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偉 [貴州大學 貴陽 550025]
《楚辭》校證(三十五則)
□王 偉 [貴州大學 貴陽 550025]
利用《楚辭》文本及王注《楚辭》之用語規(guī)律,并結合今本《楚辭》以外的其他本子及相關的傳世文獻相佐證,可以對今本《楚辭》部分“倒、脫、衍、訛”的錯誤內(nèi)容進行合理性的勘正,同時也能對一些既有的重要學說予以重新的審視,從而有助于《楚辭》文本的進一步校理。
楚辭; 文本; 校證
(一)離騷:反信讒而齌怒
齌一作齊。
聞一多《校補》謂:“案:顏師古《匡謬正俗》七,《太平御覽》(后稱《御覽》九一三,……引并作齊。唐寫本《文選》作齊,載陸善經(jīng)說曰:‘反信讒而同怒己也’,正以同訓齊。今本《文選》亦作齊,五臣說與陸同。《釋文》曰:‘齊或作齎’,是《釋文》本亦作齊。疑古本如此。今作齌,亦后人以訓詁字改?!盵1]5
按:《校補》謂“齌當作齊”,信然。但《校補》謂“以同訓齊”及“今作齌,亦后人以訓詁字改”之說則不然?!褒R”當訓“疾”,“齊怒”即“大怒”。而“齌”為“齊”之借。試述如右:《爾雅·釋詁上》:“齊,疾也。”郝懿行《箋疏》謂:“齊者,壯之疾也?!夺屟浴吩疲骸R,壯也。’《尚書大傳》云‘多聞而齊給’。《荀子·臣道篇》云‘齊給如響’,《性惡篇》云‘齊給便敏而無類’。鄭注及楊倞注并云‘齊,疾也’。郭引《詩·仲山甫》‘徂齊’,以齊為疾。蓋本三家詩說也?!滞ㄗ鼾T?!墩f文》云‘齌,炊鋪疾也’。《離騷》云:‘反信讒而齌怒。’王逸注:‘齌,疾也?!曓D為捷。故《淮南·說山篇》云‘力貴齊知貴捷’。高誘注:‘齊、捷皆疾也?!R訓疾,故衛(wèi)太叔疾字齊,見《左傳》亦其證也?!盵2]134郝氏說“齊”為“疾”至詳。是“齊”當如王注訓“疾”而不得訓“同”。而其謂“齌”乃“齊”之假借,也至確。段注《說文》“齌”字即謂:“……晚飯恐遲,炊之疾速,故字從火。引申為凡疾之用,《離騷》曰:‘反信讒而齌怒?!踝⒃疲骸才??!盵3]842是段氏也以“齌為齊”之借也。
(二)離騷: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
“民德”疑作“明德”。
按雖然“民德”、“明德”皆習見于典籍,如《尚書·君奭》:“君,惟乃知民德?!盵4]450《論語·學而》:“慎終追遠,則民德歸厚矣。”[5]9是言“民德”;而《尚書·君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盵4]491《漢書·董仲舒?zhèn)鳌贰氨菹掠忻鞯录蔚馈钡冉匝浴懊鞯隆盵6]1915。但比較而言,“民德”多言民眾的道德力量,而“明德”通言“美德”。揣之《離騷》,“覽”后則當直接帶賓語,是以“覽明德”更近乎語法習慣,且本句義當本于《尚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4]453,“惟德是輔”即惟“美德而輔”,非謂“惟民德而輔”也,是也可證“民德”宜作“明德”。據(jù)王注,是王本已誤。
(三)離騷:日忽忽其將暮
忽忽疑為昧昧之誤。
按:“忽”、“曶”通假,段玉裁注《說文·曰部》“曶”字多詳之。而《楚辭》“忽”或作“曶”已然。如《九章·悲回風》之“歲曶曶其若頹兮”,《七諫·自悲》作“歲忽忽其若頹”是證。但據(jù)《說文·心部》:“忽,忘也?!盵3]890《曰部》:“曶,出氣詞也。”[3]359是無論作“忽”或作“曶”都難與本篇所表述意義吻合。而段注《說文·日部》“昒”字謂:“漢人曶、昧通用不分。”“昧”字謂:“昧,闇也?!倍巫⒅^:“明闇字用此,不用暗。暗者,日無光也?!盵3]531而王煦也謂:“《說文》:‘暗,日無光也?!ㄗ鳌湣!抖Y記·祭統(tǒng)》云:‘夏后氏祭其闇?!盵7]53是“闇、暗”統(tǒng)言無別?!懊痢币布础叭諢o光”之謂也。而“日昧昧”除典籍習見外,《楚辭·懷沙》“進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將暮”,其詞也作“日昧昧”也。故疑本篇當是“漢人曶、昧通用不分”之故,而以“曶曶”易“昧昧”,后人不察,又以“忽忽”常見之故而易“曶曶”遂成今本也。它篇《九章·悲回風》“歲曶曶其若頹兮,時亦冉冉而將至”、《九辯·三》“歲忽忽而遒盡兮”、《七諫·自悲》“隱三年而無決兮,歲忽忽其若頹”、《九思·哀歲》“歲忽忽兮惟暮”之“忽忽”疑皆“昧昧”之誤。
