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質(zhì)疑劉小楓博士的《沉重的肉身?丹東與妓女》

      2010-04-05 13:35:36
      東方論壇 2010年6期
      關(guān)鍵詞:妓女丹東

      李 士 勛

      質(zhì)疑劉小楓博士的《沉重的肉身?丹東與妓女》

      李 士 勛

      劉小楓博士《沉重的肉身》一書傳播甚廣,但其立論之根據(jù)《丹東與妓女》部分卻頗多漏洞。特別在畢希納之死和丹東之死以及“自由和妓女是世界上最無情義的東西(die Freiheit und eie Hure sind die kosmopolitischsten Dinge unter der Sonne)”這句話的譯文產(chǎn)生了錯誤,他的“賣淫是一種個人感覺偏好”的結(jié)論更是過于偏頗。

      畢希納;法國大革命;丹東;妓女;世界性;“感覺偏好”

      2008年9月20日,我與師長杜文棠和傅惟慈、學(xué)長胡其鼎和章國鋒聚會時,傅惟慈老師送給我一份《沉重的肉身?丹東與妓女》復(fù)印件。拜讀后方才一睹劉小楓博士《沉重的肉身》一書中《丹東與妓女》章節(jié)的全貌。

      對《丹東之死》這部文學(xué)名著,仁智所見,不言而喻。因此我本不想對劉小楓的《丹東與妓女》發(fā)表什么意見。但是,讀后我發(fā)現(xiàn)《丹東與妓女》這一部分是《沉重的肉身》一書立論的基礎(chǔ)。然而,這一部分漏洞迭出,或張冠李戴,或自相矛盾。瀏覽網(wǎng)絡(luò)世界,發(fā)現(xiàn)《沉重的肉身》一書不僅有“香港牛津大學(xué)版”(1998)、“上海人民版”(1999)、“再版”、“華夏版”(2004)、第六版甚至還有網(wǎng)絡(luò)電子版,始知這本書早已傳遍中文世界!作為畢希納的研究者和翻譯者,我感到有責(zé)任指出其疏漏之處并加以說明,供劉小楓博士參考,庶幾也可以幫助讀者正確理解畢希納及其作品。

      一、關(guān)于畢希納(Georg Büchner, 1813-1837)之死

      劉小楓開篇僅用三行字籠統(tǒng)地介紹了畢希納的一生,但未提他的主要作品除了《丹東之死》之外,還有傳單《黑森快報》、小說《棱次》、喜劇《雷昂采與蕾娜》和社會命運悲劇《沃伊采克》,卻突出了他中學(xué)時代(1830年)寫的一篇《論自殺》的短文,讓讀者不得要領(lǐng)。

      劉小楓首先指出畢希納具有“奇妙的思想才能”,然后馬上點出:“更奇妙的是,二十四歲那年,畢希納突然患上傷寒,發(fā)過一陣高燒死了。”接著在第一節(jié)“思想界的刑事偵探畢希納”末尾又重復(fù)道:“寫完《丹東之死》后不到一年,畢希納就發(fā)致命的高燒死了。這場突發(fā)性傷寒令我生疑:畢希納發(fā)的致命高燒是否與他偵破這宗疑案有關(guān)?不過,這倒是案情之外的事了?!盵1]——這些話不僅用詞欠妥,行文也不夠莊重,尤其是那種誤導(dǎo)讀者的臆測,純屬小說筆法!

      事實是:畢希納之死與他寫作《丹東之死》沒有關(guān)系。今天的醫(yī)學(xué)常識告訴我們,傷寒病是傷寒沙門氏菌引起的傳染病,其癥狀包括高燒(可達39℃至40℃)、腹痛、嚴(yán)重腹瀉、頭痛、身體出現(xiàn)玫瑰色斑,腸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嚴(yán)重的并發(fā)癥。在二十世紀(jì)之前,傷寒屬不治之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人類才研制出治療傷寒的有效藥物。因此,縱然畢希納出身醫(yī)生世家,本人也學(xué)醫(yī),染上傷寒,也束手無策。畢希納在他的喜劇《雷昂采與蕾娜》中有這樣一句話:“英雄主義像劣等燒酒一樣令人厭惡,那會使人患上一種斑疹傷寒的?!笨梢妭悄菚r流行的傳染病。

      畢希納創(chuàng)作《丹東之死》的時間是1835年2月21日之前的“五個星期”。有他寫給出版人的信為證。突然生病是在1837年2月2日,2月19日逝世。劉小楓說畢希納“寫完《丹東之死》后不到一年……就發(fā)致命的高燒死了”[1]!——也許這只是他疏忽大意或筆誤,不值得大驚小怪。

      1837年1月,畢希納在給他弟弟的信中寫道:“白天我坐著解剖,夜里我坐著看書……”[2](P369)蘇黎世大學(xué)給畢希納又增加了比較解剖學(xué)課程,他不得不日以繼夜地工作,因此身體健康大受損害。他是在做實驗時被感染上傷寒的。①文中未標(biāo)明出處的關(guān)于畢希納的生平資料均出自《畢希納全集》,李七勛,傅惟慈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年出版。在畢希納最后的日子里和畢希納住在一起的流亡者威廉?舒爾茨1851年回憶畢希納時談到他當(dāng)時如何獨立、頑強地從事科學(xué)研究并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他寫道,“畢希納,這位精神勞動的無產(chǎn)者”……“一直工作到死。”

      劉小楓博士在《丹東與妓女》最后一節(jié)“丹東之死與畢希納的傷寒”里斷章取義地論述了一番丹東對死亡的態(tài)度之后,又一次武斷地說:“畢希納寫完這宗思想疑案的案情報告書后,精力耗盡,身體變得極度虛弱,本來他的身體很好(不然怎么能干革命),完全可以抵抗那場偶然的傷寒。結(jié)果,二十四歲的畢希納發(fā)高燒死了。其實,畢希納死于一場內(nèi)在的(思想上的)傷寒,一場因看到近代自然權(quán)利的自由倫理的底蘊而引發(fā)的傷寒。”[1]

      這段話與開篇的“疑案”設(shè)問首尾呼應(yīng),可謂劉小楓偵破畢希納之死疑案案情報告的結(jié)論,言之鑿鑿!至于為什么“看到近代自然權(quán)利的自由倫理的底蘊”就會“引發(fā)傷寒”,卻沒有給出答案。還是讓我們撇開“思想偵探”、“思想疑案”和“內(nèi)在傷寒”之類聳人聽聞的詞匯,看看畢希納寫完《丹東之死》后身體狀況究竟如何吧。

      事實是:畢希納1837年2月21日完成《丹東之死》后,立刻讓他弟弟把手稿寄到法蘭克福一家出版社。兩周后,3月5日,他收到法院的傳票。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他認為在黑森公國里不能再隱蔽下去了,于是就決定連夜逃走。朋友為他準(zhǔn)備的郵車從達姆施塔特悄悄地出發(fā),3月9日凌晨越過德法邊境,來到法國斯特拉斯堡北邊的魏森堡鎮(zhèn)。畢希納沒想到這一去與故鄉(xiāng)和親人竟成永訣!

