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著作權侵權精神損害賠償?shù)臍w責原則*

      2010-02-15 19:31:40
      政法論叢 2010年1期
      關鍵詞:人身權民事責任損害賠償

      賈 靜

      (山東政法學院民商法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著作權具有強烈的人身屬性,對著作權侵權行為能否造成精神損害,能否要求精神損害賠償問題,我國相關法律并沒有做出明確具體的規(guī)定。正確理解和掌握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shù)臍w責原則,既是實踐中處理好該類案件的首要問題,也是完善我國著作權保護制度的核心。

      一、著作權侵權精神損害賠償?shù)睦碚摵蛯嵺`

      精神損害賠償始于古羅馬法時期,在近代資本主義商品經(jīng)濟社會中得以完善,現(xiàn)已形成一種世界通行的民事權利救濟制度。精神損害賠償是民事主體因其人身權利或特定財產(chǎn)權利受到不法侵害,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其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損害時,要求侵害人通過財產(chǎn)賠償?shù)确椒▽ζ溥M行救濟和保護的民事法律制度。對侵犯著作權的精神損害賠償,主要是指侵犯著作權中的發(fā)表權、署名權、修改權和保護作品完整權,使權利人遭受精神痛苦或人格利益和身份利益受到損害,要求侵害人通過財產(chǎn)賠償?shù)确椒▽ζ溥M行救濟和保護。它一方面可以使受害人得到心理上的撫慰,消除或抵消因侵權遭受的精神痛苦,彌補其受到的精神利益損失;另一方面,通過對加害人課以一定的物質形式和非物質形式的負擔,達到懲罰加害人和教育社會公眾的目的。

      我國現(xiàn)行立法中沒有明確規(guī)定著作權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問題?!吨鳈喾ā返?6條規(guī)定的侵犯著作人身權的民事責任中,雖有“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內容,但此處的“賠償損失”是否包括精神損害賠償尚不明確。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在《民法通則》中找到著作權精神損害賠償?shù)睦碚撘罁?jù)。我國《民法通則》第106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由于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chǎn),侵害他人財產(chǎn)、人身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睆拇藯l可以推定,當著作權中的精神權利受到侵害時,侵害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包括精神損害賠償責任?!睹穹ㄍ▌t》第120條確立了我國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此條規(guī)定:“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受到侵害的,有權要求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并可以要求賠償損失。”此條列舉式的規(guī)定使我國精神損害賠償?shù)倪m用范圍甚為狹窄,排除了著作權精神損害賠償。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頒布的《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中也沒有提及知識產(chǎn)權精神損害賠償,更別說著作權的精神損害賠償了。

      雖然我國現(xiàn)行立法沒有明確規(guī)定著作權侵權的精神損害賠償,但在司法實踐中,對于侵犯著作人身權的問題,有的已經(jīng)使用了精神損害賠償對權利人進行保護。如在吳冠中訴被告上海朵云軒、香港永城古玩拍賣有限公司侵害著作權糾紛案中,兩被告聯(lián)合在香港拍賣出售了一幅假冒其署名的畫,最高人民法院在答復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的請示函中表示:“……賠償損失的范圍和數(shù)額,應根據(jù)原告因侵權行為受到的物質損失和精神損害的全部實際損失,以及本案的綜合情況予以確定?!盵1]P159最后,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判令各被告共同賠償原告損失73000元人民幣。[2]P14這是一起典型的著作權侵權中確定精神損害賠償?shù)陌讣?像這樣的典型案例在精神文明高度發(fā)達的21世紀,的確不勝枚舉。然而我們的立法卻明顯滯后于現(xiàn)實,著作權侵權的相關規(guī)定在《著作權法》中有所列舉,但是有關侵犯著作人身權能否提起、如何提起精神損害賠償,我國的法律都沒有一個明確的解釋。為此,我國應盡快在法律中明確規(guī)定著作權精神損害賠償?shù)膬热?但是這涉及到許多理論與技術上的問題,而且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引用于著作權中勢必會產(chǎn)生公眾利益與私人權利的沖突,這種沖突如何解決也是我們不得不斟酌的難題。所以,在解決這些問題之前有一個急待確定的問題,那就是確定著作權精神損害賠償?shù)臍w責原則。

      歸責原則是民事侵權行為法及其理論的重要核心,也是人民法院審判民事侵權損害賠償案件的基本準則。在著作權侵權精神損害賠償法律規(guī)定及理論不盡完備的情況下,準確掌握和發(fā)揮其歸責原則的功能,尤為重要。民事侵權歸責原則,是指損害事實已經(jīng)發(fā)生,確定侵權人對自己的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責任的原則。歸責,是指以何種根據(jù)使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即是以侵權人的過錯還是以損害結果或是以公平原則作為標準,使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歸責原則不同于賠償原則,前者是解決以何根據(jù)承擔責任,后者是解決責任確定后怎樣進行賠償問題。根據(jù)我國民事立法和民法基本理論,民事侵權基本歸責原則包括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是過錯責任原則的特殊表現(xiàn)。在此,問題的關鍵是上述歸責原則是否適用于著作權精神損害賠償?shù)募m紛案件,此種侵權案件是否具有有別于其他侵權案件的獨立的新的歸責原則。當前在著作權審判實踐及在著作權法律理論研究中,對此沒有明確的定論。這關系到我國民法、著作權法的嚴肅執(zhí)行,著作權案件的正確處理,并已成為審判實踐中一個亟待研究解決的重要問題。眾所周知,著作權具有民事權利最一般的特征,然而它較物權、債權等一般民事權利確有其特殊性。著作人身權也與民法中一般的人身權有所不同,如發(fā)表權是屬于著作財產(chǎn)權與著作人身權交錯領域里的權能,這些特殊性決定了著作權精神損害賠償?shù)奶厥獾匚?因此歸責原則也應有所不同。

