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紅,盧偉智,劉懷昌,曾旭燦
(佛山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廣東 佛山 528000)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證明,冠心病不僅僅是簡單的脂質沉積疾病,炎性反應也參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是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發(fā)展的重要機制[1]。革蘭陰性菌所致慢性感染及炎癥反應可能也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有關。感染可引起機體發(fā)生固有性免疫應答,進而釋放一些炎性因子:如 CRP和 IL-6等。代謝綜合征(MS)是指在個體中多種代謝異常情況集結存在的現(xiàn)象,這些異常包括:糖尿病或糖代謝受損、高血壓、血脂異常、肥胖、高胰島素抵抗等[2],這種以代謝綜合征為代表的代謝異常疾病已成為當前社會影響人類健康最主要的非傳染性疾病之一,這些代謝異常大多為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有研究發(fā)現(xiàn),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與代謝綜合征有關,推測代謝綜合征是一種低水平的慢性炎癥綜合征,但尚無定論。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了解冠心病人群代謝綜合征伴隨情況,探討代謝異常對冠心病患者血清常見炎性因子的影響,從固有免疫的角度探討冠心病的可能致病機制,為冠心病患者早期防治提供新的依據(jù)和治療指導。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 2008年 1月至 2008年 12月住院治療的臨床確診為冠心病患者 130例為研究對象。男性 76例,女性 54例,年齡 50-83歲,其中急性冠脈綜合征 92例,穩(wěn)定型心絞痛 38例。采用《2007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推薦的代謝綜合征診斷標準[3]將 130例冠心病患者分為單純組和并發(fā)組:①單純組 75例,未達到MS的診斷標準,男 42例,女 33例;年齡 50-80歲。 ②并發(fā)組55例,男 34例,女 21例;年齡 52-83歲,均并發(fā)有MS。
1.2 方法
1.2.1 人體基本參數(shù)測定 所有研究對象均測量身高、體重、腰圍及臀圍,計算體重指數(shù) BMI[BMI=體重(kg)/身高 (m2)]、腰臀比 WHR(WHR=腰圍 /臀圍)。
1.2.2 血清脂肪及炎性相關因子檢測 采集所有研究對象空腹靜脈血 3 ml,分離血清,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測定脂聯(lián)素(美國 LINO公司試劑盒),乳膠增強速率散射比濁法測定 hs-CRP水平,用日立7060生化分析儀測定檢測總膽固醇 (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等生化指標。
1.3 統(tǒng)計學分析 由于脂聯(lián)素和 CRP呈非正態(tài)分布,行對數(shù)轉換后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3.0分析軟件,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x±s)表示,計量資料采用 t檢驗,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采用直線回歸相關分析,以 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冠心病患者代謝綜合征患病情況 130名冠心病患者中合并代謝綜合征患者共 55人,即本研究中冠心病患者代謝綜合征患病率為 42.3%。其中男女患病率分別為 44.7%和 38.9%,小于 60歲和大于 60歲冠心病患者代謝綜合征患病率分別為46.7%和 32.5%,單純組和合并組性別構成和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不同年齡、性別冠心病患者代謝綜合征患病率(例)
2.2 單純組及并發(fā)組脂肪及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并發(fā)組患者血清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和 hs-CRP的水平較單純組增高,脂聯(lián)素水平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 BMI、低密度脂蛋白在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伴和不伴代謝綜合征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肪及炎性因子比較(x±s)
2.3 血清脂聯(lián)素與血清脂肪及炎性因子之間的相關性 采用直線回歸相關分析:血清脂聯(lián)素與BMI(R2=0.352)、WHR(R2=0.298)、血清 TG(R2=0.127)、LDL-C(R2=0.327)和 hs-CRP(R2=0.231)呈顯著負相關(P值均 <0.05);血清脂聯(lián)素與HDL-C(R2=0.386)和 hs-CRP(R2=0.231)呈正相關(P值均 <0.05)。