      畢希納一踏上自由的法國土地,馬上寫信給父母親說:“我剛剛平安抵達這里②魏森堡是斯特拉斯堡北部德法邊界的一個小鎮(zhèn)。3月5日畢希納在弟弟協(xié)助下從達姆施塔特逃走,3月9日越過邊界。不久,逮捕畢希納的通緝令就發(fā)表在法蘭克福日報(Frankfurt Journal)上。。旅途快捷而且舒適③關(guān)于逃亡的經(jīng)過,畢希納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根據(jù)卡爾?福格特(Carl Vogt)報道:“自1834年以來,就存在一個專門幫助政治逃亡者的秘密團體。他們用輕便快捷的車子,扮成商務(wù)人員或者官差,日夜兼行,每每成功。待官方試圖追蹤的時候,他們的車子已經(jīng)越過了邊界。通過這種方式我的朋友們一個個逃到斯特拉斯堡。。關(guān)于我的安全問題,您們完全可以放心了……只有最急迫的原因才能迫使我用這種方法離開祖國和家庭……我相信,兩三年之內(nèi)我回不去了。假如我留下來蹲在弗里德貝格監(jiān)獄里,我可能會忘記這段時間;在肉體上和精神上遭受摧殘后,我可能會被釋放。這種情景清楚地呈現(xiàn)在我眼前,對此我那樣確信不疑,所以我就選擇了自愿流亡這條極不幸的路?,F(xiàn)在我的手和腦都自由了?!F(xiàn)在一切都在我自己的掌握之中。我將以最大的努力進行我的醫(yī)學(xué)哲學(xué)④這句話意味著畢希納徹底放棄了父親給它規(guī)定的走臨床醫(yī)學(xué)的道路。的科學(xué)研究,……自從越過邊界以來,我獲得了嶄新的生活勇氣,現(xiàn)在我獨自一個人,但這恰恰增強了我的力量……”[2](P326)

      在流亡以后的兩年中,他不僅完成了學(xué)業(yè),取得了博士學(xué)位并立刻被蘇黎世大學(xué)聘為講師,而且利用學(xué)習(xí)的間隙,寫出了其他三部在德國文學(xué)史上被奉為經(jīng)典的作品。這一切都清楚地證明,畢希納寫完《丹東之死》并沒有“精力耗盡”,身體也沒有“變得極度虛弱”,更沒有患上什么奇怪的“因看到近代自然權(quán)利的自由倫理的底蘊而引發(fā)的傷寒”。

      即便劉小楓強調(diào)他指的是“思想上的傷寒”,那也是牽強附會。畢希納固然是一位激進的、富有革命激情的青年,用現(xiàn)在流行的語言來說是真正的“憤青”。寫《丹東之死》需要激情,劇中的激情也確實震撼人心,但他的思想絕對沒有因此而“發(fā)致命的高燒”!畢希納的思想在感染傷寒桿菌引起身體發(fā)燒之前,思想一直是清醒的、清晰的、睿智的!

      畢希納在寫《黑森快報》和《丹東之死》以前倒是生過一場大?。杭毙阅X膜炎。但他在養(yǎng)病期間并未停止對法國大革命的研究。我們在《黑森快報》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法國大革命對畢希納的影響?!逗谏靾蟆肥钱呄<{在法國大革命(1789-1794)和七月革命(1830)的思想影響下形成的革命綱領(lǐng),目標(biāo)是:發(fā)動農(nóng)民起來革命,推翻德意志小公國的封建制度,建立一個政府由人民選舉產(chǎn)生的共和國??谔柺牵骸鞍押推浇o茅屋!把戰(zhàn)爭給宮殿!”

      1834年7月31日,《黑森快報》印出后,《人權(quán)協(xié)會》成員便分頭去散發(fā)。由于叛徒告密,協(xié)會重要成員米尼格羅德于第二天晚上首先被捕。畢希納聞訊后沒有驚慌失措,立刻徒步奔走幾十公里,連夜通知會友趕快隱蔽和轉(zhuǎn)移,8月4日夜才回到吉森大學(xué)宿舍。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房間、書桌和信件已被查抄。這時候,畢希納不但沒有被嚇倒,反而控告大學(xué)當(dāng)局無理查抄他的私人信件,侵犯了他的“最神圣的權(quán)力”,向懲戒法院提出了訴訟。他也知道這樣做是沒有結(jié)果的,但他用這種“以攻為守”的斗爭方式保護了自己。[2](P318-319)

      《黑森快報》和《丹東之死》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丹東之死》是畢希納通過重新思考法國大革命和對革命實踐失敗所做的最早反思與總結(jié)。在流亡中,他也始終沒有停止過對社會問題的思考。

      1836年6月,畢希納在給古茨科的信中談了兩件事:一個是說明寫論文的目的,一個是表達他對社會革命的認識。他說:“……我寫了一篇很長的有廣度和深度的論文(指《論鲃魚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下學(xué)期要到蘇黎世講授《自笛卡兒以來的德國哲學(xué)發(fā)展史》課程;為此我必須有一份學(xué)位證書,而人們好像根本不會傾向于把博士帽戴到我親愛的兒子丹東(指劇本《丹東之死》)頭上似的。”[2](P358)畢希納不贊成“新德意志派”的政治主張,說:

      “借助觀念、從受過教育的階級出發(fā)就能進行社會改革嗎?不可能!我們的時代是純粹物質(zhì)的,您越直接地從事政治活動,就會越快地到達那種改革自動停步的地方。您永遠不能逾越受過教育的和沒受過教育的社會之間的鴻溝。

      我確信,受過教育的和生活舒適的少數(shù)人,雖然他們要求暴力給自己很多讓步,將來也決不愿意放棄他們與那個廣大階級的尖銳對立。而這個廣大的階級本身呢?對它來說,只有兩個杠桿,那就是物質(zhì)的貧困和宗教的宿命論。任何黨派,誰懂得使用這兩個杠桿,誰就會勝利。我們的時代需要鐵和面包——然后還需要一個十字架或者類似的什么東西①這些冷嘲熱諷的語調(diào)出于痛苦的失望,因為他感到被壓迫的人民這個“廣大的階級”表現(xiàn)得十分散漫,還沒有革命的覺悟。由此可見,畢希納對社會矛盾和社會變革的認識更深了一層。。我認為,在社會的事務(wù)方面,人們必須從一個絕對的法律原則出發(fā),在人民中塑造一種新的精神生活并且讓這個已經(jīng)過時的現(xiàn)代社會見鬼去?!赡軙缤?,這是它還能經(jīng)歷的唯一新的東西②這一段關(guān)于社會革命思想的闡述,旨在表明他與“青年德意志派”在政治觀念上的不同,深刻地表現(xiàn)了畢希納思想的成熟和超越,遠遠地走在時代的前面。所以,有的學(xué)者稱之為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之前德國早期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代表并惋惜他的早逝,說他“本應(yīng)成為我們的指路明星”,絕不是沒有根據(jù)的。。”[23](P359)

