個病號咬下了手上的一塊肉,鮮血直流,但當她處理完傷口首先問到的是“病人怎么樣”。早在軍醫(yī)學校學習時,袁遼榮就在一本雜志封底看到了齊善華的大幅照片,她羨慕不已,當時就立志做這樣的護士。湊巧的是,她畢業(yè)后又與齊善華工作在一起。樓上樓下,別人做到的,我為什么做不到?
心理科是先進典型成長的沃土。不僅出了“全軍先進護理代表”、軍區(qū)“模范衛(wèi)生員”齊善華,還曾涌現出九大代表呂秀蘭、“衛(wèi)勤管理代表”楊淑勤、累倒在護理崗位上的趙惠芬。生性要強的袁遼榮感到,作為這個英模輩出的群體的一員,不能抹黑,不能裝熊。
腦海里,還有那些讓人不忍面對的畫面:那是家屬焦慮、無奈和渴望的目光,病號可憐和無助的眼神。當家屬含淚對她說“孩子交給你了”時,袁遼榮感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最難戰(zhàn)勝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選擇需要理智,更需要勇氣。既然選擇了這個特殊崗位,就需要付出超常的努力。而這,正是袁遼榮軍校時代對南丁格爾精神內涵的深刻領悟:勇氣和獻身。
23年,科里護士換了一茬又一茬,一同分配到215醫(yī)院的6位同事先后調離;同期畢業(yè)的161位同學,也只有袁遼榮一個人還在堅守,不拋棄,不放棄。
接觸患者多了,袁遼榮發(fā)現心理疾患最害怕受人歧視,最渴望他人認可。她說,精神疾患雖然缺乏正常人的情感交流和感知能力,但不能漠視他們作為人的基本權益。這些年,袁遼榮想的最多、要求自己和護士必須做到的,就是與患者真誠相待,把他們當做平等的人來看待。
袁遼榮從最細微的稱呼入手,與患者交流時,不是簡單地稱呼患者姓氏,而是根據患者心理喜好和興趣特長冠以昵稱,讓他們感到別樣的尊重。有的患者自認為是單位領導,袁遼榮就稱呼他們“主任”、“科長”;有的患者喜歡繪畫、書法,袁遼榮就稱呼他們“畫家”、“教授”……這些充滿人情味的稱呼,拉近了與患者的情感距離,讓易怒、狂躁的他們能夠很快平靜下來。
對患者在生活、心理、精神方面的種種需求,袁遼榮從來不敷衍應付,而是千方百計地給予滿足。組織娛療活動,有的患者想唱歌,袁遼榮就陪他唱一會兒;有的患者想聽音樂,袁遼榮就把孩子的MP3借給他用;有的患者想聽故事,袁遼榮就自費訂閱《故事會》講給他聽。對于康復情況好、有自制能力的患者,袁遼榮還專門給他們配備一個小鎖頭,允許他們把保管私人物品的床頭柜鎖上。有些患者入院時神志不清、喪失記憶,但袁遼榮覺得不能在花銷上留下一筆“糊涂賬”,她把患者住院期間的每項開支、家屬留的每筆生活費都記得清清楚楚,出院時交給病人和家屬一個清清白白的“良心賬本”。這些日常護理上的微小探索和嘗試,讓入院前受到歧視、冷落、嫌棄的弱勢群體,感到了莫大的尊重和滿足。
最讓袁遼榮心痛的就是精神病人遭受不公虐待,得不到應有的救治。2007年,袁遼榮和同事們在《大連晚報》上看到一則報道,說有個叫梁家全的心理疾患病人,被家人用鐵鏈鎖了15年!
