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勛
如今,如何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zhì)已經(jīng)成為社會、家庭、學校所關心的話題。而音樂教育自身就具有娛樂性、趣味性、審美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它可以把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通過通俗易懂、賞心悅情的方式表達出來,以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形式實現(xiàn)教育目的。音樂教師要上好音樂課,必須善于掌握學生的心理特征。根據(jù)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在教學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心理需要是學生積極參加學習活動的重要動機和激勵之一。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內(nèi)心活動;需要,是人類求生存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是人對客觀事物需求的表現(xiàn)。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常常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有表現(xiàn)的心理需要,有好奇的心理需要,有得到認同和贊美的情感性心理需要,還有渴望取得成功和體驗成功后的愉悅的成就性心理需要……而在課堂中就表現(xiàn)為學習“興趣”,它作為一種對周圍事物或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來的喜愛情緒,對人的各種實踐活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做到音樂課對學生來說是有興趣的這一點并不難,那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音樂課中“動起來”呢?在教學中選擇學生熟悉的歌曲,讓學生重新填詞,或少量改寫歌詞,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變被動為主動學習,激起實踐的興趣,從而感受創(chuàng)造的樂趣,滿足學生渴望表現(xiàn)、渴望成功和認同贊美等心理需要,學生也就自然融入音樂的世界中。
教育心理學認為,如果教師與學生之間能形成友好信賴的關系,那學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師相處,接受教師的教誨。同時在這種平等、和諧、熱烈的氛圍中,就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的積極性。而且學生的學習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情緒制約的,因此,教師應以關心、親切、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使其獲得心理上的愉悅感,進而消除心理上的緊張、自我否定的不良情緒。
筆者在音樂課上設計“小小舞會”這一活動環(huán)節(jié),放手讓學生盡情地唱、盡情地跳,把整堂課營造得充滿喜悅的氣氛,讓學生在無拘無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如巧妙運用學生熟悉的《幸福拍手歌》,并提示學生積極思考進行創(chuàng)編,將拍手動作換為跺腳、搖頭、聳肩、扭腰等,使學生在律動中充分感受創(chuàng)作的成功感。這些做法消除教學中師生間相互交往、合作的心理障礙,而且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另外,教師還要有豐富的知識和精到的授課藝術來吸引學生,滿足學生的道德要求和精神需要,使他們對學習材料充滿濃厚的興趣。教師還要深入挖掘教材和研究初中生的心理發(fā)展狀況,以最簡潔和富有感染力的語言進行教學,使所教內(nèi)容成為教師和學生的興趣中心,讓音樂成為師生溝通的情感橋梁。
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注重反復練習,如基礎知識以練“視”為主,視唱練耳以練“口”為主,音樂欣賞以練“耳”為主,音樂課的教學方式幾乎沒有大的改觀。新課改把多媒體技術融入音樂課堂后教學形式多樣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激勵潛在的學習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如《保衛(wèi)黃河》,通過放映演唱錄像,使學生從形象色彩、音樂旋律等視覺和聽覺方面,身臨其境地、強烈地感受到磅礴的氣勢美和中國人民奮起斗爭的英雄形象美,從心靈深處接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進而熱愛美、追求美。學生會更加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生活,并為這種美好的生活和未來而奮斗。
恰當?shù)剡\用媒體課件,能巧妙地把學生的情感體驗與鑒賞體驗緊密結(jié)合,水乳交融,讓學生自己感受到音樂中美的形象,獲得美的體驗,引發(fā)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由于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高度的交互性,實現(xiàn)“人機對話”,再加上擁有相當大的信息量,所以“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可得以輕松實現(xiàn)。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對音樂課教學內(nèi)容掌握的程度,利用多媒體課件控制學習節(jié)奏,選擇學習的內(nèi)容;也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成效,對學習中的難點、重點進行反復的學習,而對已經(jīng)熟悉的內(nèi)容可以少學,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及時肯定、鼓勵學生,激發(fā)他們學習音樂的信心。特別是在學生沒有信心的時候,更應該適時鼓勵并給予最大的幫助,只要學生有一丁點的進步便給予肯定。當學生在演唱時,總會產(chǎn)生期待得到贊揚、肯定和合理評價的情感性心理需要,他們會為得到教師某方面的表揚而不斷努力。教師要努力發(fā)現(xiàn)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合理的評價和適當?shù)谋頁P,同時還應指出應該注意的地方和今后還需努力的方向。這樣,學生的情感心理需要就得到滿足,就會更加努力地去學習。
有的教師每次上課只表揚優(yōu)生而對差生不聞不問,每次課堂上演唱的也就那么幾個學生,這會讓學生形成心理障礙。每個學生都有一種被愛和被承認的心理需要,學生對于同學和老師的認同與贊美是看得如此地重要。教師應用肯定和贊美,以此來縮短師生心靈之間的距離。
音樂課程標準提出:音樂課的教學過程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通過音樂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xiàn)的自信心,培養(yǎng)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根據(jù)音樂學科的具體特點,筆者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是在音樂教學中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課堂組織形式,即利用小組使學生一起學習與體驗,使學生個體和群體都達到最大的學習效果,使成員間相互激勵與促進,形成競爭與合作并存的人際關系。在教學組織中應更注重學生小組的表現(xiàn),對音樂表現(xiàn)強調(diào)小組匯報,讓學生懂得每一個人都有長處和不足,小組內(nèi)合作交流,小組間公平競爭,競爭的同時也要倡導相互學習借鑒。學生在合作實踐活動中逐步認識到: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賞別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發(fā)揮出最大的團隊學習成效,收到很好的效果。
如在《接過雷鋒的搶》教學時,筆者先請學生來思考生活中雷鋒以及見到的各種模型槍,教學結(jié)合實際使所有的學生都很感興趣。之后又分小組讓學生學唱歌曲,變化形式表達心聲。大家積極尋找、發(fā)現(xiàn),并不斷探索新奇的形式來派上用場,每小組學生群策群力,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合作,他們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精彩的瞬間,完全超出想象,小組合作起到積極的作用。最后筆者親自指揮歌曲,從歌詞中3個“學習他”由低到高的曲調(diào),演變成“小部學生站立齊唱→大部學生站立齊唱→全體學生站立齊唱”,學生發(fā)自內(nèi)心去“接過雷鋒的槍”的堅定信心表達得淋漓盡致,使心靈得到啟迪,情操進一步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