      畢希納沒有忘記思考革命的前途。1836年11月,畢希納在給弟弟的信中說:“一種對德國革命者在國外活動的清楚認識使我確信,即使在這里也是毫無希望的。在他們當(dāng)中籠罩著一片巴比倫式的、永遠無法解決的混亂。讓我們寄希望于時代吧!”[2](P369)革命時機不成熟的時候只能寄希望于未來。

      這就是畢希納寫完《丹東之死》到逝世前的思想狀態(tài),劉小楓博士的臆測顯然是站不住腳的。其實,真正令劉小楓驚嘆和稱奇的應(yīng)該是:畢希納處變不驚的大將風(fēng)度和應(yīng)變能力、對德國形勢的清醒認識和遠見卓識、處理重大歷史題材的魄力和下筆千言、一揮而就的文學(xué)才華!

      一百多年來,德國人大都懷著敬畏的心情惋惜畢希納這顆“彗星”的早逝,談?wù)撍淖髌贰斑h遠地走在我們時代的前面”并用他的名字為德國最重要的文學(xué)獎加冕,還沒有人像劉小楓那樣別出心裁地給畢希納戴上一頂“思想界的刑事偵探”的高帽兒!劉小楓博士先謙虛地表示他“不敢說畢希納是現(xiàn)代的思想偵探的第一人”,然后把“思想者”分為兩類,“一類可以稱為思想的作奸犯科者……;另一類可以稱為思想的刑事偵探……”,并舉例說明“盧梭、黑格爾、馬克思、尼采、海德格爾都是些現(xiàn)代思想界的作案要犯,施特勞斯、沃格林、洛維特則是些思想案件的大偵探”,在篇末再次延長了“思想的作奸犯科者”和“思想的刑事偵探”名單,他們一個個虎視眈眈、像司芬克斯那樣蹲伏在讀者面前,沒有讀過他們的著作,誰敢道個“不”字!試問:劉小楓博士行文至此是否有一絲輕微的醉意?

      二、關(guān)于丹東之死

      劉小楓在《沉重的肉身》一書中以《丹東與妓女》為題解讀畢希納的歷史劇《丹東之死》,其行文頗多牽強附會之處, 給人一種錯覺,好像畢希納筆下的丹東僅僅是因為貪戀妓女才被送上斷頭臺似的,而創(chuàng)作這出戲劇的目的似乎也只是為了探討什么法國大革命中的“個人自由倫理”,這就大大貶低了《丹東之死》這出歷史劇的意義。因此,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丹東之死》一劇的背景,弄清丹東的真正死因,方能領(lǐng)悟這出歷史劇的意義。

      世人多把《丹東之死》看作畢希納曠世奇才的證明。其實,這出戲劇一問世就遭到非議并被大砍大殺,但鮮有人提及他的創(chuàng)作動機,更鮮見有人說他是為了探討什么法國大革命中的“個人自由倫理”。

      從畢希納的作品和書信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畢希納創(chuàng)作這出歷史劇有兩個動機:直接動機和深層動機。直接動機就是想盡快獲得一筆稿費,以解燃眉之急。深層動機是要再現(xiàn)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場景,吸取雅各賓專政的歷史教訓(xùn),啟發(fā)人們思考革命的道路和目的。

      格奧爾格?畢希納的家庭并不貧窮,父親是黑森公國的宮廷醫(yī)療顧問,外祖父曾經(jīng)是黑森公國的樞密顧問。畢希納本可以和王公貴族子弟一起出入宮廷,蕩漾在上流社會的沙龍舞廳,但他很早就深入社會底層,觀察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況。他十分厭惡那個好逸惡勞的階級,1834年他就在《黑森快報》中提出了自己的革命綱領(lǐng)。這是他對農(nóng)民的生活狀況進行深入觀察后得出的結(jié)論。這個綱領(lǐng)是:號召農(nóng)民起來革命,推翻封建統(tǒng)治,反對階級壓迫和剝削,為被壓迫者爭取自由平等。因此,他成了馬克思之前德國鼓動被壓迫人民起來革命的主將,《黑森快報》成為《共產(chǎn)黨宣言》發(fā)表以前德國最革命的歷史文獻。他不想走父親為他鋪好的道路——學(xué)醫(yī)、繼承父業(yè)、成為宮廷醫(yī)生,而是背著父母、背叛本階級,站到農(nóng)民一邊,搞起反封建的革命活動。他知道父親絕不會支持他的秘密活動,因此他在事發(fā)之后首先想到的是經(jīng)濟上必須自立。

      在家庭成員中,只有弟弟威廉知道他從事的革命活動?!兜|之死》完成的當(dāng)天,畢希納就讓弟弟幫他把手稿寄給出版社。在附寄的兩封信中,他直言不諱地道出了自己的意圖,其迫切之情溢于言表。尤其是在第二封寫給《鳳凰報》出版人、青年德意志派作家卡爾?古茨科的信中他寫道:

      “……當(dāng)您看到我……把一份手稿塞到您的胸前并且向您索取一點施舍時,您將不會感到驚奇……我請求您盡快地通讀一遍這份手稿,在您作為批評家的良心允許的情況下,把它推薦給S.(指紹爾蘭德——筆者注)先生并且馬上答復(fù)……

      我再次請求您盡快答復(fù);……您親手寫的幾行字,假如在下個禮拜三之前寄到這兒,將保護一個處境悲慘的不幸的人?!瓕ξ襾碚f,穿著破衣爛衫乞討,比穿著大禮服遞一份申請書更容易些,而手中握著槍說:‘要錢還是要命!’,比用顫抖的嘴唇悄悄地說:‘上帝保佑!’似乎更容易些。”[2](P324-325)

      1835年1月中旬,法院開始審理因散發(fā)《黑森快報》被捕的人權(quán)協(xié)會成員,他自己也處于警方監(jiān)視之下。為了營救獄中戰(zhàn)友,他急需要錢;一旦流亡,更需要錢。他既不能向父親要錢,也不能向別人伸手,所以才會有信末那種自我調(diào)侃。擺在他面前唯一可能的來錢途徑就是通過寫作。他自信在心中醞釀已久的劇本《丹東之死》一定會被接受,而且馬上就能拿到一筆稿費。這個題目他早已成竹在胸,所以他才能在短短的五個星期之內(nèi)一揮而就,一氣呵成。