(四)離騷:朝吾將濟于白水兮,登閬風而 馬
“朝”字疑衍。
按:首先,《楚辭》中“朝”字凡表時間用時,皆與“夕”并舉,如《離騷》“夕歸次于窮石兮,朝濯發(fā)乎洧盤”、“朝發(fā)軔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湘君》“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jié)兮北渚”,《湘夫人》“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涉江》“朝發(fā)枉陼兮,夕宿辰陽”,《遠游》“朝濯發(fā)于湯谷兮,夕晞余身兮九陽”、“朝發(fā)軔于太儀兮,夕始臨乎于微閭”等皆無一例外。其次,《離騷》本段從“朝吾”句到“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句凡二十句,除本兩句外,其余兩句之間皆上七下六結構,且《楚辭》中“吾將”一詞使用雖夥,但該詞皆獨立使用,詞前無任何修飾語。此外王注上舉“朝、夕”并舉之句,“朝”之含義必于注文出現(xiàn),如注《離騷》“夕歸次”句謂“暮即歸舍窮石之室,朝沐洧盤之水”等,而王注本句謂“言己見中國溷濁,則欲渡白水,登神山”云云,是王本并無“朝”字。
(五)天問: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
師一本作鯀。
按:“師(師)”疑為“斯”形聲之誤。如《尚書·益稷》:“皋陶曰:‘俞!師汝昌言?!敝鼙x注引江聲說謂:“師,當作斯,代詞。《史記·夏本紀》作此?!盵8]28高亨《古字通假會典》也謂:“《左傳·文公十一年》:‘獲長狄緣師?!妒酚洝斨芄兰摇肪墡熥骶壦?。”[9]476是“師、斯”相通之證。而揣其文意,此處之“師何以”當與“何不”平列,皆為問詞。故疑“師”當作“斯”。據(jù)王注“眾人何以”云云,是王本已誤。
(六)天問: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女歧縫裳,而館同爰止,何顛易厥首,而親以逢殆
一本“何顛易”之“顛”下有“隕”字。
疑有“隕”字是。而“易”為衍文。
按本句前言“何少康逐犬,而顛隕厥首”,其后再強調問之“何顛隕厥首,而親以逢殆”,義本正常。且“顛隕”之詞也見于《楚辭》它篇,如《離騷》“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等。而“顛易”一詞僅此一見,別本“顛”下有“隕”字,可證別本有作“何顛隕易厥首”者,衍“易”者當是“隕、易”聲近而致誤。
(七)天問:勛闔夢生,少離散亡
“夢”疑作“寤”。
按:“夢生”不辭,“夢(夢)”疑為“寤”之形誤?!板簧闭唠y產(chǎn)也?!蹲髠鳌る[公元年》:“莊公寤生,驚姜氏?!睏畈^:“寤生,杜注以為寤寐而生,誤。寤字當屬莊公言,乃‘牾’之借字,寤生猶言逆生?!盵10]10楊說甚是。而“勛闔寤生”則表明吳王闔閭出生即不順也,故下文言“少離散亡”,于理得之。覽之典籍,罕言闔閭“寤生”之事,今于《天問》得之,亦可補史料之缺。
(八)遠游:鳳皇翼其承旗兮,遇蓐收乎西皇
“翼其”當作“紛其”。
