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賽古麗,杜延澤 ,舍雅莉 ,楊碎勝 ,張斌明
(1.西北民族大學醫(yī)學院醫(yī)學技能教研室,甘肅蘭州 730030;2.甘肅省腫瘤醫(yī)院乳腺科,甘肅蘭州 730050;3.甘肅省中醫(yī)學院病理教研室,甘肅蘭州 730000)
乳腺癌是發(fā)生在乳房腺上皮組織的惡性腫瘤。是一種嚴重影響婦女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據(jù)統(tǒng)計其發(fā)病率僅次于肺癌,居第2位,全世界每年約有130萬人被診斷為乳腺癌,約50萬人死于該病[1]。女性乳腺癌在歐美等發(fā)達國家高發(fā),美國癌癥協(xié)會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在1940年,女性一生中得乳腺癌的幾率是5%,即20名當中就有1名會患病。到2005年,患病幾率已達到13%,即差不多每8名女性一生中就有1名會患乳腺癌。我國屬于低發(fā)區(qū),但近年來我國乳腺癌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好發(fā)年齡為40~60歲。
近年來許多研究發(fā)現(xiàn),乳腺癌發(fā)病率在升高同時伴有年輕化趨勢,青年期女性乳腺癌患者已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患病群體,青年期乳腺癌較中老年乳腺癌患者有其自身的發(fā)病特點[2-4]。筆者對甘肅省五家醫(yī)院發(fā)病統(tǒng)計1995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的241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比較、總結、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本文對甘肅省腫瘤醫(yī)院、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甘肅省婦幼保健醫(yī)院、武威腫瘤醫(yī)院、天水市第一醫(yī)院五家醫(yī)院即1995年1月~2004年12月收住的女性乳腺癌241例,其中,241例為<35歲乳腺癌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的9.91%(241/2431),年齡16~35歲,平均29.29歲。術前切取活檢87例,病理證實為乳腺癌;術中冷凍切片病理檢查154例,均為乳腺癌。
對甘肅省內五家醫(yī)院<35歲241例乳腺癌進行病理分型,病理分型依據(jù)《中國腫瘤病理分類》。結果如下:浸潤性導管癌 174 例(72.20%)、髓樣癌 15 例(6.22%)、黏液癌 3 例(1.25%)、浸潤性導管癌合并浸潤性小葉癌 2 例(0.83%)、浸潤性導管癌合并黏液癌2例(0.83%)、浸潤性導管癌合并硬癌 2 例(0.83%)、浸潤性導管癌伴小灶鱗狀化生 1 例(0.41%)、小細胞未分化型 3 例(1.25%)、浸潤性小葉癌 24例(9.96%)、浸潤性篩狀癌 2 例(0.83%)、導管內癌 13 例(5.39%)。
0 期 13 例(5.39%),Ⅰ期 14 例(5.8%),Ⅱ期 157 例(65.15%),Ⅲ期 45 例(18.67%),Ⅳ期 12 例(4.98%)。
通過5年的隨訪獲得5年生存率,0期5年生存率為92.30%、Ⅰ期為 74.07%,Ⅱ期為 57.96%,Ⅲ期為 17.78%,Ⅳ期為0。
根據(jù)本文對甘肅省五家醫(yī)院的統(tǒng)計分析結果得出我省<35歲青年乳腺癌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的9.91%,年齡16~35歲,平均29.29歲。在本組青年乳腺癌中,浸潤型腫瘤構成比例較高,占94.61%,5年生存率隨著臨床分期增高而生存率遞減,0期 5年生存率為 92.30%、 Ⅰ期為 74.07%, Ⅱ期為57.96%,Ⅲ期為 17.78%,Ⅳ期為 0。 這與1998年第6屆國際乳腺癌輔助治療會議上,首次確認患者年齡輕為不良預后因素的結論一致。