      他那封信的字里行間流露出來的難言之隱,百年之后仍然使一位德國詩人潸然淚下。這位詩人就是同樣處于流亡中的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畢希納信中的話在他心中引起強烈共鳴。1936年,當(dāng)他被德國驅(qū)逐時,他把自己的處境和畢希納當(dāng)時的處境聯(lián)系起來,對德國文學(xué)榮譽之路上的黑暗傳統(tǒng)作了如下說明。他寫道:“那是一道耀眼的光芒,它從這樣的書信中射出來,落在德國詩人和思想家長長的行列里,這個行列被套在共同的苦難鎖鏈上……”瓦爾特?本雅明把畢希納的這封信選入他編輯出版的《德國人》(——1783年至1883年100年中的25封書信)一書中。

      畢希納沒有能夠在他希望的“下個禮拜三之前”得到出版人的答復(fù)。后來,當(dāng)出版社將《丹東之死》的稿費(一共只有10個弗里德里希多爾,相當(dāng)于50個普魯士塔勒)派人送到畢希納的外祖母(收信人)手中時,畢希納已經(jīng)踏上流亡之路。要弄清畢希納創(chuàng)作這出戲劇的深層動機,至少需要大致了解法國大革命的背景和過程。

      《丹東之死》再現(xiàn)了法國大革命1794年3月24日至4月5日——即從艾貝爾等人被殺到丹東等人被送上斷頭臺——這十二天的歷史斷面,集中表現(xiàn)了法國大革命勝利后、雅各賓專政時期最高領(lǐng)導(dǎo)人丹東與羅伯斯庇爾兩人代表的兩派之間激烈的明爭暗斗。丹東和科爾德利派在1793年11月曾發(fā)表文章,公開要求特設(shè)委員會結(jié)束恐怖手段并申請建立獨立的法律委員會,審查被捕者并釋放無辜的人。羅伯斯庇爾反對丹東等人的主張,于1794年3月24日下令逮捕了艾貝爾等人并把他們立即處死。為此,丹東親自找羅伯斯庇爾談話,但這次談話不僅沒有消除他們之間的對立,反而加快了羅伯斯庇爾采取行動的步伐。在吉隆特派和艾貝爾等人被消滅之后,溫和的丹東等人成了羅伯斯庇爾推行恐怖統(tǒng)治的主要障礙。雅各賓黨人內(nèi)部獨裁與民主之間的斗爭再度升級,為了避免“夜長夢多”,羅伯斯庇爾下令于3月30日夜逮捕了丹東及其親信德穆蘭、拉克洛瓦、菲利波等人,然后把他們送上革命法庭審判。羅伯斯庇爾及其追隨者精心策劃,利用制造偽證、收買假證人等手段,在草草審判之后,便以莫須有的叛國罪判處丹東等人死刑并于4月5日將他們送上斷頭臺。這出戲劇忠實地再現(xiàn)了雅各賓專政時期獨裁者羅伯斯庇爾推行紅色恐怖的勝利。而羅伯斯庇爾之死僅以丹東的預(yù)言做出暗示。戲劇在丹東的親密戰(zhàn)友德穆蘭的妻子露西爾高呼“國王萬歲”的喊聲中結(jié)束!露西爾的喊聲在巴黎深夜空曠的革命廣場上回蕩著,發(fā)出意味深長的回聲?、賲㈤啴呄<{《丹東之死》載《畢希納全集》,李士勛、傅惟慈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年出版。

      這就是四幕歷史劇《丹東之死》的歷史背景和主要情節(jié)。那么,丹東之死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劉小楓說:

      “丹東與羅伯斯庇爾的思想沖突,無疑是他的死因,羅伯斯庇爾認為革命后的丹東變了,不再革命了,整天發(fā)犬儒主義的牢騷,與妓女調(diào)情,說下流話。在一個以絕對道德為基礎(chǔ)的國家里就不該再有他的位置。這就是史家們通常說的丹東被送上斷頭臺的原因。然而:‘丹東之死’的真正死因,是他最終發(fā)現(xiàn),羅伯斯庇爾與他自己的自由理念盡管不同,結(jié)局都一樣:‘世界是一團混亂。虛無是即將分娩的世界之神。”因此,“畢希納認為可以給這宗思想懸案下最終的結(jié)論了:丹東不是被羅伯斯庇爾害死的,而是丹東自己不想活了。”[1]

      細讀劉小楓的以上分析可知:他的第一句等于沒說,第二句重復(fù)前人的觀點,第三句讓人感到他的思想有些混亂。第四句,他最后的結(jié)論簡直是強加于畢希納。

      畢希納的觀點果然是這樣的嗎?非也。

      《丹東之死》一劇表現(xiàn)了丹東和羅伯斯庇爾這兩位法國大革命的主將、一條戰(zhàn)壕里的戰(zhàn)友在奪取政權(quán)和打退國內(nèi)外復(fù)辟勢力的進攻之后怎樣鞏固革命政權(quán)的問題上,觀點發(fā)生了嚴(yán)重分歧,革命陣營內(nèi)部的權(quán)力斗爭開始激化。沖突的核心是要不要繼續(xù)實行恐怖政策,即是否還要繼續(xù)殺掉持不同觀點的人。第一幕第六場,丹東找羅伯斯庇爾進行了一場針鋒相對的談話,這次思想的直接交鋒集中表現(xiàn)了他們之間沖突的實質(zhì)。丹東認為,革命進行到這個階段,當(dāng)務(wù)之急應(yīng)該是解決人民的吃飯問題,尊重人的自由權(quán)利,完善共和制度,因此他反對繼續(xù)殺人,指出任何打擊都必須對共和國有利,無論如何不應(yīng)該把無辜者和有罪的人一塊兒打擊。羅伯斯庇爾否認濫殺無辜并且認為,繼續(xù)推行恐怖政策是為了自衛(wèi),社會革命還沒有完成,不能半途而廢,“誰拉住我的手,誰就是我的敵人,至于他的動機如何,這無關(guān)緊要。”[3]丹東反駁道,“自衛(wèi)超過一定的限度就是謀殺”[3]。羅伯斯庇爾強調(diào)“道德必須通過恐怖進行統(tǒng)治”。丹東嘲諷羅伯斯庇爾虛偽和撒謊,一針見血地問道“我是不是踩掉了你的鞋后跟?”羅伯斯庇爾反唇相譏,說他“否認道德,而道德敗壞到了一定的時候就是叛國行為”[2]!——兩人話不投機,不歡而散。