袁遼榮的心顫栗了,她夜不能寐,立即打電話向院領導報告。第二天,又和大家一起驅車七八個小時,把病人接到自己科里治療。
盡管見過各種各樣的患者,梁家全的狀況還是令袁遼榮感到震驚:長期缺醫(yī)少藥、營養(yǎng)不良,梁家全看上去瘦骨嶙峋。他蜷縮在床頭,臉色蒼白,神情呆滯,已經沒有了當年的狂躁,對周圍的人充滿戒備和恐懼。
袁遼榮召集科里的護士,給大家布置了任務:這是個特殊的患者,他被社會遺棄了15年,我們不僅要治好他的病,還要教會他重新過上正常人的生活,讓他重獲人間的溫暖。
從那天起,袁遼榮帶頭為他做日常護理,洗臉、梳頭、剪指甲、喂飯、穿衣蓋被等,無不細致入微。梁家全害怕見人,袁遼榮就每天主動與他說話,問他一些簡單的問題;梁家全的四肢缺乏鍛煉萎縮了,袁遼榮就經常為他做四肢按摩,攙著他到走廊里“學步”;天氣冷了,袁遼榮自費給他添置新衣服……
通過近兩年的治療,梁家全漸漸恢復了正常的精神狀態(tài),也會主動跟護士們打招呼了。2009年秋的一天,袁遼榮正在幫他整理床鋪,站在一旁用心看著她的梁家全突然嘴里發(fā)出了兩個字:“謝謝?!?/p>
簡單而又普通的兩個字,經過足足兩年的沉淀,此刻,似破土的嫩芽,如初升的朝霞,終于迸發(fā)出來!袁遼榮心里一熱,淚水忍不住洶涌而下。
2010年春節(jié)前夕,梁家全終于走出醫(yī)院的大門,開始了他全新的人生。
近年來,袁遼榮每年都組織科室同志到駐地社區(qū)、學校、派出所進行宣傳,消除人們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見,先后使18名患者在發(fā)病初期得到及時救治;她還主動聯系駐地司法機構,做通不愿住院治療精神病人家屬的工作。袁遼榮的舉動,不僅有效撫平了患者心靈的傷痛,更喚起了社會上更多人群對他們的關注和理解。
循循善誘
無微不至
精神病患者大多處于被遺忘的角落,有的甚至被家庭和親友拋棄。袁遼榮對他們倍加呵護,既作為病人來護理,更當成親人來關愛,通過“扮演”媽媽、阿姨、女兒、老鄉(xiāng)等角色,填補了患者心靈深處最為寂寥的情感空白,用家庭般的溫暖、陽光般的愛心,傳遞給他們和諧社會人性的真愛。
一名叫房磊的病人,患有精神分裂癥。入院之初,稍不注意,他就趴在痰盂里喝臟水,跑到廁所撈大便吃。為了讓房磊生活得有尊嚴,袁遼榮與科里幾個護士24小時輪班寸步不離對他特護,幫他換洗衣服,手把手教他洗漱。一天夜里,袁遼榮陪房磊上廁所,她在外等了近15分鐘還不見房磊出來,進去一看,房磊又在抓大便吃。袁遼榮沖過去抓住他滿是大便的手,失控的他卻將大便抹在了袁遼榮的頭上、臉上。袁遼榮把房磊拉到水房,像哄孩子一樣告訴他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能吃。日復一日,房磊盡管還沒有完全康復,但他卻記住了袁遼榮的話,逢人就說。
一些精神病患者常采取各種難以想象的方式自殘、自殺,袁遼榮多次不顧安危將他們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一個冬日的下午,患有精神分裂癥的郭長水,突然在病房撞破玻璃,揮舞著一尺長的玻璃片要割腕自殺。危急時刻,袁遼榮先是柔聲勸慰,然后用腋窩夾住病人持有利器的手腕,病人得救了,她的手心卻被割開了一條近4厘米長的傷口。
有位患者叫老方,在科里整整住了30年,袁遼榮每次都親切地喊他“老爸”。春天,她為老方買回輕便的布鞋;夏天,她把老方的帽子洗凈收好;冬天未到,她又早早把棉衣棉襪準備好……所有這些,醫(yī)院沒有硬性規(guī)定,老方也沒有表達需求的能力,但袁遼榮始終默默無聞地做著。每到春節(jié),家人接老方回家過年,他都不肯。在他心里,心理二科才是他真正的家,袁遼榮才是他的親骨肉。
還有些老年病人,膝下無兒無女,袁遼榮就像親閨女一樣悉心護理,陪伴他們走到生命的盡頭。有一個叫李淑賢的病人,從建院的那一天就住在科里,整整癱了一輩子。袁遼榮接手護理后,專門成立護理小組,創(chuàng)造了病人臥床13年沒生過一次褥瘡的臨床護理奇跡。李淑賢63歲辭世時,由于終生臥病在床,身體發(fā)生變形,袁遼榮又連夜進行遺體美容。這一幕正好讓李淑賢的親人親眼目睹,他們以平民最重的禮節(jié)下跪謝恩:“人民軍醫(yī)對咱老百姓真是恩重如山!”
