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東升
( 太原廣播電視大學,山西 太原030002)
禮儀文明是一個公共話題,一切以禮儀文明建設為著眼點的文化活動,必然承載著服務禮儀文明建設這一特定任務的社會責任,必然要實現其應有的社會價值。從這一點上講,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公共關系教育專業(yè)委員會主辦,在全國范圍的“禮儀2010·大學生禮儀大賽”(以下簡稱“大賽”),由于其詮釋的是禮儀文明建設的公共話題,因而“大賽”所應體現的社會價值以及如何體現其應該體現的社會價值,就必然從“大賽”逐步浮出水面的那一刻起成為必須認真思考的課題。
縱觀人類社會文明演進歷史,社會文明的進步總是與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禮儀文明相輔相成的。一定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水平制約著文明的進程,也制約著禮儀文明的水平。也就是說,禮儀文明總是與其特定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fā)展環(huán)境相契合的。例如,“在原始社會中,社會生產力十分低下,人類用手勢、臉部表情表達生活與行為意志,用拍手、擊掌、拉手、擁抱表達對他人的親昵的感情……”可以說,一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就是人類為適應文明進步的內在要求,創(chuàng)造禮儀文明的歷史,也是禮儀文明作用于人類社會并推動社會文明不斷邁上新高度的歷史。禮儀,作為人類高尚行為的準則,標定了人類社會文明進程的尺度,它在人類社會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發(fā)展,并不斷演進。同時,我們還必須認識到,禮儀文明的一次次累積,都最終對整個社會文明的進步與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行為引導作用。禮儀文明是人類樹立起的追求真善美的旗幟,是人類高揚起的道德力量的旗幟,是人類在規(guī)范自我、高尚自我、發(fā)展自我的自我修煉進程中高揚起的“大我”的形象之旗,是推動人類不斷邁向新文明新高度的旗幟。
要深刻領悟禮儀文明對社會文明進程的作用,還必須認識到:一個社會其禮儀文明的失衡,必然導致整個社會文明建設的失衡,最終將危及整個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沒有不斷提高的禮儀文明,整個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協(xié)調發(fā)展,乃至整個社會的永續(xù)發(fā)展,將只會是一句空話。美國耶路大學斯蒂芬·卡特教授在他的《禮貌:舉止、道德及民主的》一書中說:“如果我們的社會人與人之間失去了信任和禮貌,如果有更多的成年人都在仿效自我放縱的做法來滿足自己眼前的欲望,那么,我們就會走進一個更加野蠻的社會——一個教育程度高、技術發(fā)達、軍事力量強大,然而野蠻的社會?!边@段話,應該說從一個視角比較深入地說明了禮儀文明對于人類社會自身生存與發(fā)展的內在價值。儒家文化主張用“禮”的方式治理國家,在《論語》一書中就有74處記載論“禮”??鬃诱f“為國以禮,治國不以禮,猶無耜而耕也?!?《禮記·禮運》)強調不以“禮”治國就如沒有耜(注:古代用于曲柄起土的農器)而要耕地一樣。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中提倡“禮治”主張,也從一個視角說明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禮儀建設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性。盡管孔子的“禮”,與我們今天闡述的禮儀文明在內涵上有差異,但中華禮儀的淵源中儒家“禮治”是蘊藏其中的重要的思想血脈,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相續(xù),與不同歷史時期中華禮儀隨經歲月流逝而根脈相連,的確有著重要的關系。