      丹東走后,羅伯斯庇爾有一段長長的內(nèi)心獨白:“踩掉了我的鞋后跟?為了堅持你的觀念!且慢!且慢!難道真的是這么一回事嗎?人們將來可能會說,也許是他那巨大的軀干投下的身影把我完全遮住了,我是為了這個才把他從陽光下趕走的……要是他說得對呢?真需要這樣做嗎?是的,是的,為了共和國,他必須走開!……為什么我不能擺脫掉這些念頭?他總是用血淋淋的手指指著那兒,那個地方!不管我用布條裹上多少層,那血總是不停地淫淫沁出”[3]!——羅伯斯庇爾像漢姆雷特那樣,內(nèi)心深處在痛苦地斗爭著,丹東的話如同“血淋淋的手指”戳穿了他靈魂深處的“小”來。德國專家們指出,畢希納在創(chuàng)作這出戲劇的過程中,非常尊重史實,很多對話都是引用他們的原話,惟有這段獨白完全是畢希納的虛構(gòu)。因此,我們可以把這段獨白看作是畢希納對“丹、羅沖突”實質(zhì)和丹東之死因的別具只眼:羅伯斯庇爾很清楚,他不能因為丹東嫖妓或者貪戀自己“沉重的肉身”就能合法地將其判處死刑!那樣做的理由是不充足的,他必須給丹東羅織新的罪名,而惟有把對方打成革命政權(quán)的敵人、叛徒,然后才能輕而易舉地把政敵至于死地,才能徹底抹掉遮住他的“巨大軀干投下的身影”。

      在一審(第三幕第四場)中,革命法庭庭長指控丹東說:“丹東,國民公會控告您跟米拉波①米拉波侯爵(Mirabeau, 1749-1791)1789年曾代表自由的貴族和大資產(chǎn)階級,為制憲代表,但卻同時秘密地接受王室賄賂。從1791年3月起,為國民大會主席。3月被毒殺。先被安葬在先賢祠,后來叛變革命的行為被披露出來之后,他的尸體于1793年11月被搬出先賢祠。、跟杜穆哀、跟奧爾良②奧爾良公爵(Orleans, 1747-1793),即后來的“平民國王”的父親。1789年曾參加革命,成為國民公會的成員,后來被懷疑覬覦皇位,于1793年11月被送上斷頭臺。、跟吉倫特黨人、跟外國人以及路易十七③路易十七(1785-1795)在國王路易十六于1793年1月21日被送上斷頭臺處死之后,被?;庶h人看作合法繼承人。1795年在監(jiān)獄里死于肺結(jié)核。?;庶h搞陰謀叛變了革命?!盵3]對此丹東立刻義正詞嚴(yán)地予以駁斥并要求羅伯斯庇爾等人……對這種無恥的中傷負責(zé),對后代負責(zé),他要求那些控訴者站出來并大聲疾呼:“我要揭露那些卑鄙的無賴,把他們擲回到子虛烏有中去,讓他們再也不能從那里面爬出來。”[3]他的暴風(fēng)驟雨般的演說震撼了法庭和陪審團,法官不能控制局面,只好宣布休庭。

      在二審開庭之前,羅伯斯庇爾等人密謀策劃,暗中收買了19個證人,其中有“聾子”、“酒鬼”,有“偽造過文書的人”,有“銀行家和外國人”,認為只要他們到時候說一聲“有罪”,法庭就可以宣判丹東等人死刑。一切準(zhǔn)備就緒。二審開庭(第三幕第九場),公訴人宣布:“我以共和國的名義……宣讀國民公會的一項決議案:鑒于獄中曾經(jīng)發(fā)生騷動事件,鑒于丹東和嘉米葉的妻子要在民眾中散發(fā)金錢,鑒于狄龍將軍要圖謀不軌,組織暴動,襲擊監(jiān)獄,掠奪被告等一干人犯,鑒于被告不遵守法庭秩序,公然誣蔑革命法庭,茲特授予法庭全權(quán)從速審理本案,不得間斷。任何被告,如敢藐視法庭應(yīng)有之尊嚴(yán),即應(yīng)剝奪其申訴權(quán)?!盵3]

      丹東再次反駁道:“總有一天人們會知道事情的真相。我看到巨大的災(zāi)禍正降臨到法蘭西頭上。這就是獨裁,它已經(jīng)撕開自己的面紗,它趾高氣揚,在我們的尸體上傲視闊步。(指著阿瑪爾和烏蘭)你們看,這就是卑鄙懦怯的殺人犯,你們看,這就是公安委員會的那群烏鴉!我控訴羅伯斯庇爾、圣?鞠斯特和他們一伙叛賣國家的劊子手。他們想把共和國窒息在血泊里,把往斷頭臺運送犯人的馬車軋出的道路變成一條軍用大道,以便外國人長驅(qū)直入,從這條大道侵入我們祖國的心臟?!銈円姘?,他們卻擲給你們?nèi)祟^!你們口干欲裂,他們卻讓你們?nèi)ン聰囝^臺上流下來的鮮血!”[3]

      丹東低估了羅伯斯庇爾等人的殘酷無情,起初并不相信他們真的會對自己這樣的革命功臣下毒手。由于厭倦了屠殺,他對羅伯斯庇爾的警告和朋友們的勸說也始終消極對待,最后毅然放棄逃跑的機會,慷慨就義。這時候,他終于抑制不住滿腔憤怒,再次“模仿大神朱庇特發(fā)威,像一頭雄獅似的抖動鬃毛”。[3]聽眾情緒激動,發(fā)出贊同的呼喊。很多聲音高呼:“丹東萬歲!打倒十人委員會!”革命法庭和羅伯斯庇爾等人理屈詞窮,只好將丹東等人強行拖出法庭,以“藐視法庭罪”剝奪了他們的“申訴權(quán)”并宣布判處他們死刑,立即執(zhí)行![3]

      “丹、羅沖突”的實質(zhì)并不在于他們對自由和道德的不同理解,那只是表面現(xiàn)象。實質(zhì)是丹東成了羅伯斯庇爾推行獨裁統(tǒng)治的最大障礙。在畢希納看來,羅伯斯庇爾膨脹的權(quán)力欲使他無法容忍丹東的影響超過自己。為了個人至高無上的權(quán)力,即使?fàn)奚钣H密的戰(zhàn)友和革命利益也在所不惜。畢希納通過這出戲劇揭示了羅伯斯庇爾打著為革命與共和國利益的旗號,濫用職權(quán)、玩弄自由、民主、道德等概念,操縱法庭和利用假證、偽證,采用各種卑鄙手段,以莫須有的罪名將政敵置于死地的全過程!——這才是歷史劇《丹東之死》的意義之所在。

      不論丹東是否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但他臨死前的預(yù)言:“不出六個月,我就要把他(羅伯斯庇爾)拉過來”[3],卻一語成讖!羅伯斯庇爾于1794年7月28日被送上斷頭臺。他的恐怖政策走到極端也就走到了自己的末日。因此,戲劇末了,革命廣場上深夜回蕩著的“國王萬歲”的呼聲也就顯得愈加意味深長!

