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建龍
(盂縣水利局,山西 盂縣 045100)
盂縣地處山西省東部、太行山西麓。境內大小河流十幾條,長290 km,流域面積1 960 km2,其中,流域面積大于100 km2的河流有滹沱河、烏河、龍華河等。
龍華河位于盂縣北部,發(fā)源于萇池鎮(zhèn)的上王村南掌溝的管頭梁東麓,是滹沱河的一級支流,流經萇池、上社、下社3個鄉(xiāng)(鎮(zhèn)),由南向北于下社鄉(xiāng)會里村與滹沱河干流匯合,全長52.9 km,流域面積475 km2,該河下游清水流量較大,清水量0.163 m3/s,為常年性河流。流域南高北低,南面王村管頭梁高1 400 m,會里村高520 m,高差880 m。上游為石灰?guī)r山區(qū),徐峪溝、王村溝一帶為林區(qū),森林覆蓋面積100 km2以上,約占流域面積的20%,中下游為變質巖山區(qū),河床系砂卵石質。龍華河有三段伏流:一為上社鎮(zhèn)邀童來村段至西溝口段,長約1 km;二為上社鎮(zhèn)宋家莊村至中南村段,長約0.5 km;三為下社鄉(xiāng)上細腰村至下細腰村段,長約0.5 km。東興道以上為季節(jié)性河流,附近有興道泉的泉水補給,清水流量較大(0.163 m3/s),為常年性河流。最大洪峰流量1 600 m3/s(1924年),多年平均徑流量0.24億m3/a。
龍華河流域是盂縣水資源較為豐沛、灌溉條件較好的區(qū)域,流經3個鄉(xiāng)(鎮(zhèn))、55個行政村,流域內人口約3.5萬人,耕地面積0.37萬hm2,共修筑護村、護地壩3.5萬m,自流引水灌渠15處,高灌站45處,塘壩17處,曾對流域內農業(yè)及經濟建設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來,由于原有灌溉渠道年久失修,漏水嚴重,渠系水利用系數降低,有效灌溉面積大幅下降;設備、設施得不到及時維修、保養(yǎng)和更換,縮短了水利設施的壽命,導致上社鎮(zhèn)井灌設施報廢,僅有5處塘壩可正常發(fā)揮效益;加之近年來地下水位不斷下降,取水深度降至100 m,開采成本提高,像萇池鎮(zhèn)的大部分土地已基本變?yōu)楹档?,龍華河流域的中型灌區(qū)早已名存實亡。各種因素影響了農民從事農業(yè)生產的積極性,嚴重制約著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從龍華河流域自然條件來看,上游相對開闊,垂直河槽方向河灘耕地寬100~150 m,中游河灘地寬100~120 m,下游約有1.5~2 km長的河道較窄,均是二級臺階(耕地),土地資源匱乏,流域內沒有大型企業(yè)作經濟支撐。要徹底改善農業(yè)生產環(huán)境,發(fā)展農業(yè)灌溉,水利設施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利用龍華河水資源較為充沛的有利條件,針對該區(qū)灌溉工程存在的問題,發(fā)揮當地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的優(yōu)勢,通過工程改造,優(yōu)化渠系布置,建設提水、輸水、水井工程來改善、恢復和增加灌溉面積,以期收到更好的節(jié)水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龍華河灌區(qū)涉及3個鄉(xiāng)鎮(zhèn):萇池鎮(zhèn)、上社鎮(zhèn)、下社鄉(xiāng),灌溉面積2 233.33 hm2。其中萇池鎮(zhèn)166.67 hm2;上社鎮(zhèn) 1 200 hm2;下社鄉(xiāng) 866.67 hm2。
萇池鎮(zhèn)灌溉水源為地下水,采用井灌方式,灌溉定額6 000 m3/hm2,灌溉水利用系數0.8,經計算需打機井11眼,井深30~80 m,單井出水流量40 m3/h。采用低壓管灌。配套水泵、電機、變壓器11套,鋪設PVC管道28 000 m,可恢復水澆地面積166.67 hm2。
上社鎮(zhèn)灌溉水源采用地下水與地表水相結合,恢復井灌面積1 120 hm2,自流灌溉面積80 hm2。井灌區(qū)需新打機井75眼,井深30~100 m,單井出水量40~50 m3/h,采用低壓管灌。配套水泵、電機、變壓器75套,鋪設PVC管道19萬m。自流灌溉主要對現(xiàn)有5座塘壩、1處泵站及其灌溉渠道進行改造,改造干渠長度6 000 m,支渠長度17 000 m。塘壩壩體上游面在漿砌石表面用厚20 cm的C30混凝土護面。渠道改造采用漿砌石砌筑,4 cm厚水泥砂漿抹面。
下社鄉(xiāng)主要是對現(xiàn)有灌溉渠道、塘壩進行改造,并新建提水泵站。項目區(qū)內已建有9條截流河壩,干渠基本上分布在沿河兩側灘地,各村有1~2個取水口,沿河的20個行政村共有灌溉干渠33條,長度59 000 m,支渠83條,長度170 000 m。干、支渠道大都是漿砌石白灰溝縫渠道,由于年久失修,漏水現(xiàn)象嚴重,規(guī)劃對其進行4 cm厚水泥砂漿抹面防滲。對某些取不上水的渠道,新建引水干渠13條,長11 000 m,干渠采用矩形斷面,漿砌石結構,水泥砂漿防滲。
龍華河兩岸臺地需要提水灌溉,規(guī)劃共改建、新建提水泵站22座,其中配套3座,新建19座,配套水泵、電機、變壓器21套,可增加灌溉面積433.33 hm2。提水泵站配置進、出水池,壓力管道采用鑄鐵管,共需DN150鑄鐵管230 m,DN125鑄鐵管755 m,DN100鑄鐵管1 765 m。對現(xiàn)有5條塘壩壩體表面防護,在上游漿砌石面上鋪設鋼筋網直徑6@200 mm×200 mm,并加錨筋,用厚20 cm的C30混凝土護面,錨筋直徑16 cm,長60 cm,間、排距2 m,梅花型布置。為推廣節(jié)水灌溉,在下社鄉(xiāng)規(guī)劃節(jié)水半移動式噴灌5處,灌溉面積33.33 hm2,需配加壓泵5臺,管理房5座,鋪設PVC管道2 560 m,移動鋁合金支管1 365 m,每處設置50 m3蓄水池一座。
經初步測算,改造灌區(qū)共需投資4 640余萬元,項目實施后,可新增和恢復灌溉面積0.2萬余hm2。灌溉效益計算采用有無對比法,用每公頃增產值乘以灌溉效益分攤系數,可計算出灌溉效益為1 142萬元。各項指標均滿足經濟要求,說明本工程在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效益顯著。
非工程措施主要包括:成立灌區(qū)管理機構,對新建的龍華河灌區(qū)實行統(tǒng)一管理。負責該區(qū)的工程管理、水量調配、設備保養(yǎng)、設施維修、水費收繳工作,同時在工程配套逐步完善的前提下,積極配合有關部門做好灌區(qū)定性、定員工作,理順管理體制,建立起符合《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意見》、有政策保障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保證經費來源,夯實灌區(qū)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