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17至 20日,省水利廳副廳長張健深入運城市的永濟、臨猗、稷山、垣曲、平陸、夏縣等 6縣,就國家農業(yè)綜合開發(fā)水保項目、退耕還林水利項目、中央擴大內需水土保持項目、溝壩地治理項目的實施情況進行調研。每到一縣,都直接深入工程現場,詳細了解項目的前期工作、項目區(qū)選擇、工程布局、實施狀況、技術配置、建設管理等情況,并與市、縣領導及工地施工人員共同探討項目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廳水保局常務副局長王彥平、運城市水務局局長馮進喜等參加調研。
張健副廳長在調研中指出,水土保持建設項目,關系國計民生,必須認真把握項目的政策特點、實施原則和技術要求:一是要緊緊抓住國家立項的宗旨和要求,如農發(fā)水保項目要突出綜合治理,溝壩地治理項目要突出增地效益;二是要和當地縣域經濟發(fā)展、產業(yè)結構調整、農民群眾需求環(huán)環(huán)相扣,密切結合,加強技術培訓,引進優(yōu)良品種,提高治理效益;三是要因地制宜,求真務實,在水保措施配置上不僅要技術可行,更要經濟合理,要中看,更要中用,在設計審查階段,就要嚴格把關;四是要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機制,把國家出資修梯田和百姓自籌打地埂結合起來,引導大戶、企業(yè)積極參與,調動千家萬戶治山治水的積極性;五是要加強工程管理,推動項目效益的持續(xù)發(fā)揮。在夏縣虎廟骨干壩施工現場,張健副廳長仔細詢問施工技術負責人如何測干容重、怎么具體取樣、在那些地方取樣。他強調,一定要按照有關設計標準要求,抓好清基、削坡、碾壓等關鍵環(huán)節(jié),建設群眾滿意工程。當看到現場沒有小型打夯機時,他立即指出,機械碾壓不到位的地方,人工夯實一定要跟上,要吸取甘肅淤地壩垮壩的教訓,真正把好事辦好。 據《山西水土保持簡報》摘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