      三、“自由和妓女是世界上最無情義的東西”嗎?

      “自由與妓女一樣,‘是世界上最無情義的東西,跟什么人都胡搞’”[1]——這句話因《沉重的肉身?丹東與妓女》一書而廣為傳播。

      劉小楓的根據(jù)是《畢希納文集》(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6出版)中的劇本《丹東之死》(傅惟慈譯)的譯文。那句話的原文是這樣的:“……自由和妓女是世界上最無情義的東西。”其德文原文是:“die Freiheit und eie Hure sind die kosmopolitischsten Dinge unter der Sonne.”這句話的譯文是錯誤的,錯在對kosmopolitisch一詞的理解,這個詞匯的意思是:世界性的,世界公民的,世界主義的,遍及世界的。這是一個中性名詞,沒有褒貶之義。根本就沒有“無情無義”的意思。詞尾-sten,表示這個形容詞的最高級。這句話正確的直譯應(yīng)該是:“自由和妓女是太陽底下最世界性的東西?!比绻ㄋ仔?,這句話可譯為:“自由和妓女是天下最普遍的東西”。這里,作者把“自由”擬人化比作“妓女”,就像說空氣和水是天下最普遍的東西一樣。這是丹東在影射羅伯斯比爾像玩弄妓女一樣玩弄自由的時候說的。然而,自由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妓女是一個具體的人群。情義是人具有的秉性?!白杂伞边@個概念無所謂有無情義。因此,說“自由和妓女是最無情無義的東西”在語法上是不通的。當(dāng)然,畢希納本來也沒有這樣意思。

      如果說上個世紀(jì)六十年代傅惟慈先生(當(dāng)時他還很年輕)翻譯這部戲劇時誤解了kosmopolitisch這個詞匯,那么現(xiàn)在劉小楓博士(川外德語系學(xué)士、北大西語系德文專業(yè)碩士、瑞士某神學(xué)院博士)在解讀這個詞匯的時候就不應(yīng)該人云亦云、以訛傳訛了。

      在原著里,這句話是丹東臨刑前在監(jiān)獄中與拉克羅阿的一段對話中說到的,其文是:

      “丹東 我留下的一切簡直是一團可怕的亂麻。沒有人知道該怎樣治理。假如我能把我的那些妓女留給羅伯斯庇爾、把我的小腿肚子留給庫冬①蓋歐格-奧古斯特?庫冬(1755 - 1794)公安委員會成員,因體弱以車代步。,事情也許還好辦一些。

      拉克羅阿 假如我們把自由變成妓女就好了!

      丹東 那樣也好!自由和妓女是太陽底下最世界性的東西。她現(xiàn)在就會在阿拉城律師的婚床上體面地出賣自己??墒俏蚁?,她會跟他??藚翁┠固乩募總z。我給他定個期限,不出六個月,我就要把他拉過來和我在一起?!?《丹東之死》第四幕第五場古監(jiān)獄[3])

      這段話中的“阿拉城的律師”,指的是羅伯斯庇爾,因為他來自阿拉城,在革命前當(dāng)過律師。丹東假定和他結(jié)婚的不是女人,而是自由??藚翁┠固乩窍ED神話中阿伽門農(nóng)王的妻子。當(dāng)她丈夫出征特洛伊?xí)r,她與情人埃癸斯托斯私通;當(dāng)阿伽門農(nóng)王歸來時,她又和情人一起謀殺了親夫。最后一句話預(yù)言了恐怖主義的后果:羅伯斯庇爾也將步丹東之后塵。果然,就在丹東被送上斷頭臺之后不到三個月,羅伯斯庇爾也被送上斷頭臺。

      傅惟慈翻譯的《丹東之死》首先以單行本出版,后來收入《畢希納文集》,但因印數(shù)很少(僅2200冊)而只在德語圈內(nèi)流傳。說實在的,畢希納的名字倒是因為劉小楓的《沉重的肉身?丹東和妓女》一書而為廣大讀者所知。然而,畢希納也因此背上了辱罵“妓女是世界上最無情無義的東西”這個黑鍋。我們應(yīng)該消除這個錯誤翻譯產(chǎn)生的影響,給畢希納洗掉這個辱罵妓女的“罪名”!

      此外,辱罵“妓女是世界上最無情義的東西”這種念頭與畢希納的思想和作品也相矛盾。畢希納在其極短暫的一生中,始終站在被壓迫者一邊,對社會底層的農(nóng)民、士兵、妓女充滿同情,尤其把妓女被迫賣淫看作是社會不平等造成的罪惡。早在《黑森快報》中,畢希納就寫道:“君主的衣袍是一塊地毯,貴族和宮廷里的先生們和太太們在這塊地毯上淫蕩地摟抱著滾來滾去——他們用勛章和綬帶蓋住自己的瘡癤,他們用貴重的衣服來裝飾自己長滿疥癩的軀體。老百姓的女兒是他們的侍婢和妓女,老百姓的兒子是他們的侍從和士兵。”[4]

      在《丹東之死》一劇中,當(dāng)市民西蒙喝醉酒辱罵老婆讓女兒賣淫,要拿刀殺他老婆的時候,畢希納借另外一個市民之口說道:

      “對,是要拿把刀來,但不是為了干掉這個可憐的賣淫婦,她犯了什么錯了?她什么壞事也沒干!是饑餓逼她賣淫,逼她討飯的。刀子是為那些出錢買咱們老婆和女兒肉體的人準(zhǔn)備的。讓那些作踐咱們老百姓閨女的壞蛋們倒霉吧!你們的肚子餓得咕咕叫,他們吃得鬧胃病,你們的衣服上盡是破洞,他們穿著暖和的大衣,你們手掌上都是老繭,他們的手柔軟得像天鵝絨。Ergo(所以),你們整天干活,而他們卻肩不動、膀不搖;ergo,你們流血流汗掙來的東西,被他們明搶暗偷地奪了去;ergo,你們要想從被他們竊取的錢財里再弄回幾個銅板,就不得不賣淫和乞討;ergo,他們是一群流氓,咱們非把他們打死不可①隨著這個市民的抗議,畢希納把劇情從西蒙的滑稽表演中扭轉(zhuǎn)到正題上來,接著便突出了革命的核心問題:窮人向富人宣戰(zhàn)!比較一下《黑森快報》中的描述,這段話的意義就更清楚了。巴貝夫在他的雜志《護民官》中提出了廢除私有制、建立平等社會的革命主張。另一位激進的革命家雅克?洛赫(Jacques Roux 1752-1794)在他于1793年6月25日發(fā)表的《憤怒者宣言》(Manifest der Enragés)中也有類似的話。!”[3]

