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百義 孫彥泉 蹤 明
大學精神的哲學思考
——山東農業(yè)大學百年歷程的精神反思
□蘇百義 孫彥泉 蹤 明
本文通過對山東農業(yè)大學百年發(fā)展歷史的梳理,彰顯了大學精神的本體論意境: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厚德載物的人文精神和務實致用的科學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西方人文精神的濃縮;在此基礎上,闡釋了大學精神對于人們的生命、實踐和精神的價值。
大學精神;哲學;本體論;價值論
大學精神是什么(what)?需要本體論澄明;大學精神產生、存在、發(fā)展為什么是可能的(how)?需要認識論的把握;大學精神何用、何為(why)?需要價值論的闡釋。這三個問題是大學精神的核心問題,需要哲學層面的思考。只有理清這些問題,才能真正深刻把握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不是理論家、政治家的預設,它是歷史與未來的現實呈現,歷史是大學精神發(fā)展的根基,沿著歷史的軌跡探尋大學精神奧秘,這是我們思考的切入點。通過山東農業(yè)大學百年歷史的回顧,彰顯了大學精神的深刻內涵。
1906年1月即【清】光緒三十二年開始創(chuàng)建山東高等農業(yè)學堂,但由于政局的變遷、戰(zhàn)爭的頻繁、學校的變更,特別是日本侵略等惡劣的社會環(huán)境原因,學校3次更名、4易校址,先后有3所學校并入,到1950年9月山東農學院成立宣告動蕩時期結束。
這段歷史再現了農大早期的艱難發(fā)展歷程,可以說是農大人用生命和鮮血孕育大學精神的階段。
從1952年8月,山東農學院與山東大學農學院、齊魯大學農業(yè)專修科、金陵大學園藝系、南京大學園藝系果樹組合并,組建新的山東農學院,到1958年9月,山東農學院由濟南洪家樓遷來泰安市;從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到1971年1976年招生優(yōu)秀工農兵學員,再到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從1983年9月,山東農學院更名為山東農業(yè)大學,到1999年底,山東農業(yè)大學與山東水利??茖W校、山東省林業(yè)學校合并,組成新的山東農業(yè)大學,在這創(chuàng)業(yè)的49年里,農大人克服種種困難,以傳承、創(chuàng)新為己任,以服務三農為宗旨,通過調整變革,促使農大不斷發(fā)展。
【作者單位】山東農業(yè)大學法學院,山東泰安,271018
這段歷史再現了新中國成立后,農大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發(fā)展歷程,可以說是農大人用汗水培育大學精神的階段。
這一時期,是學校歷史上發(fā)展最快、最好、最穩(wěn)定的一個時期。為了農大又好又快發(fā)展,學校黨委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及時凝練和完整準確表達出:“愛國愛校、質樸厚德、求真創(chuàng)新、實干奮進”的農大精神,為農大未來的發(fā)展奠定了更加堅實的文化基礎。
這段歷史再現了農大改革與發(fā)展的輝煌歷程,是農大人用智慧總結、提升大學精神的階段。
從農大發(fā)展的三個歷史階段中,深深感覺到:農大精神是農大百年歷程的寫照,經歷了從潛態(tài)(無)到顯態(tài)(有)、從感性到理性的升華過程。體現了農大精神發(fā)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確定性與隨機性、連續(xù)性與間斷性的統一,展示了大學精神歷史積淀的發(fā)展圖景。
也許有人問:以前為什么沒有提出農大精神呢?我們說精神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歷史條件,只是在條件成熟的時刻才會出現。從這個意義上說,農大發(fā)展的前兩個階段,不過是農大精神作為真理發(fā)展的必要的基礎和環(huán)節(jié),在不成熟的條件下,農大精神是不會呈現的。根據我的理解和體會,大學精神的提出基于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對大學歷史發(fā)展的反思;
第二、從文化層面辦大學的現實需要;
第三、對新形勢下高校發(fā)展趨勢的深刻把握;
第四、對大學未來發(fā)展的強烈責任感。
總之,通過反思山東農業(yè)大學百年發(fā)展歷程,從認識、邏輯的維度,提出了農大精神,而這一大學精神又反映了什么意境呢?這需要本體論的澄明。
本體論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始基,就是探討感性世界背后的抽象的、永恒的、不依賴于現實世界的基礎、根據的學問。從古到今,人類從關注自然、神話、宗教的本體而走向理性、科學、倫理的本體,再到人的存在本體,各派哲學家力圖把世界的本體歸結為某種物質的、精神的實體,再現世界萬物的真實存在狀態(tài),從而使人們心安理得、安身立命。
