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召
《落日的幻覺》是人教社語文教材八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編在第20課??吹竭@篇課文的題目,人們一定會認為其中寫的是虛幻的景象;但當(dāng)讀罷文章,才知道文中所描寫的卻是實實在在的客觀景物。
作者在文中主要寫兩種自然現(xiàn)象:“太陽靜靜地躺在西方地平線上,變得如此之大”;“它緩緩降落,接近地平線時竟縮身扁扁”。文中的這兩種現(xiàn)象,一是寫太陽的大小變化,二是寫太陽的形態(tài)變化。作者認為“這些奇異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覺”。其實對這種“變化”的感受,并不是什么新鮮事,早在2 000多年前就有了。戰(zhàn)國時鄭國人列御寇就曾講過一個“兩小兒辯日”的故事:“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粌阂匀粘醭鲞h,而日中時近也。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可以這樣說,不論太陽的形態(tài)“變化”,還是太陽的大小“變化”,抑或太陽的遠近“變化”,都不是課文的作者所言的“幻覺”,而是人們生理感官上的錯覺。
究竟是“幻覺”還是“錯覺”?只需弄清這兩個詞的含義就非常明白了。請看《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這兩個詞的解釋:
【幻覺】視覺、聽覺、觸覺等方面,沒有外在刺激而出現(xiàn)的虛假感覺。
【錯覺】由于某種原因引起的對客觀事物的不正確的知覺。
上面的釋義,可以這樣理解:“幻覺”的事物就是幻想,是虛假的,是客觀上不存在的;人們“錯覺”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根據(jù)詞典的釋義,再看課文中描寫的景象,中午的太陽也好,傍晚的落日也好,大也好,小也好,圓也好,扁也好,都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存在,哪里來的“幻覺”?那么,為什么會出現(xiàn)課文中所說的“變化”呢?究其原因是“錯覺”使然。
太陽為什么會變“扁”,課文用科學(xué)的原理解釋得較為清楚:“這是由于光線通過空氣時,速度每秒減慢87千米,因而光線折射也隨之發(fā)生變化。所以,當(dāng)落日下緣接觸地平線時,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寬度之比為26.5:32,觀賞者的眼睛里的太陽自然就是扁的?!弊髡叩慕忉屢灿辛Φ卣f明,太陽變“扁”并不是“幻覺”,因為“幻覺”的東西往往不能用科學(xué)的道理來解說。即使是“海市蜃樓”,從嚴格的意義上講,也是“錯覺”。
至于“掛在空中”的太陽看起來“小”,“落日”看起來“大”,這也不難解釋。在物理學(xué)上有“光滲作用”:當(dāng)太陽在地平線時,四周天空是暗沉沉的,因而太陽顯得明亮;而在空中時,四周天空都很明亮,相對之下,太陽與背襯的亮度差沒有那樣懸殊,這就使人們看起來落日要比懸在空中的太陽大些。另外,太陽懸在空中,在浩浩蒼穹沒有任何參照物,加之光芒刺眼,人們不能細看;而處在地平線上的太陽,有房屋、樹木等作參照,看起來也舒服悅目,自然顯得大。這也是造成太陽有大小的“錯覺”的原因。
生活中,容易使人產(chǎn)生錯覺的現(xiàn)象是很多的。比如,把筷子插入一只盛水的杯子里,看起來筷子是彎的。實際上這是光的折射現(xiàn)象。再如,坐在??吭谡九_的火車上,緊盯著附近一輛緩緩行駛的列車,過一會兒,會感覺自己所乘坐的列車在走。當(dāng)轉(zhuǎn)眼再看其他靜止的事物時,才會覺察到這種“錯覺”。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對于處在不同時間、不同方位的太陽,其形態(tài)、大小的“變化”,并不是十分深奧的物理現(xiàn)象,課文作者把“錯覺”用作“幻覺”,也許是無意的筆誤;選入教材時卻并未加以糾正,那就是教材編者的審察失嚴;而《教師教學(xué)用書》也跟著“幻覺”起來,那就是以訛傳訛了。
在此,筆者建議:人教社再版時,應(yīng)將《落日的幻覺》改為《落日的錯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