按《楚辭》中“翼或作紛”。如《離騷》:“鳳皇翼其承旂兮。”《考異》謂“《文選》翼作紛”是證。而本篇當作“紛其”是。《楚辭》中“紛其”一詞反復出現(xiàn),且皆并列使用。如《九章·涉江》“霰雪紛其無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時命》“虹霓紛其朝霞兮,夕淫淫而淋雨”等篇之“紛其”皆未分釋。此外,《文選·甘泉賦》:“鸞鳳紛其銜蕤?!盵11]330《蕪城賦》:“叢薄紛其相依。”[11]505其“紛其”一詞也皆未分釋,是“翼其”當作“紛其”。
(九)遠游:指炎神而直馳兮
一本炎神作炎帝。
疑作“炎帝”是。
按典籍罕言“炎神”。而王注“南方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則與《禮記·月令》載“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12]498合。而《淮南子·天文訓》也謂“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13]86。是皆謂“其帝炎帝”。故“炎神”當作“炎帝”為是。朱熹《集注》[14]111、江有誥《楚辭韻讀》[15]145,引此皆作“炎帝”是不誤。
(十)卜居: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復見
“三年”二字疑誤衍。
按《楚辭》它篇言三年、九年者,注文也多注之。如《天問》“夫何三年不施”,注“三年不舍其罪”,《七諫·自悲》“隱三年而無決兮,歲忽忽其若頹”,注“言己放在山野,滿三年矣”,《九嘆·離世》“九年之中不吾反兮,思彭咸之水游”,注“言己放出九年”,《九嘆·憂苦》“辭九年而不復兮,獨煢煢而南行”,注“至今九年,不肯反己”等皆是。唯一例外者乃《七諫·謬諫》“念三年之積思兮,愿壹見而陳詞”。但所舉諸例多言放逐,正文之言“三年、九年”者,注文亦皆言之。而本篇前言“屈原既放”,后言“三年”,與所舉諸例合。但王注不釋三年,故可定“三年”衍文無疑。此“三年”字或因旁披誤入正文也。
(十一)九辯·五:驥不驟進而求服兮,鳳亦不貪 而妄食
“亦”字疑衍。
按:《楚辭》中“亦不”一詞僅見于此,且據(jù)《楚辭》文例,“不……不……”并列使用的《楚辭》文句中,它處皆無“亦”字?!耙唷弊诛@系后人誤增無疑。
(十二)九辯·六:竊美申包胥之氣盛兮,恐時世之不固
“申”字疑衍。
按:本段兩句之間多為上七下六句式,而“包胥”即申包胥乃常識,詩人似不必辭費若此。
(十三)九辯·六:獨耿介而不隨兮,愿慕先圣之遺教
“不隨”疑作“不阿”。
按:“耿介不阿”典籍習語,例不勝舉。而《九嘆·逢紛》“行叩誠而不阿兮,遂見排而逢讒”,“叩誠”與“耿介”同義,而其相偶之詞正作“不阿”,似也可證本篇“不隨”宜作“不阿”為是。
(十四)大招:自恣荊楚,安以定只
“自”疑作“獨”。
按:“自、獨(獨)”形近易混,如《悲回風》“荼薺不同畝兮,蘭茝幽而獨芳”,宋本《韻補》“貺”字注引作“荼薺不同畝兮,蘭茞幽而自芳”[16]47是證。而王逸注:“言四方多害,不可以游,獨荊處饒樂,可以恣意,居之安定,無危殆也?!眲t作“獨”是。
(十五)大招:察篤夭隱,孤寡存只
“孤寡存只”疑作“存孤寡只”。
按:典籍通言“存孤寡”,如《漢書·谷永杜鄴傳》:“存恤孤寡,問民所苦?!盵6]2578《循吏傳》:“存問耆老孤寡,遇之有恩。”[6]2695《后漢書·郎顗襄楷列傳》“存問孤寡,賑恤貧弱”等皆是[17]721,且據(jù)王注“存視孤寡而振贍之也”云云,是王本不誤。
(十六)七諫·沈江:不顧地以貪名兮,心怫郁而內(nèi)傷
“顧地”疑為“顧難”之誤。
按:“顧地”不辭,疑為“顧難”之誤?!邦欕y”典籍習語,而《離騷》“不顧難以圖后兮”當為此所本。
(十七)七諫·沈江:懷計謀而不見用兮,巖穴處而隱藏
“巖穴處”疑作“處巖穴”。
按:“處巖穴”與“懷計謀”本平行并列。據(jù)王注“言己懷忠信之計,不得列見,獨處巖穴之中,隱藏而已”云云,是王本正作“處巖穴”。