本體論為我們理解大學精神的豐富內涵奠定了理論視角。一代代農大人肩負著歷史的責任,用生命去探索教育和農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執(zhí)著地融入對象之中,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土地、動植物等渾然一體、物我兩忘,那份真情和實意通過辛勤的汗水,滋孕在每一位學子的心里和齊魯大地的每一寸土地上,用智慧培育出一批批學子和一項項科研新成果,這些創(chuàng)造培育出的成品種子承載著大學的希望與期盼,撒播到祖國的四面八方,開花結果,不斷生成著一個農大精神的世界。這種年復一年、周而復始、無怨無悔的孜孜追求,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行為就是農大人的生活、生命和精神。這就是大學精神的本體論意境,具體內容表現為: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厚德載物的人文精神和務實致用的科學精神。
農大精神的基本思想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這是大學精神的靈魂。《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表達了做人做事要像天體運行那樣晝夜不息、周而復始、剛健有為的思想。這種精神體現了大學的自信、自強等人格要素。有了這種發(fā)自內心的、向上的積極的精神力量,一個人才會精神抖擻、奮發(fā)有為,一個團體才會和諧有序、團結向上,一個國家民族才會朝氣蓬勃、充滿希望。
如果有這樣的精神,什么樣的困難不能克服?什么樣的屈辱不能承受?什么樣的科學高峰不能攀登呢?歷史明證,不論是在戰(zhàn)火紛飛的動蕩年代,還是在和平建設的發(fā)展時期,農大人咬定青山不放松,堅定科學救國的信念,不為世俗的功名利祿所誘惑,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奉獻精神,堅持在教學、科研、服務第一線,用自己的青春年華譜寫了一曲曲愛國愛校的壯麗篇章,為農大的精神家園增添了奪目的光彩。
“質樸厚德”的農大精神折射了厚德載物的傳統人文精神,是農大人成為農大人的標準,是農大人的人生境界。當然,這也是所有學習、工作、生活在大學中的人們的人生理念。《易經》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意是指大地寬厚,所以能承載萬物,君子也應該像大地那樣,增厚美德,容載萬物。這里表達了天人合一、寬厚相得的精神。
(1)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核心,即人與天的整體和諧統一?!兑捉洝分赋鎏?、地、人各有其道,“天道曰陰陽,地道曰柔剛,人道曰仁義”。天地人三者是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不過,天道、地道需要通過人道來實現統一。農大人傳播、研究天地人之道,他們實實在在地懂得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懂得做事先做人的意義,懂得質樸厚德的價值,他們團結協作、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的行為,無不閃爍著天人合一的思想。
(2)寬厚相得是指人寬廣、博大的包容精神以及厚重的品德等,這是中國傳統精神的又一閃亮點。老子認為最高的德就像虛谷一樣包容萬物,這就是“上德若谷”的思想。
農大一次次的變遷,一次次的調整、改革,特別是在“文革”期間,一次次的政治運動,農大仍然以博大的胸懷,包容一切磨難和委屈,在這個過程中展示了農大人的寬厚相得的精神。正是有了這種精神,農大才能經受各種考驗,承擔起歷史賦于的責任和義務;正是有了這種精神,才能在曲折中發(fā)展,也才能有今天的輝煌業(yè)績。
“求真創(chuàng)新”體現了務實致用的科學精神,表達了農大人的學術情懷與追求。這不僅是科學信念的展示,更是生存方式與思維方式的顯現。
科學精神是人類探索、改造、掌控世界的一種方式與智慧,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科學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標準和行為規(guī)范的總稱。具體內容主要包括探索、懷疑、實證、理性等不可分割的四個方面,是科學精神的核心,是一切科學成為科學的前提,是科學家們的共同信念。在百年的發(fā)展中,農大人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地去探索研究,成不驕、敗不餒,心態(tài)平衡,為了農民、農村、農業(yè)的發(fā)展,一如既往地追求著真知和理想,這是他們的生存方式與思維方式。正是以這種生存、思維方式,農大成為中國農業(yè)科技教育領域一顆璀璨的明珠。
