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祿
人類步入21世紀,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社會需要更多的高素質的人才?,F(xiàn)在國家實施素質教育,不僅培養(yǎng)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作為人才的培養(yǎng)者,教師是素質教育的實施者,是學生能否知識與能力并舉、能否成才的關鍵。
探究式教學是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和學生改變學習方式的一種手段。學生在課堂內,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地完成探究過程。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保證學生探究活動順利進行,是學生學習的引路人。筆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學中,知道以往的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物理概念、公式等強調死記硬背,題海戰(zhàn)術、機械訓練等來應付考試,以求學生獲得高分,而獲得高分的學生往往是高分低能。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師轉變觀念,倡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具有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利用所獲得的信息獲取新知識,并能用所獲得的新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筆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探究式教學在物理教學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就探究式物理教學怎樣實施進行探討。
在課堂上,教師應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jīng)??吹玫浆F(xiàn)象或聽到的有關物理方面的問題進行探究,更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在這樣的學習氣氛中學習獲得知識、學習經(jīng)驗終生不忘。例如在“密度”這一節(jié)課,教師首先提問:棉花和鐵相比哪個重?學生毫不猶豫地回答:鐵重!教師繼續(xù)提問:一個鐵釘和一大籃棉花相比哪個重?有的學生說鐵釘比棉花重,有的說棉花比鐵釘重。教師利用實驗來探究答案是否正確。這樣就能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激發(fā)探究意識,是學好物理的前提。
物理教學利用實驗引入新課的效果可以說是不言而喻,物理教師只要說做實驗,學生就會興奮。原因是學生覺得做實驗好玩,符合他們年齡特點。教師利用這一時機提前準備好實驗,確保實驗一次性成功。如在學習紫外線時,提前準備好100元的人民幣和紫外線燈,然后向學生提問:這張人民幣是真的還是假的?學生由于年齡等原因很難判斷其真?zhèn)?。用紫外線照射出現(xiàn)100字樣,說明是真的,否則是假的。這樣學生就知道怎樣判斷人民的真假,同時也讓學生學會紫外線的作用。再如學習汽化時,首先用毛筆蘸酒精在黑板上寫兩個字,過一會這兒兩個字消失了。然后教師講解什么是汽化。學生帶著這問題情境去學習新知識,才能把知識理解得更透徹,從而學得更好!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初中物理教科書幾乎每一節(jié)教學內容都安排有實驗,利用實驗進行探究式教學,可以使效果事半功倍。例如“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這一節(jié)課,學生已經(jīng)在“生活中的透鏡”這一節(jié)學習了照相機、投影儀、放大鏡各成什么樣的像,像的虛實、大小、正倒跟物距有關系。提出問題:像的虛實、大小、正倒跟物距有什么關系?引導學生猜想:物距大到什么程度成實像?小到什么程度成虛像?同一凸透鏡焦距不變,利用焦距作為參照距離,這樣就能找出凸透鏡的規(guī)律。
學生利用實驗現(xiàn)象,動手動腦有機結合,激活思維,從實驗中獲得新知識,強化記憶。實驗完畢,學生通過獲得的信息,找出凸透鏡成像有哪些規(guī)律,這樣實驗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學生在探究活動中充分發(fā)表意見,師生共同探討,然后教師幫助學生歸納、整理規(guī)律。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能起穿針引線的作用,絕不能包辦代替。
最后教師提出問題:凸透鏡成像情況取決于什么?讓學生思考回答:取決于物距與焦距的關系。這樣既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培養(yǎng)利用獲取的新知識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把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與課堂總結相結合。
如在學習浮力這一節(jié)課時,首先引導學生分析: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物體給液體一個力,液體給物體一個力,這個力叫浮力。簡單講述浮力的方向和作用點,然后再做書本上的一個實驗,讓學生感受一下浮力,再用彈簧測力計法測出石塊受到的浮力大小,然后提問: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呢?讓學生提出猜想。很多學生認為浮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形狀、體積、質量、浸入液體的深度和密度有關。根據(jù)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設計出實驗,讓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讀數(shù)不變說明什么?讀數(shù)改變又說明什么?學生通過實驗得出影響浮力大小的兩個因素,并歸納出阿基米德原理。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實驗問題進行探究,可以掃清學生的誤區(qū),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長期以來,課堂教學一直是教師是主角,教師講、學生聽,實驗教師做、學生看,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全面推進新課程的今天,教師應是配角,學生是主角,學生愛學樂學,這樣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教育事業(yè)才能蓬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