對于禮儀文明對社會文明興衰的影響,丹尼爾·雷恩在針對古希臘、羅馬所做出的歷史分析中,這樣寫道:“自我克制、節(jié)儉、勤奮工作,以及有秩序的生活會帶來繁榮昌盛。但是,隨著生活的富裕,自我克制就會變?yōu)樽晕曳趴v,節(jié)儉的美德將為罪惡所取代,勤勞和堅韌不拔亦將為投機取巧所取代,而社會的秩序也將遭到破壞。今日有酒今日醉的思想開始泛濫,這樣就會衰落,而這種衰亡不是外部因素造成的,而是內部腐化的結果。希臘和羅馬就經歷了這樣的周期循環(huán)?!敝匦禄匚兜つ釥枴だ锥髟谄渌摹豆芾硭枷氲难葑儭芬粫械倪@段話,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認識,即:物質層面上的日漸發(fā)達,并不能代表整個社會的本質上具有持續(xù)發(fā)展的內在生命力,只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整體性進步,才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真實內涵。
細節(jié)決定成敗。小到一個企業(yè)內部管理,如此;大到整個社會的管理,亦如此。作為一個公民,您是否做到了把“您好!”“謝謝!”常掛在嘴邊;現在提倡“公交優(yōu)先”,作為一名乘客,您是否做到了主動給“老、弱、病、殘、孕”者讓座?同時,如果您是一位男士,您是否做到了主動給身邊的女士讓座?如今,私家車越來越多,作為一名司機,您是否做到了堅決杜絕“醉酒駕車”,您是否還能在車過積水之處時自覺地放緩車速,為的是不要讓激起的雨水濺在路人的身上?如此等等,都考量著一個公民的禮儀文明素養(yǎng),更考量著社會文明進步的尺度。
實踐表明,禮儀,只有深化為社會大眾的文明素養(yǎng),內化為每個公民的文明素質,才能真正顯現其巨大的文明推進價值。禮儀文明,乃是社會文明的組成部分,禮儀文明建設的程度,考量著整個社會的文明進程;禮儀,也只有凝聚為社會大眾的文化自覺,才能彰顯形成對社會禮儀文明的推動價值,也才能彰顯禮儀作為一種文明形態(tài)其自身存在的社會價值。為此,對于服務大眾的禮儀文明建設來說,任何以禮儀文明建設為關鍵詞的文化活動,都應自覺擔負起應盡的社會職責。那么,通過在“大賽”中展示大學禮儀教育成果,展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形象,傳播大學的人文精神,塑造當代大學生自覺地“學禮,明禮;行禮,用禮”的禮儀文明形象,進而發(fā)揮其服務社會的禮儀文明建設的作用,這必然成為禮儀2010·大學生禮儀大賽的著眼點。
在打造禮儀文化活動優(yōu)秀宣傳者和傳播者中體現“大賽”的社會價值
有效推進禮儀文明建設,其建設主體自身作用的充分發(fā)揮至關重要。大學生無疑是“大賽”的主角。判定“大賽”的價值性,很重要的一點就在于,看其是否有助于提升“大賽”的主角——大學生自身的禮儀素養(yǎng)。在這里,需要深入思考的是:判定“大賽”舉辦的成功與否,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看其對于“主角”的定位是否準確?!按筚悺薄爸鹘恰睉l(fā)揮的作用以及應挖掘的潛能是否通過“大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和有效的釋放。參加全國大學生禮儀大賽的每位大學生選手,既是賽手,也是禮儀文化的研修者,更是禮儀知識的宣傳者、禮儀文明的傳播者?!百愂帧钡慕巧屛覀冇幸环N掌握禮儀之道的緊迫感,讓我們在競賽中走進禮儀、把握禮儀,讓我們在錘煉自我中不斷提升禮儀修養(yǎng);“研修者”的角色,促使我們抓住時機,深諳禮儀文化之精髓,明晰禮儀精神之要義,提升禮儀文明之修養(yǎng),塑造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高度凝結下的人格力量,讓青春更美麗,讓人生更美好,讓未來更輝煌。把握“宣傳者”的角色,要求我們必須清醒地意識到:站在賽場上,你就是站在了面對社會公眾的社會大舞臺上,不管你承認與否,你的簡潔明晰的道白、你的犀利深刻的說理、你的舒展有度的演示、你的娓娓道來的溝通,都憑借著“大賽”這扇禮儀之窗,向社會公眾傳遞著一個個禮儀文化的訊息,傳播著禮儀文明的主張,宣傳著禮儀精神的理念;都在不同程度上通過“大賽”所形成的社會輿論效應,引導著社會公眾禮儀行為的價值取向。