(十八)七諫·沈江:成功隳而不卒兮,子胥死而不葬
“成功”疑作“功成”。
按:據(jù)王注“言子胥為吳伐楚破郢,謀行功成,后用讒言,賜劍棄死,故言死而不葬也”云云,是王本作“功成”。此作“成功”者或乃抄寫者因“成功”多見而誤也。
(十九)七諫·自悲:居愁 其誰告兮,獨永思而憂悲
“憂悲”疑作“自悲”。
按:《楚辭》等篇名多有取自篇首者,如《九章》之《惜誦》、《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風》等皆是。而本句既言“其誰告”,即無所告也,故宜作“獨永思而自悲”為是。
(二十)七諫·自悲:狐死必首丘兮,夫人孰能不反其真情。故人疏而日忘兮,新人近而俞好
“夫人”之“人”字疑衍。
按:據(jù)王注“誰有不思故鄉(xiāng)乎”云云,是不必有“人”字。且此四句,后二句“故人、新人”已對言。若再作“夫人”則詞贅。
(二十一)七諫·自悲: 鶴孤而夜號兮,哀居者之誠貞
“誠貞”疑為“貞誠”之誤。
按:據(jù)王注“……哀惜己之履行正直”云云,是王注正以“正”釋“貞”,以“直”釋“誠”也。是“誠貞”當為“貞誠”無疑。
(二十二)七諫·自悲:駕青龍以馳騖兮
“青龍”疑作“青虬”。
按:《楚辭》及《章句》皆言“青虬”,未有言“青龍”者。如《涉江》“駕青虬兮驂白螭”正是。而《九辯·九》“右蒼龍之躣躣”,王注:“青虬負轂而扶轅也。”是皆言“青虬”可證。
(二十三)七諫·哀命:日眇眇而既遠
“日”疑作“目”。
按:“眇眇”形容“目”則可,如《九歌·湘夫人》“目眇眇兮愁予”、《九嘆·思古》“目眇眇而遺泣”等皆為此類。但罕有以“眇眇”形容“日”者。故疑“日眇眇”當作“目眇眇”。
(二十四)七諫·謬諫:邪說飾而多曲兮,正法弧而不公
一本邪下有枉字。
按:本句疑作“飾邪枉而多曲兮,正法弧而不公”?!帮椥巴鳌迸c“正法弧”相對而言。而《九辯·五》:“圜鑿而方枘兮?!蓖跻葑ⅲ骸罢毙巴鳎惺鈩t也。”《哀時命》:“終不以邪枉害方?!笔且步砸浴靶巴鳌睘樵~可證。
(二十五)七諫·謬諫:直士隱而避匿兮,讒諛登乎明堂
疑“諂諛”為“讒人”之誤。
按:《卜居》“讒人高張,賢士無名”。正“讒人”與“賢(直)士”相舉為言。此處作“諂諛”者當因王注“諂諛之人”而誤。
(二十六)七諫·亂曰:自古而固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固”疑作“皆”。
按:本句顯系模仿《涉江》“與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所成,而《七諫·初放》“舉世皆然兮,余將誰告”也顯系模仿《涉江》“與前世而皆然兮”一句,其詞也作“皆然”。此外,《七諫·自悲》“苦眾人之皆然兮,乘回風而遠游”,其詞也謂“皆然”,綜合言之,則似本作“皆然”為是。
(二十七)哀時命:愿陳列而無正
“陳列”疑作“陳志”。
按:《惜誦》“愿陳志而無路”句顯為此所本。王注《惜誦》謂“欲見君陳己志,又無道路也”,而王注此也謂“愿陳列己志,無有明正之君聽而受之也”,是彼此之注意義一致。彼作“陳志”,此當也為“陳志”方是。作“陳列”者當因王注“陳列己志”而誤。
(二十八)九懷·陶雍:衰色罔兮中怠
“衰色罔”不辭,疑作“色衰罔”。
按:據(jù)王注“志欲懈倦”云云,是王本不誤。而一本色作氣者也誤。據(jù)《說文·色部》“色,顏氣也”[3]755,是“色”自有“氣”義,不煩校改。
(二十九)九懷·陶雍:撫軾嘆兮作詩
“撫軾”疑作“伏軾”。
按:《莊子·漁父》:“孔子伏軾而嘆。”[18]836《文選·覽古》:“奉辭馳出境,伏軾逕入關?!盵11]996是皆言“伏軾”也。而據(jù)王注:“伏車浩嘆,作風雅也。”是王本不誤。
(三十)九嘆·逢紛:遭紛逢兇,蹇離尤兮
“遭紛逢兇”疑作“逢紛遭兇”。