代謝綜合征是一種涉及多種代謝異常的疾病狀態(tài),涵蓋了多種心血管的危險因素,理論上講,這種心血管危險因素的聚集狀態(tài)會增加罹患冠心病的危險性,冠心病患者中普遍存在代謝綜合征。這次我們的研究對象是行冠狀動脈造影的住院病人,代謝綜合征及其各個組分的患病率均較高,患病率達到42.3%,男女患病率分別為 44.7%和 38.9%,以 60歲為界對年齡分組,小于 60歲和大于 60歲冠心病患者代謝綜合征患病率分別為 46.7%和 32.5%。Gorter PM等[4]調查研究動脈粥樣硬化疾病患者后發(fā)現(xiàn),冠心病人群中 MS患病率為 41.4%,健康人群患病率則約為 9%-22%,年齡校正后患病率為24%,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冠心病患者MS流行趨勢較高。Isomal等[5]研究觀察了 MS和冠心病發(fā)病率、病死率的相關性,結果顯示 MS存在伴有心血管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增高,冠心病發(fā)病危險增加3倍,所有受試者中,MS者較無MS者更易出現(xiàn)冠心病(CHD)、急性心肌梗死(AMl)與中風發(fā)作。
脂聯(lián)素有抗動脈粥樣硬化形成和抗炎的作用。脂聯(lián)素是脂肪細胞特異性分泌的激素,在血漿中有較高的濃度,可以透過血腦屏障,參與糖、脂肪代謝。德國 Rothenbacher等[6]報告,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與冠心病患病的危險性有較強的相關性。CRP是炎癥反應的經(jīng)典標記物,幾乎貫穿冠心病發(fā)生發(fā)展的全過程,高血漿 CRP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結果表明,并發(fā)組患者血清脂聯(lián)素水平較單純組明顯降低,同時 CRP水平明顯升高,兩者呈負相關。本試驗同時顯示單純組與并發(fā)組在 WHR、TG、TC、LDL-C水平上差異顯著,表明當冠心病合并 MS患者時,肥胖、TG代謝紊亂更常見。有研究[7]對比了無心腦血管病的健康人群和患有心腦血管病人 MS及其各個組分的患病率調查,兩者 MS、腹部肥胖、高 TG、低 HDL-C的百分比分別為 2%-8%和 40.8%;37.1%和 58.2%;25.6%和 54.1%;35.5%和 55.1%。故血脂代謝異常及更高的炎性反應顯著地增加了代謝綜合征患者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病的危險性。
綜上所述,冠心病患者有較高的代謝綜合征患病率,代謝綜合征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險因素。防治代謝綜合征是防治冠心病的關鍵步驟。在冠心病合并 MS患者的治療上應以預防為主,積極控制肥胖,低脂飲食,控制血脂,適量運動,控制體內(nèi)炎性反應,減少體內(nèi)免疫反應對心血管的影響,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預后。
[1] Auer J,Borent R,Lassning E,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Jpn Heart J,2002,43∶607.
[2] 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編寫組.中國糖尿病防治指南[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4∶42-46.
[3] 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制定聯(lián)合委員會.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7,5(35)∶390-419.
[4] Gorter PM,Olijhoek JK,Graf Y,et al.Prevalence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cerebrovascular disease,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or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J].Atherosclerosis,2004,173∶363-369.
[5] Isomal B,Almgren P,Tuomi T,et al.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ssociation with the metabolics syndrome[J].Diabetes Caer,2001,24(4)∶683-689.
[6] Rothenbacher D,Brenner H,Marz W,et al.Adiponectin,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correlations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 markers[J].Ear Heart J,2005,26(16)∶1 640-1 646.
[7] Ninolya JK,ltalien GL,Criqul MH,et al.Association of the metabolic syndrome with history of myocardial infection and srtokein the thir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J].Circulation,2004,109∶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