乳腺癌的主要危險因素有乳腺癌家族史、月經(jīng)初潮較早(<13 歲)、絕經(jīng)較晚(>55 歲)、初產(chǎn)年齡較大以及肥胖等;另外,乳腺吸收過多的放射線也會增加乳腺癌的風險。隨著青年女性社會壓力日趨增大,被認為是乳腺癌的高風險人群。一般認為,青年乳腺癌更具有侵襲性、惡性程度高、預后差,其原因:①青年女性卵巢功能旺盛,血液中內源性雌激素水平高,癌細胞增殖能力強,導致較早出現(xiàn)血液及骨髓微轉移的可能性增大;②青年乳腺癌腫瘤細胞多處S分裂期,腫瘤細胞侵襲性強,發(fā)展快、預后差;③青年女性合并妊娠,哺乳促進乳腺癌惡化,且腫瘤不易及早被發(fā)現(xiàn),影響預后;④中國青年女性乳房脂肪組織較少,腺體致密,且是纖維瘤等良性疾病的好發(fā)年齡,無痛性腫塊易被醫(yī)患雙方忽略,故易誤診誤治;⑤目前缺乏針對青年女性有效的早期診斷措施,青年女性不是接受鉬鈀X線檢查適宜群,雖然全乳房超聲影像檢查是首選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超聲檢查敏感性更高,但是仍難以區(qū)別良惡性腫瘤。
乳腺癌發(fā)病與城市生活方式和受教育程度呈正相關,所以顯示出在城市和受教育程度較高女性人群中集中高發(fā)的態(tài)勢。在我國大中城市乳腺癌已位居女性惡性腫瘤發(fā)病率之首,嚴重危害女性健康[5]。
筆者近年一直關注的甘肅省高校群體青年女性每年體檢中患病人數(shù)都在逐年增加,但因青年女性多患乳腺良性疾病較多且普遍,同時對乳房腫塊重視不夠,且普遍存在害羞心理不愿就醫(yī),以及對青年乳腺癌的認識不夠,故而警惕性不高,大都未能作進一步檢查,因此多有漏診。即使部分就診但臨床醫(yī)生沒有很好與之溝通且臨床診斷不能提供有效依據(jù),比如對于<35歲的青年女性,臨床上不宜運用X線鉬靶攝影技術;同時由于青年女性乳腺體密度高,成像對比質量差,讀片也有一定的難度和較高的誤診率,部分小葉原位癌可能并無X線的征象。B超對早期乳腺癌可發(fā)現(xiàn)密度增高的腫塊,但難于鑒別良惡性;對≤0.5 cm的微小癌則顯示不清[6]。目前乳腺鉬靶攝影普查有助于早期發(fā)現(xiàn)乳腺癌,并已成共識[7],但是青年女性接受臨床檢查特別是適當?shù)腦線鉬靶和B超檢查的機會少,故易漏診。同樣目前認為乳腺癌的家族遺傳性是最為肯定的危險因素[8]。故對有乳腺腫塊及乳腺癌家族史的青年女性,應定期鉬靶攝影和B超復查,一旦出現(xiàn)臨床癥狀,應盡早明確診斷,并盡早實施手術治療。目前,乳腺癌保乳手術已成為歐美國家早期乳腺癌的首選術式,但我國乳腺癌保乳治療的開展尚限于少數(shù)醫(yī)院,且治療方案不一致,療效差異較大[9]。因青年乳腺癌術后復發(fā)率高,預后差,故各院根據(jù)實際醫(yī)療情況進行根治手術較多,保乳手術比例低,我們期待能出臺統(tǒng)一治療方案以規(guī)范青年乳腺癌的治療。
乳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是多種遺傳學改變的結果,涉及到多種基因的異常,包括癌基因、抑癌基因和腫瘤易感基因,這些基因在青年乳腺癌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表達,則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針對<35歲的青年女性應提高對疾病的認知率,開展健康教育,并學會乳房的自檢并每年定期體檢和全乳房超聲影像學檢查,因為只有早期診斷才是提高青年女性生存率的唯一有效手段。
[1]Boyle P,Maisonneuve P,Autier P.Update on cancer control in women[J].Int J Gynaecol Obstet,2000,70(2)∶263-303.
[2]孟潔,寧連勝.179例35歲以下女性乳腺癌生存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6,32(6)∶23-25.
[3]何輝,鄒偉.BRCA1 與乳腺癌的研究進展[J].科技信息,2009,(4)∶45-47.
[4]田振囡,胡楊.青年乳腺癌病理特點∶附60例病例分析[J].實用腫瘤學雜志,2007,21(4)∶338-340.
[5]周濤,陳麗芬.30歲以下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及分子生物學特點分析[J].國際腫瘤學雜志,2006,33(11)∶874-877.
[6]李留崢,于杰,洪志鵬.青年乳腺癌52例臨床分析[J].云南醫(yī)藥,2006,27(4)∶371-372.
[7]吳唯,唐中華,易文君,等.C-erbB-2基因在青老年乳腺癌中的表達及其意義[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3,12(5)∶377-379.
[8]于金明,徐忠法.腫瘤臨床通鑒[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376-386.
[9]張保寧,邵志敏,喬新民,等.中國乳腺癌保乳治療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J].中華腫瘤雜志,2005,27(11)∶680-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