按:據(jù)王注“言己遭逢紛濁之世,而遇百兇”云云,是王注先釋“逢紛”,次釋“遭兇”也。且本篇題名“逢紛”,據(jù)《楚辭》例,篇名多有取自篇中文字者,而本篇文句“遭紛逢兇”最近篇題,且《九嘆·愍命》“乃逢紛以罹詬”句也是以“逢紛”為詞,并且王逸正以“而逢亂世”釋“逢紛”,與本句王逸注“言己遭逢紛濁之世”意義一致,是可證本句當作“逢紛遭兇”為是。本篇訛作“遭”者,或以其注文遭字而誤,殊不知“而遇”之“遇”乃釋“遭”字。
(三十一)九嘆·離世:不枉繩以追曲兮,屈情素以從事
“情素”當作“素志”。
按:據(jù)王注“不能枉性以追曲俗,屈我素志以從眾人而承事之也”云云,是王本作“素志”。而任昉《為范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云:“宿心素志,無復貳辭?!薄段倪x》李善注:“王隱《晉書》,甄彬奏曰:不宜違人之素志?!盵11]1739其注正與本文相發(fā)明。是亦本篇“情素”當作“素志”之旁證。
(三十二)九嘆·離世:讒夫黨旅,其以茲故兮
“其”字疑衍。
按:本篇“嘆曰”之后凡十二句,除“其以茲故兮”句外,余皆四言,若此獨為五言則殊為不類。而據(jù)王注“誠以讒夫朋黨眾多之故而見放棄也”云云,是“其”字當衍。
(三十三)九嘆·惜賢:握申椒與杜若兮,冠浮云之峨峨
“冠浮云之峨峨”疑作“冠峨峨之切云”。
按:據(jù)王注“冠切浮云”云云,是當有“切”字。但據(jù)《小爾雅·廣詁》“切,近也”[7]26,是“冠”無“切”義。而據(jù)《涉江》“冠崔嵬之切云”①及《哀時命》“冠崔嵬而切云兮”諸句,其結構皆為“冠-崔嵬-而(之)切云”,其詞乃“冠”字后綴以“崔嵬”形容其高至云也,而本句“峨峨”即“崔嵬”意,故疑“冠浮云之峨峨”當作“冠峨峨之切云”。
(三十四)九嘆·愍命:破伯牙之號鐘兮,挾人箏而彈緯
“破”當作“奏”?!熬暋碑斪鳌搬纭?。
按:“破號鐘”不辭,“破”當作“奏”。《漢書·王褒傳》:“雖伯牙操遞鐘。”臣瓚曰:“《楚辭》云‘奏伯牙之號鐘’。號鐘,琴名也。馬融《笛賦》曰‘號鐘高調’。”[6]2133是西晉時人所見尚有作“奏”者。
而“彈緯”不辭,“緯”當為“徵”之誤?!皬椺纭蹦艘魳分曊Z,曹植《贈丁翼》:“秦箏發(fā)西氣,齊瑟揚東謳?!薄段倪x》李善注:“《楚辭》曰:‘挾秦箏而彈徵?!盵11]1126《箜篌引》:“秦箏何慷慨,齊瑟和且柔。”李善注:“《楚辭》曰:‘挾秦箏而彈徵?!盵11]1286是引此皆作“彈徵”。而“徵”誤為“緯”者,當是“徵”先以形近而誤為“徽”,再因音近而誤為“緯”。如潘岳《笙賦》:“晉野悚而投琴,況齊瑟與秦箏。”《文選》李善注:“《楚辭》曰‘扶秦箏而彈徽’?!盵11]861-862吳質《答東阿王書》:“秦箏發(fā)徽,二八迭奏?!崩钌谱ⅲ骸啊冻o》曰:‘挾秦箏而彈徽?!盵11]1910張景陽《七命》:“音朗號鐘,韻清繞梁?!崩钌谱ⅲ骸啊冻o》曰:‘操伯牙之號鐘兮,挾秦箏而彈徵。’”[11]1598是引此皆誤為“徽”,但“彈徽”不辭,“徽”顯然為“徵”之誤。而“緯”又因“徽”音近而誤也。
(三十五)九思·傷時:惟昊天兮昭靈,陽氣發(fā)兮清明。風習習兮和暖,百草萌兮華榮
榮,一作英。
疑作英是。
按“明、英”古韻同屬陽部,而“榮”古韻為耕部,雖“明、榮”合于古韻“耕、陽”旁轉之規(guī)律,然終不如“明、英”同韻部而為疊韻者爽快。且《離騷》“使夫百草為之不芳”句,王注“言我恐鵜鴂以先春分鳴,使百草華英摧落”云云,是“百草華英”常語也。
注釋
①原作“冠切云之崔嵬”,據(jù)王注:“崔嵬,高貌也。言己內(nèi)修忠信之志,外帶長利之劍,戴崔嵬之冠,其高切青云也?!笔峭踝⑾柔尅按掎汀倍蟆扒性啤保十敒椤肮诖掎椭性啤狈绞?。
[1] 聞一多. 楚辭校補[M]. 成都: 蜀書社, 2002.
[2] 郝懿行. 爾雅箋疏[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3]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07.
