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英
小學作文是小學生認識和表達語言文字等綜合能力的實踐。在教學中常常提起作文小學生就頭痛,而教師也難教。面對這些問題,筆者根據(jù)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
作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寫作的能力。而當前作文教學普遍存在效益低下,師生都畏懼作文的現(xiàn)象。1)學生對作文普遍厭煩,一個班里只有幾個學生喜歡作文,即使是平時作文比較好的學生,同樣對作文有排斥心理,這導致作文缺少真情實感。2)學生有心理障礙,一談到作文就怕,不知寫什么好。還有部分學生怕寫不好,別人笑話,老師批評。3)作文沒素材,單調(diào)重復的生活讓他們沒東西可寫,大量的重復性勞動使作文變得毫無生趣,命題的交叉更使學生顯得捉襟見肘,同時作文的立意也不高。4)學生的寫作技能低,提起作文不知該如何表達,雖然平時挺能說,但寫起來就沒話。另外在謀篇布局上沒有自己的想法,大多是應(yīng)付了事。學生的基本功太差,有了想法不能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出來。
新課標指出:習作指導要有利于學生開闊思路,自由表達。自由表達應(yīng)有兩層含義:一是讓學生自由選擇表達內(nèi)容,寫真話、說實話、說心里話,抒發(fā)真情實感,寫自己熟悉的人、事、景、物,使習作言之有物;二是讓學生自由選擇恰當?shù)谋磉_方式無拘束地寫,造就輕松和諧的良好氛圍,減輕學生對寫話習作的心理壓力。
教師要想克服學生對作文怕寫厭寫的畏難情緒,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寫作思維,就得創(chuàng)造民主、愉悅的寫作心理環(huán)境。例如,有的學生偶爾用一兩句話記下自己做過的事,教師就讓他讀給同學聽一聽,老師的表揚會激發(fā)起其他學生的愛慕之心,也會產(chǎn)生寫一寫、試一試的欲望。教師要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把想說的話,看到、想到、聽到的事物以及自己的一些言行記錄下來。對寫得好的表揚,對敢于寫的鼓勵,對不敢寫的要幫一幫,漸漸形成寫話的風氣。一開始學生也許寫不多,但漸漸會越寫越多,越寫越好。讓學生在教師不斷賞識、贊揚中看到自己的成功,增強寫話的自信心。除此,教師要挖掘教材趣味因子,誘發(fā)學生的寫作動機。平時筆者有目的地收集課本上有關(guān)作家、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寫作的故事、特寫和日記,向?qū)W生介紹并讓學生聯(lián)系作家、詩人的成才道路,學習名人精神,激發(fā)寫作熱情。
在學生已經(jīng)學會或基本學會用口語的基礎(chǔ)上,要讓學生學會用筆來說話,實現(xiàn)口頭到筆頭的轉(zhuǎn)化,使學生對于寫話有興趣,樂于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毫無拘束地寫下來,這樣就從心底里排除“作文難”的障礙,減輕學生心靈的壓力,有利于提高作文教學的效益。
古今中外在文字語言上有所突出的人,無不重視日常的積累和練筆??梢哉f寫作能力不是在作文課上能鍛煉好的。所以寫日記是一種極其重要、極其有意義的作文訓練形式。
記日記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興趣,記什么,怎么記都是次要,要讓學生在日記中感受到寫幾個字是很簡單的事情。以前對于流水賬似的日記大多數(shù)人持否定態(tài)度,筆者認為是不對的,只有有了真實的記錄才談得上優(yōu)美、生動。連真實、流利都沒有達到,片面地要求優(yōu)美、生動,那就是拔苗助長,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學生剛接觸日記,它的素材就是一個重大的難關(guān),很多學生抱怨沒東西好記。這樣的時候,教師決不能用一句“平常多觀察發(fā)生在身邊的事”把學生推回去,而是應(yīng)提醒學生觀察生活,指點其寫日記的素材所在。
1)教師批改,當好“引路人”。教師批改,一定要牢記“認真”二字,塌塌實實地做到眉批、總批相結(jié)合。評語要真,改的要少。對于好文章,應(yīng)當盡力贊揚,夸張鼓勵,讓學生既感受到教師對他的作文的關(guān)注,又感受到對他本人的關(guān)愛,增強他們繼續(xù)超越自我的信心。小學階段的作文教學,實質(zhì)是一種啟蒙教育,力爭在眉批、總批欄內(nèi)當好學生的“引路人”。例如,作文中沒有交代時間,就可在同行的眉批欄內(nèi)給予提示:“這件事是發(fā)生在什么時候?”看了一本書后,寫了一篇讀后感,但沒有結(jié)尾,即可提示:“這本書有沒有令你感動的地方?你認為有哪些方面值得你學習?給你什么啟示、教育?明白什么道理?”用這種引路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寫作欲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認真觀察,以自己的真情實感去強化情感,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評講時,也要讓學生認真地去讀一讀,想一想:老師為什么要做這樣的批語?這樣的批語對自己寫好作文是否有幫助?在有限的時間里實現(xiàn)最大的效益。
2)學生批改,共同提高。學生批改包括自批和互批兩類。這種形式的實質(zhì)是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鼓勵學生大膽而積極地參與,相互學習,共同提高。學習別人是如何觸及生活、觸及自然的,是如何展開大膽而合理的想象的,是怎樣以真情實感寫出新穎的文章來的——這是一種同伴合作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