      畢希納的另一出戲劇《沃伊采克》是一部社會命運悲劇。主人公沃伊采克是一個普通士兵,他愛人瑪麗本來是一個妓女,為了養(yǎng)活瑪麗和他們的兒子,沃伊采克把自己的身體提供給醫(yī)生做實驗,身體受到嚴(yán)重摧殘,精神恍惚,眼前經(jīng)常出現(xiàn)幻覺,因此常常遭人奚落。當(dāng)他發(fā)現(xiàn)瑪麗和鼓手長有曖昧關(guān)系之后,想復(fù)仇卻反遭毆打,最后,他一怒之下殺了自己的愛人然后自殺。②參閱畢希納《沃伊萊克》,載《畢希納全集》,李士勛、傅惟慈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年出版。畢希納通過這樣一出命運悲劇,對被壓迫的士兵和妓女給予了深切的同情。因此我們說,那句明顯辱罵妓女的話絕對不會出自畢希納之口。

      四、“賣淫不過是一種個人的感覺偏好”嗎?

      “賣淫不過是一種個人的感覺偏好”——劉小楓這個結(jié)論的根據(jù)是西蒙老婆和西蒙女兒的兩段話。讓我們來看看這個結(jié)論是否能夠成立!

      1、在《丹東之死》一劇中,西蒙喝醉酒要殺他老婆,老婆罵西蒙的那段話如下:

      “你這個沒有良心的東西,要是那些闊少爺不在她那兒脫下褲子來,你就撈得著褲子穿了,???要是她這個小泉源不流水,你這個酒囊還不早就干死了,???我們干活的時候身體四肢什么不得用,為什么就不許用那個;她老娘就是從那里把她生出來的,還很疼過一陣呢,難道她就不能用那個養(yǎng)活她老娘了,???再說,這又疼到她哪里去了,???你這個笨蛋!”[2]

      劉小楓在《沉重的肉身》中引用了這段話之后緊接著寫道:“賣淫與不平等的財富分配制度有什么相干?(那 )純粹是一種生理行為,一種自然的生存方式。”

      2、然后,劉小楓從瑪里昂1000多字的獨白中斷章取義地摘錄以下91個字:

      “……我是一個永恒不變之體,是永無休止的渴念的擄取,是一團紅火,一股激流?!藗儛蹚哪膶で罂鞓肪蛷哪膶ふ?,這又有什么高低雅俗的分別呢?肉體也好,圣像也好,玩具也好,感覺都是一樣的?!盵5]

      劉小楓由此得出的結(jié)論是:“妓女瑪麗昂好像是有教養(yǎng)的,她用詩一般的語言提出了基于自己的生存感覺偏好的道德訴求。根據(jù)自己的感覺偏好去生活,就是道德的行為,這種道德的正當(dāng)性在于自己感覺偏好的自然權(quán)利。賣淫不過是一種個人的感覺偏好、個人的關(guān)于美好生活的想象,人民們憑什么說這是不道德的呢?”[1]

      劉小楓的結(jié)論比他的引文還要長,他那么喜歡個人的“感覺偏好”這個詞匯,在總共不到四行字的結(jié)論中就重復(fù)了四次。

      西蒙老婆的責(zé)罵,當(dāng)年的普通市民都能看出西蒙夫婦爭吵的原因:他們一家正忍饑挨餓,窮得連一條像樣的褲子都沒有,“是饑餓逼她賣淫,逼她討飯的?!倍鴦⑿鲄s發(fā)問:“賣淫與不平等的財富分配制度有什么相干?”[1]

      這里不能引用瑪麗昂獨白的全文,但筆者可以告訴讀者,那篇獨白可以分這樣幾個層次:一,丹東一進門就要親吻瑪麗昂,瑪麗昂卻冷若冰霜,希望坐在他身邊,和他說話,向他傾訴心中的苦悶。她向丹東傾訴了自己從一個不懂事的少女到遇見喜歡的年輕人身心發(fā)生巨大變化的成長過程。二,她開始接客之后,便沒有了自己的選擇,不得不接待各種不愿意接待的人,愛她的那個年輕人為此而痛苦萬分,因妒嫉有心想掐死她,但又不忍心,最后還是自己投水自盡?,旣惏嚎匆娦膼壅叩氖w被人抬著從窗前走過時大哭一場——心中留下深深的創(chuàng)傷。三,她開始拷問社會,為什么節(jié)假日禮拜天休息與她無緣?為什么母親為她傷心而死?為什么她的生活沒有間歇?在煩躁不安中她說自己有時候像一團火,像一股激流,在她眼里,所有的嫖客都不過是一個肉體,如同圣像和玩具,沒有靈魂……瑪麗昂的這篇獨白,無異于一篇飽含血淚的控訴書。

      讀罷這段獨白,人們不禁要問:這樣一位美麗聰慧的少女為什么不能接受正常的教育、從事正當(dāng)?shù)穆殬I(yè),正常的戀愛、結(jié)婚、生兒育女,過人類追求的幸福生活而不得不靠賣淫度日呢?難道“賣淫”真的是她個人的“感覺偏好”嗎?

      劉小楓在瀏覽《丹東之死》這出歷史劇的時候,看到的不是引起法國大革命的尖銳社會矛盾,而是“賣淫”乃一種“生理行為”,一種“生存方式”和一種“個人的感覺偏好”!——這個結(jié)論實在令人感到震驚!

      五、從《市民與妓女》一書看妓女的命運

      《市民與妓女》[6]是荷蘭社會學(xué)家洛蒂?范?德?珀爾的一部通俗社會學(xué)專著。她用文化人類學(xué)和法國年鑒派微觀史學(xué)的方法講述了十七、十八世紀(jì)荷蘭阿姆斯特丹妓女職業(yè)的興衰、荷蘭政府采取的政策并對妓女的成分及其命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這位社會學(xué)家梳理了大量的歷史文檔,巧妙地采用了五花八門的資料——幾千個有關(guān)妓女的判案紀(jì)錄、囚犯的供詞、游記、海員的勞動歌謠以及繪畫,對妓女、嫖客、衛(wèi)道士、醫(yī)生,還有法警和法官,都做了清晰而深刻的描繪,對賣淫這個社會毒瘤進行了透視,揭示出當(dāng)時貧困婦女的悲慘處境及其根源。

