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綏
【摘要】本文從花邊的產生、起源著手,對現(xiàn)代花邊藝術的工藝、產地、發(fā)展和品種特色等方面進行了詳盡的闡述,意在讓現(xiàn)代生產者和設計者對花邊工藝有正確的了解和掌握,促進現(xiàn)代花邊藝術的繼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抽紗;挑繡;歐式花邊;藝術特色
一、花邊工業(yè)的發(fā)展及藝術特色
花邊,又稱抽紗。原指對于底布的一種工藝處理即根據(jù)圖案設計。將花紋部分的布料上的經線或緯線抽去,然后加以連綴,形成透空的裝飾花紋。以及由此所形成的藝術特色。而當制作復雜起來。品種多樣化了以后。也就大大地突破了它原來的內容和含義。花邊在工藝美術上有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作為圖案名詞,是二方連續(xù)的別稱,是指條帶形的裝飾花紋而言;另一種是作為工藝美術的品種,是織繡工藝中的一個門類,一般都稱抽紗。
從歷史上看,圖案紋樣的花邊與工藝品的花邊,最初是統(tǒng)一的。一般是由農村婦女,邊構思設計,邊制作,用紗線編結成帶狀的工藝品,然后將它連綴在衣服,枕套,窗簾等物品上,作為日用品的邊飾。因此,工藝品中的“花邊”,也就超越了圖案紋樣上的含義,而成為一個織繡工藝的專用詞。工藝品的花邊要引進紙面上的圖案設計的除二方連續(xù)紋樣以外,更多的是四面均齊的構成和角隅紋樣?;ㄟ叺默F(xiàn)代概念,主要指在棉麻布料上繡花,補花和雕嵌,以及用線編結的臺布盤墊,窗簾,床罩等,包括了幾十個品種。它的發(fā)展既有我國古老的傳統(tǒng),又有外來的因素,不僅是日用品,又可作為裝飾品。
二、花邊工業(yè)的起源
談到花邊的歷史淵源,應該先從刺繡和編結講起。我國的刺繡與編結歷史悠久。據(jù)《尚書》記載。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奴隸制時代,奴隸主的禮服就“衣畫而裳繡?!遍L沙馬王堆一號西奴墓出土的絲織品和衣物中,有繡花的就達四十件之多,其針法主要是鎖繡(辯繡)和平繡。敦煌莫高窟新發(fā)現(xiàn)的北魏刺繡,所用的鎖繡針法,已經相當純熟。
我國的刺繡,多采用絲線和絲絹。民間在棉麻布上所作的挑繡,更接近現(xiàn)代花邊。挑繡的古代也叫挑織。他它的前身,即是以素紗作地所繡的稱“納繡(不露紗地的叫做納錦)。宋代之后,全國已開始普種棉花,棉麻布是百姓的主要原料。因此,民間在棉麻布上進行挑花,發(fā)展成為一種普及的裝飾樣式。早期的民間挑花,并不需要專門的圖樣,而是依靠經緯組織的線路,順路刺繡出花紋?,F(xiàn)代花邊工藝中的十字繡,便是的此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花邊工藝中的補花(也稱貼布),是在我國古代堆綾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歐式花邊的傳布,主要在我國沿海地區(qū)。先在一些通商口岸城市,而后發(fā)展到農村,遂成為農村婦女的一種家庭副業(yè)。在這時期,隨著花邊工業(yè)的興起,除了外國人直接經營。以后又改組為“文明花邊廠”據(jù)《川沙縣志》載:該地婦女“年在四十歲以下,十歲以上者,咸棄紡織業(yè)而習之”。江蘇常熟的花邊生產,也是在二十年代初,受附近地區(qū)的影響發(fā)展起來的。
三、花邊藝術特點
從1885年廈門最早出現(xiàn)“歐式花邊”算起,它基本上是洋花邊在我國的加工和復制。諸如,仿照比法兩國花樣,仿照葡萄牙麥地拉的形式,“維也納式花邊”、“愛爾蘭式花邊”?!耙挊臃轮啤鼻『酶爬私夥徘盎ㄟ吷a在藝術上的基本特點。
從片段的材料,我們對于花邊的過去,不難得出如下的認識:
1、我國的刺繡和編結,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優(yōu)秀的傳統(tǒng)。但它沒有得到應有的繼承和發(fā)展。我國近代的花邊工業(yè),在藝術上就其形式、風貌和總的傾向來說,都受了很大的外來影響。
2、我國近代花邊工業(yè),是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隨著帝國主義的侵略被引進來的。外國資本家為了利用我國的廉價勞動力,進行剝削和經濟掠奪的產物。因此它基本上是洋布。洋線制成的洋花邊(基本上是歐式)。
3、歐式花邊在我國的出現(xiàn),并得到發(fā)展,是在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由于它是在外國資本操縱下的商品生產,不可能穩(wěn)定的發(fā)展。
4、由于是以供應出口為主,帶有一定加工性質,在藝術上談不上什么創(chuàng)造。
四、我國花邊工業(yè)的發(fā)展
目前我國花邊生產的著名地區(qū)有:
廣東省—— 主要在汕頭地區(qū)。山東省—— 主要在煙臺地區(qū)和青島市。花邊的品種素有“八大邊”之稱(即八種花邊大類)。江蘇省—— 主要在蘇州地區(qū)。浙江省—— 主要在肖山縣和溫州地區(qū)。除以上四省外,北京、上海、福建、四川、遼寧和大連等省市,也有一定數(shù)量的花邊生產。近年來,隨著經濟建設的發(fā)展,我國的花邊又有很大的發(fā)展。
以江蘇為例,常熟是該省花邊歷史生產量最大的一個縣,花邊的品種也比較多,花邊的設計人員在原有的基礎上,試用新材料和新工藝,先后制出了滌棉燒花繡、曲帶、鉤針鑲補和噴花繡等。
吳縣是著名“蘇繡”的家鄉(xiāng),蘇繡的傳統(tǒng)針法如平搶、反搶、散套、打子,都被運用到花邊工藝中去,創(chuàng)造了“彩平繡”等新品種,最近又研制了“雙面異色”花邊和“于絲珍珠”等品種。
五、花邊產品的藝術特色
花邊作為一種藝術樣式,是以其實用性見長的。在實用方面,主要是用做臺布和床罩,以及枕袋、盤墊等。它的藝術功能,也就在這些用途上得到發(fā)揮,起著裝飾和美化生活環(huán)境的作用。因此,花邊的藝術特色,又與它的實用目的和在應用過程中所要達到的效果分不開。
相形之下,雕繡則是另一種特色。棉布和麻布,質樸整潔、染上色彩,也多取米色、淡色。在這樣的質地上繡花用料也是棉線,在結構布局上多取對稱形式,因此,所給人的感覺是恬靜大方,清秀雅觀。其藝術效果,是在簡樸中求繁復、在素雅中求華麗工藝美術的物質屬性對于藝術的影響是很大的。象牙的光柔細膩,玉石的晶瑩碧透,木材的天然紋理,竹子的挺拔細絲,都有不同的物質特點,并在不同方面給人以美感,不能為別的材料所代替。
【參考文獻】
[1]《針織物組織與產品設計》 宋廣禮 蔣高明 中國紡織出版社
[2]《內衣設計》鄧鵬舉 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