[4] 孔穎達. 尚書正義[M]//阮元. 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5] 邢昺. 論語注疏[M]//阮元. 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6] 班固. 漢書[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7] 遲鐸. 小爾雅集釋[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8.
[8] 周秉鈞(注釋). 尚書[M]. 長沙: 岳麓書社, 2001.
[9] 高亨. 古字通假會典[M]. 濟南: 齊魯書社, 1989.
[10]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M]. 北京: 中華書局, 1990.
[11] 蕭統(tǒng)(編), 李善(注). 文選[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12] 孔穎達.禮記正義[M]//阮元. 十三經(jīng)注疏(標點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999.
[13] 劉文典. 淮南鴻烈集解[M]. 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昆明: 云南大學出版社, 1998.
[14] 朱熹. 楚辭集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15] 江有誥.楚辭韻讀[M]//江有誥. 音學十書. 北京: 中華書局, 1993.
[16] 吳棫. 宋本韻補[M]. 北京: 中華書局, 1987.
[17] 范曄.后漢書[M]. 北京: 中華書局, 2005.
[18] 劉文典. 莊子補正[M]. 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 云南大學出版社, 1999.
編輯 劉 波
On Proofreading of Works in Songs of Chu
WANG Wei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China)
On the basis of the original edition and language rules found by Wang Yi, we can correct some errors such as incorrect words, derivativewords, missing words, punctuation in the present edition of Songs of Chu by combining other editions and relative documents. Meanwhile, it is also helpful to re-considerate some existing important theories and contribute to the further proofreading of Songs of Chu.
Songs of Chu; edition; proofreading
I207
A
1008-8105(2010)06-0056-05
2010 - 05 - 12
2008年貴州大學校級資助項目:“《楚辭》辯證”系列成果之一.
王 偉(1975 -)男,文獻學博士,貴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