      這本書讓我們大開眼界:五百年來阿姆斯特丹的繁榮昌盛、東印度公司的富可敵國,原來是由前工業(yè)時代市民和妓女們的血淚鑄成。那些社會地位低下、貧窮饑餓的市民階層,為了生存,男人成了東印度公司的船員,女人淪為妓女。那些船員經(jīng)過幾個月的海上生活之后,一上岸就奔向妓院,幾天之內(nèi)就把半年甚至更長時間掙來的工錢化為泡影。他們不是被敲詐就是被搶劫,然后不得不再次流落街頭,繼續(xù)簽訂賣身契,準(zhǔn)備下一次出海。

      該書詳細地闡明了妓女群體的產(chǎn)生、衍變及其命運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密切關(guān)系。一部分人富起來的結(jié)果是大多數(shù)人的貧困化。兩極分化的結(jié)果導(dǎo)致貧窮的男人不得不去干那些最危險最沉重的工作,遠離家庭,而孤苦無助的女人群體為了生存不得不充當(dāng)傭人。當(dāng)她們靠辛勤勞動仍然養(yǎng)活不了自己和兒女的時候,她們連同其未成年的女兒們就不得不墮入娼門了……由此可見,“賣淫不過是一種個人的感覺偏好”的結(jié)論是不能成立的。

      翔實可靠的史料,把光怪陸離、燈紅酒綠的阿姆斯特丹大都市妓女這一弱勢群體及其家庭生存狀況活生生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同時也勾畫出那個凌駕于其上的魍魎世界,這個世界的主要成員是鴇母、龜頭、打手、警察和隱藏在幕后的政府官員。

      這部嚴(yán)肅的研究妓女的社會學(xué)著作和劉小楓得出的結(jié)論大相徑庭,令人深思。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chǎn)黨宣言》中指出:“現(xiàn)代的、資產(chǎn)階級的家庭是……建筑在資本上面,建筑在私人發(fā)財上面的。這種家庭的充分發(fā)展的形式,只是在資產(chǎn)階級中才存在,而它的補充現(xiàn)象是無產(chǎn)者的被迫獨居和公開的賣淫?!边@段話再明確不過地指出了賣淫的社會根源。也回答了德國戲劇家畢希納曾經(jīng)多次提出的問題:“通過我們的身體進行淫亂、撒謊、盜竊、謀殺的又是什么東西呢?”

      看世間蕓蕓眾生,妓女在社會各階層中,不但社會地位低下,而且普遍遭受唾棄;但這個群體又像荒原上的草那樣,“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作為人群,職業(yè)決定她們“只認錢、不認人”,但無論如何也不能籠統(tǒng)地說“妓女是世界上最無情無義的東西”。相反,歷史上妓女這個人群中不乏深明大義、俠肝義膽的女子。為了愛情,為了國家,她們能夠大義凜然、慷慨赴死!怒沉百寶箱的杜十娘,明末清初的秦淮八艷,哪一個不令須眉汗顏!因此,在妓女這個社會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之前,人們至少應(yīng)該平等地對待這個人群。

      作為掌握兩種文字的外國文學(xué)(哲學(xué)和神學(xué))工作者(翻譯者或研究人員)在向國內(nèi)讀者介紹外國文化的時候,必須嚴(yán)肅認真、小心謹慎、反復(fù)咀嚼消化,厚積薄發(fā),像魯迅那樣,“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血”,而不是囫圇吞下滿腹外國的山珍海味,不加消化就下筆萬言,這樣出來的東西雖然散發(fā)著洋味,很嚇人,但卻于人于己有害而無益?!冻林氐娜馍怼芬粫婕懊婧軓V,筆者只能就所熟悉的范圍發(fā)表個人意見,愿與劉小楓博士商榷,歡迎批評指正。

      [1]劉小楓.?丹東與妓女[A].[M].北京:沉重的肉身華夏出版社,2004.

      [2]畢希納.畢希納全集[M].李士勛,傅惟慈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

      [3] 畢希納.丹東之死[A].畢希納全集[M].李士勛,傅惟慈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

      [4] 畢希納.黑森快報[A].畢希納全集[M].李士勛,傅惟慈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8.

      [5]畢希納.畢希納文集[M].傅惟慈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6.

      [6]洛蒂?范?德?珀爾.市民與妓女[M].李士勛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9.

      責(zé)任編輯:馮濟平

      Questioning The Unbearable Body: Danton and Prostitute by Liu Xiaofeng

      LI Shi-xun

      The Unbearable Body by Liu Xiaofeng enjoys great popularity. But the foundation of the argument in Danton and Prosititue, a part of this book, does not hold water.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misguidance by this book, detailed reasoning is conducted in this paper about the death of Buchner and Danton as well as about the mistranslation of die Freiheit und eie Hure sind die kosmopolitischsten Dinge unter der Sonne. A different view is advocated in the end concerning Liu’s conclusion that prostitution is a personal felt prference.

      Buchner; French Revolution; Danton; prostitute; worldliness; felt preference

      I207

      A

      1005-7110(2010)06-0063-10

      2010-09-06

      李士勛(1945-),男,江蘇銅山人,1968年畢業(yè)于國際關(guān)系學(xué)院,1981年畢業(yè)于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曾為《世界文學(xué)》編輯,外交部駐前西德使館三等秘書,主要從事德國文學(xué)研究。通訊地址:北京朝陽區(qū)廣和南里二條14樓306室,郵編:100021。

      猜你喜歡
      妓女丹東
      丹東虎山長城
      新少年(2023年5期)2023-05-06 20:04:57
      丹東紡織業(yè)新引擎
      丹東地區(qū)野生食用植物多樣性研究
      受到皇帝褒獎的妓女將軍
      “丹東一號”沉船水下考古
      大眾考古(2015年10期)2015-06-26 07:59:52
      杜拉斯:我以妓女的軀殼盛滿作家的靈魂
      小說月刊(2015年6期)2015-04-23 08:48:54
      COME IN
      博客天下(2014年4期)2014-09-03 08:47:30
      新中國怎樣改造洋妓女
      鳳凰資訊報(2014年7期)2014-05-30 19:28:52
      左翼電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
      電影新作(2014年5期)2014-02-27 09:14:24
      丹東將加快建設(shè)兩個港口
      水道港口(2013年3期)2013-04-27 14:14:28
      泽库县| 津市市| 铁岭市| 天祝| 阜城县| 封丘县| 沂南县| 工布江达县| 丽水市| 哈密市| 肇东市| 庐江县| 涪陵区| 庄浪县| 闻喜县| 盐山县| 栾川县| 榆林市| 阿巴嘎旗| 宾川县| 尚志市| 石棉县| 柞水县| 宜昌市| 咸阳市| 安陆市| 个旧市| 大英县| 绥中县| 南安市| 天长市| 海安县| 大渡口区| 资溪县| 辰溪县| 炎陵县| 揭东县| 肇源县| 青州市| 光山县| 天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