多年的臨床工作,使袁遼榮與病人建立了深厚感情,病人離不開她,她也離不開病人。23年來,袁遼榮的除夕夜幾乎都是在醫(yī)院度過的,她要陪著患者消除思鄉(xiāng)的寂寞;每次出差回來,袁遼榮都要為科里的小病號帶禮物,給他們意外的驚喜;每逢患者過生日、康復出院,袁遼榮都要為他們送上誠摯祝福,與他們一起憧憬未來……袁遼榮對患者的感情,早已超越了職業(yè)道德和小我范疇,融化成一種相依相偎、難以割舍的人間親情。
護理精神病患者,光有愛心、耐心和同情心遠遠不夠,還必須有敏銳的判斷能力和精湛的護理技術。走上護士長崗位后,袁遼榮在對過去住院病例資料潛心整理研究時發(fā)現,一些心理疾患病人病情好壞固然與病種有關,也與有無精神因素和自知力恢復程度有關,但臨床護理人服務技巧十分重要。袁遼榮虛心向科里同志請教,認真揣摩患者言行和心理特點,摸索總結出一套“尊重人格,重樹信心;科學治療,驅除心魔;后續(xù)關懷,回歸社會”的“三位一體”整體治療護理模式,形成了“袁遼榮式護理法”。
一絲不茍
有些患者雖不滋生事端,但心理封閉,袁遼榮就潛心觀察,探索心理因素和家庭社會環(huán)境對病人的影響,采取非語言性溝通的暗示療法,實行互動化護理。有一名患有抑郁癥,是病區(qū)出了名的“悶葫蘆”,從不與其他人交流。如果這個患者一直悶下去,病情將更趨嚴重。袁遼榮利用一切機會設法與他接近。一天,這個患者的女兒打來了電話,袁遼榮脆生生地喚他接女兒電話時,發(fā)現他眼睛一亮,主動走了過來,抱著話筒久久不丟,似乎有一肚話道不完。之后,袁遼榮就嘗試用有關他女兒的話題和他交流,慢慢地他和袁遼榮有話可說,治療上也積極配合了,在病區(qū)安排的恢復患者智能鍛煉的工娛活動中,成為一名很活躍的積極分子,病情也逐漸穩(wěn)定了許多,終于走出了心理的陰霾。
袁遼榮在臨床護理中感到,有的年輕人是因為競爭壓力過大,發(fā)展進步受挫造成的輕度精神疾患;有的是因為意外傷害使腦組織受損,導致暫時性思維異常。而這類患者往往被作為重癥患者一樣對待,不利于他們社會功能的恢復。袁遼榮從尊重患者人格,挖掘患者潛質入手,成立了人性化管理模式的“休養(yǎng)隊”,讓癥狀輕、表現好的患者擔任骨干,實行自我管理,定期開展衛(wèi)生評比、乒乓球賽、籃球賽、工休趣味運動會,每周組織講評會、優(yōu)秀休養(yǎng)員評選等活動,使病人在開放民主、積極向上的氛圍中,找回了生活的自信和戰(zhàn)勝病魔的勇氣。
為了解發(fā)病誘因,每次新患者入院,她都主動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從心靈深處尋找患者的內在癥結。她針對患者入院治療不同時期的心理變化和臨床癥狀,在過去分級護理基礎上探索出“入院期、治療期、康復期、回訪期”的四期護理模式,為主治醫(yī)師制定治療方案提供了上萬條參考信息,成為醫(yī)生必不可少的“臨床顧問”。
患者治愈出院后,一旦遇到外界刺激很容易復發(fā),而且大多一次比一次嚴重,因此,后續(xù)跟蹤治療護理至關重要。2000年秋季的一天,曾在心理二科治療的“老病號”何蜀光,大老遠從老家赤峰趕來,專程“看望”科里的醫(yī)護人員。但在交談中袁遼榮了解到,老何得病后,妻子迫于心理壓力與老何離了婚。鄰里朋友,甚至家里老小都不愿與他多說話。原先工作的工廠又不敢讓他回去上班。家庭變故,工作無門,心里孤獨無助的他只好向曾經醫(yī)好他的醫(yī)護人員求助。
老何住了好幾年的院才康復,不能讓他再被病魔拖走!袁遼榮利用周末,隨老何一同來到赤峰。在老何家,她帶來了幫助心理疾患病人康復的資料,并耐心細致地告訴老何家人怎樣幫老何渡過難關。隨后,她又來到老何所在的工廠,把老何病情穩(wěn)定的現狀告訴廠長,向他說明工作對維持何蜀光健康、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意義,說服廠長給了老何工作的機會。
有了這次經歷,袁遼榮想,如果患者出院后,能經常把生活工作的信息反饋給醫(yī)院,由醫(yī)院給予科學的指引和幫助,那么患者復發(fā)率就會降低。在她的倡導下,醫(yī)院建立了出院患者康復檔案和愛心互聯制度。隨著一張張愛心互聯卡被發(fā)放到患者家屬手中,如同在醫(yī)院與患者家庭、工作單位和所在社區(qū)架起一座溝通的金橋,及時準確地將患者信息反饋給醫(yī)院,將醫(yī)院意見傳達給家屬。
前不久,老何撥通了愛心互聯卡上的“熱線”,向袁遼榮報喜:工作穩(wěn)定后,他又找了新老伴兒,家庭氛圍也一天比一天濃厚了。
此后,袁遼榮和科里同志一道,對患者進行適應性指導和健康教育,在病區(qū)模擬正常的工作、生活、學習場景,提高患者生存能力、社交能力,幫助他們盡早融入社會,過上正常生活。堅持普及常識實現全程接續(xù),為每名患者建立康復檔案和愛心互聯卡,深入患者家庭、社區(qū)和工作單位進行培訓輔導,普及護理常識,降低患者及家屬的病恥感,提高對精神疾病的應對能力。堅持跟蹤隨訪及時掌握情況,患者出院后,定期與患者本人、家庭、工作單位及所在村鎮(zhèn)社區(qū)保持聯系,進行隨訪答疑,一旦發(fā)現復發(fā)苗頭,及時處理。一本本健康檔案,上萬張愛心互聯卡,在袁遼榮看來,則是一個個康復患者的安全紐帶,以及他們背后幾千個家庭的幸福保證。近3年來,她們科先后有近百名患者治愈出院,復發(fā)率降低了31%。這套方法,被精神病護理界稱為“后續(xù)關懷”護理法。(注:文中患者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