從這個意義上說,“賽手”是否能夠成為禮儀文化優(yōu)秀的宣傳者和傳播者,就必然成為社會公眾對賽手是否優(yōu)秀的客觀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評定標準。而這個客觀存在者的評定標準,也必將隨著“大賽”的逐漸展開和步步深入,而走進尋常百姓家中,成為人們“茶余飯后”的“話題”。此時,“大賽”從賽手到組織者也都必須意識到活動對禮儀文明的社會推動功能,并竭盡全力去呵護這一功能。從這一基點出發(fā),要成功辦好“大賽”,就必須把打造禮儀文化優(yōu)秀的宣傳者和傳播者作為十分重要的目標。
在打造禮儀文明建設者和宣傳者極具內涵的、持之久遠的禮儀形象中體現“大賽”的社會價值
禮儀文明建設需要依托科學規(guī)劃下的文化活動這一特定文化“舞臺”加以有效延展,禮儀文化活動所搭建的文化“舞臺”,所應塑造的是禮儀文明建設者和宣傳者極具內涵的、持之久遠的禮儀形象?!按筚悺笔谴髮W生的“舞臺”。這個“舞臺”既是“賽手”們秣馬厲兵、全力創(chuàng)優(yōu)的疆場,更應是大學生昂揚奮發(fā)向上的激情、充分展示自身青春風采的天地;這個“舞臺”既是“賽手”們潛心修煉、你追我趕的賽場,更應是走向未來的大學生飛動其心海的歌聲、高歌時代的最強音、塑造當代青年卓越形象的天地。毋庸置疑,禮儀,反映的是一種形象。但禮儀形象,不應只是外在的形象,不應只是表層的形象,而更應是根源于內在的道德力量所釋放出的精神形象,更應是發(fā)端于人心靈深處思想境界、抵達真善美的高峰時所展示出的人格形象。秉持這樣的形象建構理念,全國大學生禮儀大賽這座“舞臺”上所應展示的當代大學生的禮儀形象,是當代大學生追求本質美、內涵美、知識美、探求美、文化美、精神美以及行為美、言語美、溝通美的綜合體現,是構成當代大學生勇敢地面對社會、面對未來所鍛造的綜合實力。形象是大學生綜合素質的生動體現,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直面人生、迎接挑戰(zhàn)、安身立命、創(chuàng)業(yè)成才的必備條件,形象力就是大學生的生命力;形象更是大學的生命,形象力就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塑造大學以及當代大學生的一流的形象,還是任何一所大學實現高素質、高技能、德才兼?zhèn)涞母黝惤艹鋈瞬排囵B(yǎng)目標的必備條件要素。
英國詩人約翰·美斯菲爾德說:“世間很少有事物能比大學更美。當防線崩癱,價值崩潰,水壩倒塌,洪水為害,前途變得灰暗,古跡淪為泥淖時,只要有大學屹立在那里,它就屹立閃光?!贝髮W憑什么能塑造“屹立閃光”的形象?憑借的就是大學內在的、反映大學精神本質的、體現大學綜合實力的形象力。同時,必須明晰的是,這里所說的“形象”,絕不只是外在的符號系統(tǒng),而是內在美、本質美、內涵美、思想美、心靈美的綜合彰顯;形象力,就是一所大學內在精神力量高度凝結之后所產生的持續(xù)推動自身不斷發(fā)展的強大動力。禮儀2010·大學生禮儀大賽,以“大學生禮儀”為核心定位點展開其全部的賽事內容。但絕不能將其僅僅解讀為只是聚焦在對“學校禮儀”的濃墨重彩式的詮釋上,而是意味著要以“大學生禮儀”為基點,向其“內與外”兩個方面延展開來,“內”就是對精神本質的揭示,“外”則表現對“賽事內容”必然會產生出一個全方位對禮儀文化進行掃描的過程,這個過程就是對“賽手”的綜合素質的展示,是從多個層面提升大學生自身的禮儀形象。而在打造禮儀文明建設者和宣傳者極具內涵的、持之久遠的禮儀形象中,“大賽”也實現著自身的社會價值。
推進禮儀文明建設還必須和當代社會生態(tài)文明建設緊密相連。近年來,世界各國和科學界達成共識就是:“在可預見的將來,溫室氣體水平過高導致的全球變暖會對人類生活產生負面影響。因此,推行低碳經濟被認為是避免氣候發(fā)生災難性變化、保持人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有效方法之一?!痹诮衲暾匍_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和全國政協(xié)十一屆三次會議上,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成為 “兩會”的最強音。