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熹,許敏昭,聶潔萍,王美連
糖尿病足易并發(fā)皮膚軟組織潰瘍,特別是足潰瘍,往往久治不愈,嚴重者需進行截肢治療。在非外傷性下肢截肢病人中,因糖尿病足潰瘍而截肢的病人占50%[1]。我國糖尿病足潰瘍及其引起的截肢病人近年來有增多的趨勢。因此,積極治療糖尿病足潰瘍顯得越來越重要。我院內分泌科于2004年7月-2010年1月應用三黃湯中藥泡足治療糖尿病足,取得了滿意療效?,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組68例均為住院病人,年齡39歲~78歲,平均61.3歲。按《內分泌學》Wagner[2]分級標準:Ⅰ級20例,Ⅱ級27例,Ⅲ級 14例,Ⅳ級 7例。病史最長 23年,最短 2.5年,平均16.3年。部位分別在足背部、足底、足趾、足部皮膚呈暗紫色或黑褐色,糜爛、破潰甚至有膿性分泌物及惡臭味。隨機分為治療組35例和對照組33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兩組病人均配合全身治療:應用胰島素治療使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應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等治療。治療組:局部用0.5%碘伏消毒周圍皮膚后,有(黑、硬)表皮壞死組織及內部化膿者,首先剪去壞死組織,再用3%過氧化氫、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后中藥泡足0.5 h~1.0 h,每日1次或2次,20 d為1療程。藥方組成:黃芩、黃連、黃柏、丹參、當歸、白芍各50 g,紅花10 g等中藥加水煎至1 500 mL,涼至45℃左右泡足。對照組:局部用0.5%碘伏消毒周圍皮膚后,有(黑、硬)表皮壞死組織及內部化膿者,首先剪去壞死組織,再用3%過氧化氫、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后創(chuàng)面用慶大霉素8×104U、山莨菪堿10 mg、胰島素12 U、生理鹽水 20 mL配制成混合液,用無菌紗布浸濕該混合液后覆蓋患處,每天1次或2次。兩組病人均抬高患肢30°~40°,并制動,避免潰瘍創(chuàng)面部位受壓。
1.2.2 療效判定標準 ①治愈:潰瘍創(chuàng)面完全愈合,化膿感染完全控制,不影響足部功能;②好轉:潰瘍創(chuàng)面較原來縮小50%以上,化膿感染基本控制,可做輕微活動;③無效:潰瘍感染、壞疽病灶均無改善[3]。
2.1 兩組糖尿病足病人干預后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糖尿病足病人干預后療效比較
2.2 兩組糖尿病足病人治愈時間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糖尿病足病人治愈時間比較(±s)d
表2 兩組糖尿病足病人治愈時間比較(±s)d
組別 例數(shù) Ⅰ級 Ⅱ級 Ⅲ級 Ⅳ級治療組 35 10.18±1.01 17.25±1.98 32.09±2.39 46.56±4.37對照組 33 13.29±1.36 21.26±2.10 40.41±3.27 59.45±5.63 P<0.01 <0.01 <0.01 <0.01
糖尿病久治不愈或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導致出現(xiàn)足部血管、神經病變、足部麻木或無感覺,出現(xiàn)皮膚潰瘍、感染等足部并發(fā)癥,稱為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見的嚴重并發(fā)癥之一。因血管和神經病變的存在,致局部血流下降和組織缺氧[4-6],難愈合,治療上十分棘手。影響病人的行走功能,嚴重感染甚至截肢,嚴重降低了病人的生活質量,傳統(tǒng)的局部換藥方法療程長且治療效果不理想。三黃湯主要成分為黃芩、黃連、黃柏,具有清熱涼血、祛瘀解毒、排膿生肌等功能,黃連、黃柏有擴張血管、降血壓、降血糖、抗炎、抗?jié)兊茸饔谩5?、當歸、紅花等具有活血、消腫止痛功能。本方能達到降低血糖水平,消炎、止痛、收斂、祛腐生肌,改善微循環(huán)和加速潰瘍面愈合的目的。同時還利用湯劑的濕熱和藥理作用,進一步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huán)和周圍神經功能,有利于創(chuàng)面組織細胞再生與恢復,加快創(chuàng)面愈合的功能。
本組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應用中藥泡足治療糖尿病足治愈好轉率及治愈時間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均P<0.01),既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質量,也減輕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該藥方藥源來源廣泛,制作簡單、方便,經濟實用,無副反應,具有效果好,療程短,治愈率高等特點,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1] 周先利,王艷梅.局部序貫用藥治療糖尿病足效果觀察[J].護理學雜志,2003,18(9):673.
[2] 廖二元,趙楚生.內分泌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
[3] 劉建琴.糖尿病下肢血管病變的臨床特點與護理[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11):1054.
[4] 朱家源,陳東,李新,等.糖尿病足潰瘍創(chuàng)面的局部處理[J].國外醫(yī)學:內分泌學分冊,2004,24(5):307.
[5] 金曉娜.糖尿病足的發(fā)病機制及預防護理[J].全科護理,2009,7(3C):803-805.
[6] 曲麗娟,安曉霞,張東玲.糖尿病足的預防及護理,2009,7(11A):2840-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