總之,通過對農大精神本體的追問,彰顯了大學精神的真實意境。大學精神本體論探討的決不是關于精神本體的純粹認識論,而是反映了人們的一種內在的價值、精神訴求,表現了一種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思維方式,展示了人們的智慧。
大學精神不是靜態(tài)的、知識論的某幾種價值理念,而是大學發(fā)展歷程中形成的、并通過大學的行為不斷展示和生成的、為大學認同的信仰、價值觀念、思維方式、道德行為準則以及審美心態(tài)的總和,是大學成為大學的最根本的東西,是大學的精神家園。
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標志著大學對它自身自覺意識的認識所達到的高度和深度,體現了大學發(fā)展的水平,預示著大學未來發(fā)展的種種趨勢。從這一意義說,大學精神的實質就是濃縮了的大學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是大學的“精神自我”。
因此,深刻學習領會大學精神,讓大學精神成為人們共同的價值追求和精神財富,促進大學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里僅就大學精神對于人們的生命、實踐和精神的價值做具體分析。
生命價值是指大學精神對于大學的教職員工、大學生生命的意義。人是通過精神文明的不斷教化而不斷生成著的有價值的高級動物。一方面,人用生命創(chuàng)造著精神文明,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又給予、提升了人的生命價值,這是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
大學精神作為大學的精神精華,在不斷提升著全體師生員工、大學生生命的價值,而他們也在不斷豐富著大學精神,這是一個周而復始、生生不息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一代代人完成了“傳承與創(chuàng)新”高校文明的歷史使命,彰顯著大學精神,而生活在大學中的人們的生命價值也得以充盈。
實踐價值是指大學精神對于全體師生員工、大學生的實踐意義。實踐是指人為了滿足自身的需要而進行的能動的改造、探索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實踐就是一個主體人的內在精神不斷通過外在的物質載體展現、創(chuàng)造的過程,主體內在的信念、價值觀、道德認知等精神因素就成為實踐價值的決定性因素。同理,大學精神也決定大學的實踐價值。大學的實踐主要是教學、科研和管理服務等形式,每一項實踐活動是否有價值、有多大價值,這決定于大學的主體性精神素質。
精神價值是指大學精神對于大學的精神的意義。精神是引領人們超越感性、走向超驗未來的不竭的動力,與個人意識不同,它是社會、團體、民族等群體意識的形態(tài)。精神是按照自身內在的固有規(guī)律,自我維系、自我生成、自我創(chuàng)造,從而實現精神的自身演化。這里包含、滲透著精神的內在價值即精神演化精神。
大學精神的確立與傳播,對于今后大學精神的弘揚與發(fā)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可以說這是大學反思、理解自己的價值與意義、調整自己的狀態(tài)、尋找自己發(fā)展道路的精神之旅。大學精神是大學希望的種子,它使大學更精神。
總之,大學精神是大學在長期的磨礪中,通過教學、科研、服務等不斷彰顯和創(chuàng)造的理想、信念、道德與良知,是中華民族傳統精神與西方文化精神精華的演化。這種精神的價值在于從思想上為大學提供一切認知與實踐行為的合法信念,增強自我行為的內在信心與力量,激勵大學對正義、善良、勇敢、洞見等人類美好的精神因素的不懈追求,使大學更有價值、有尊嚴、有希望,從而促使大學和諧有序、積極有為并發(fā)展成為高水平大學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1]黑格爾.精神現象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2]陳其榮.自然哲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
[3]辜鴻銘.中國人的精神[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010.
[4]何中華.人與人的精神生活[J].前線,2002,(03).
[5]蘇百義.薛鳳祚治水思想的存在論思考[J].山東科技大學(社科版),2010,(01).
[6]張岱年.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J].黨的文獻,2006, (01).
[7]夏興有.論人的精神生活[J].理論探討,2009, (05).
C912.6
A
1008-8091(2010)04-0081-05
2010-12-14
蘇百義(1964-),男,山東農業(yè)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