在今后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中,發(fā)展低碳經濟,促進綠色產業(yè)成為經濟可持續(xù)增長的關鍵。而對于每個公民來說,自覺增強生態(tài)意識,自覺地科學地過“低碳”生活,自覺倡導和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則日漸成為做合格公民的重要標準。而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必然對生態(tài)禮儀文化建設提出內在要求。全國大學生大賽將生態(tài)禮儀文化建設的理念引入其中,就會在服務社會生態(tài)文明建設層面上體現其社會價值。
在深度探究與流行文化以及消費文化的對接理念中體現“大賽”的社會價值
任何一個面向大眾的文化活動,都必然會轉化為公民精神文化的消費行為,由此也會沉淀為一種浸潤于社會中的消費文化。觸及消費,自然不能回避“流行”二字。因為,任何消費都存在從眾心理的驅使,此刻“流行”在所難免。而“流行”往往表現為:急速到來的高潮,令人猝不及防,而等大多數人“緩過神兒”時,一切均已“煙消云散”。娛樂文化活動中各類“選秀”,對接了某種消費主張,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流行”奇跡,但“短效性”始終困擾其中。以大學生禮儀為定位的“大賽”,因其蘊涵著的公共性、公德性和公益屬性,自然是面向大眾的文化活動,自然會轉化為公眾的精神文化消費行為,自然不能與“流行”語境做簡單化對接。大學生禮儀大賽所追求的活動效應應該是淡定的、從容的、內在的、精神的,應該是精雕細琢的,應該是立意久遠的。公元前500年~323年,是希臘的古典時期,是藝術、文學、哲學和政治高度繁榮昌盛的時代。古希臘藝術尤其是雕塑與建筑藝術,又構成了古希臘美術的高峰。從那時到現在,古希臘藝術始終居于藝術世界的“流行前線”,滿足著代代人的精神文化消費需求,構成精神文化消費的撼世奇觀。其中的奧妙究竟在哪里?西方文化史的研究者告訴人們,“古希臘的雕塑藝術與建筑所取得的偉大成就與古希臘的社會制度、美學價值、審美觀念、社會風尚等密不可分?!倍@一“綜合論”觀點,也從一個視角啟發(fā)我們打造文化產品所應具有的內在的精神性制約因素。的確,古希臘藝術的美,是古希臘藝術家追求理想美、精神美、靈魂美、高尚美的結晶,“那種美的特殊魅力,如同一朵含苞欲放的鮮花,展現出人類全部的活力,讓人在審美喜悅中走向高尚。”可以說,創(chuàng)作者、藝術家思想的高尚才是讓“流行”變?yōu)楹氵h的“通行證”。對于面向大眾的文化活動來說,我們首先需要思考的是其是否具有靈魂性的東西,是否有效地規(guī)避了那些急功近利的東西。據此,“大賽”理所應當地應該有觸及靈魂的東西,應該有令人潸然淚下的東西,應該有激越青春的東西;“大賽”與當今時代消費文化的對接,不是滿足于對受眾視聽感官上的“娛樂”性刺激,在傳播手段的使用上也不是簡單地呈現為“視覺影像鋪天蓋地、無所不在”的表層景象;相反,“大賽”應是一種心靈的對話、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逐漸升華。執(zhí)著于高尚,高尚如月光,明亮你我的青春之路;堅守于高尚,高尚似陽光,輝煌當代大學生走向未來的前程!
參考文獻:
[1]李健榮,邱偉光.現代公共關系[M].北京: 東方出版社,2002.
[2]邱偉光.公共關系禮儀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陳振民,王群.國際禮儀指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黃東升等. 公共關系禮儀[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1996.
[5]丹尼爾·雷恩.管理思想的演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6]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
[7]朱孝遠.理想美與希臘藝術的意境[J].藝術評論,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