      二、過錯責任原則在著作權精神損害賠償中的適用

      所謂過錯責任,即根據(jù)加害行為人主觀心理上的故意和過失之有無決定責任之成立。加害行為人有過錯,其侵權行為構成侵權責任;加害行為人無過錯,其侵權行為并不構成侵權責任。過錯責任的作用在于使加害人之侵害行為有可歸責性。[3]P169近代民法的三大理論支柱之一,就是過錯責任原則,即行為人僅對自己的過錯行為承擔責任,無過錯即無責任。過錯責任在民事責任中的采用,是人類理性發(fā)展的結果,也是對人格尊重的結果。這一點,充分體現(xiàn)于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和瑞士民法典及其判例之中。而且,在德國民法典明確規(guī)定非財產(chǎn)損害賠償后,其在非財產(chǎn)損害賠償責任中,均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在此意義上,過錯責任原則顯然可以稱為責任構成最重要的依據(jù)。雖然在現(xiàn)代民法中,有過錯推定責任,但其仍是依據(jù)行為人主觀心理上的故意或過失判斷責任的構成,只不過其提供證據(jù)的義務被轉換于加害人而已。

      過錯責任原則在著作權精神損害賠償侵權責任中主要適用于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決定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在此階段,針對著作權一般侵權行為是否構成侵權責任,均采用過錯責任原則,即推定加害行為人是否有違背注意義務的心里狀態(tài),被判斷的主體只應是加害行為人而非受害人。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法的規(guī)定,精神損害的侵權行為有兩類:一是不法過錯侵害他人人格權益等造成精神損害的,二是以違背善良風俗方式加害他人的。這兩類侵權行為如果成立侵權責任,必須有侵權行為人的故意或過失。應當注意的是,無論是故意或過失,均可作為這兩類行為構成侵權責任的歸責性要件。其二,限制精神損害賠償范圍。依據(jù)過失相抵原則,在受害人有過失時,可減輕或免除加害人的賠償責任。此時,考察的是加害人的過失和受害人的過失并對兩者進行比較。

      過錯責任原則要求把過錯作為承擔賠償責任的基礎,而不是把過錯作為確定賠償范圍的依據(jù)。如果將過錯責任原則作為確定賠償范圍的依據(jù),就不能使受害人的損失完全得到補償或者使受害人得到不當收入,從而不利于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正是由于過錯責任原則的這種地位和作用,才使侵權損害賠償責任具有補償受害人損失,懲罰侵權行為人違法行為這種雙重性質。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應當把握以下要點:

      1.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是四個,即行為的違法性、損害事實的客觀存在、違法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行為人的主觀過錯。這四個要件缺一不可。

      2.在一般情況下,應當把過錯作為侵權行為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根據(jù),而不是作為確定賠償范圍的根據(jù)。刑法中的罪過程度可能決定量刑的高低;民法中的過錯程度一般不作為確定賠償責任的根據(jù)。只有在某些過失案件中,區(qū)分重大過失和一般過失,才對是否承擔賠償責任具有意義。

      3.當過錯出現(xiàn)在幾個當事人之間時,侵權行為人一般只對自己的過錯行為承擔賠償責任。具有共同過錯的共同侵權行為人對外共同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對內則按各自的過錯按比例分擔責任。如著作權人對造成的損害具有故意或重大過失而侵權行為人無過錯的(此種案例幾乎沒有),行為人不承擔賠償責任;混合過錯中雙方當事人各有過錯,侵權人只對自己的過錯負責,對因受害人的過錯造成的損失不承擔賠償責任(這種案例也極少)。

      4.舉證責任由受害人負擔。例如,甲侵犯乙的著作人身權,造成乙的精神利益受到損害,使乙不能完全支配自己對作品的身份利益,乙作為受害人,應在提起訴訟時,向人民法院提供證據(jù)加以證明。人民法院可依職權原則調查證據(jù)。在受害人舉不出證據(jù)或證據(jù)不足,人民法院又采集不到充分的證據(jù)證明受害人主張的事實時,應當依法駁回原告的訴訟請求。但應當注意在一定條件下過錯推定原則的適用,不能將應由侵權行為人負擔的舉證責任(即舉證責任倒置)由受害人承擔,從而導致錯誤的裁判。

      5.構成侵害著作人身權的過錯,既可以由故意構成,也可以由過失構成。當判斷侵害著作人身權的過失時,應當先確定侵權人應當承擔的是何種注意義務。對于出版單位的編輯、出版、發(fā)行人員,應承擔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以其客觀輕過失為過失的標準。對于一般主體,應當承擔與處理自己的事務為同一注意,對其主觀輕過失,應承擔民事責任。對于重大過失,則應承擔侵權責任。在主觀上沒有任何過錯的,不承擔侵權責任。[4]P916

      三、過錯推定原則在著作權精神損害賠償中的適用

      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又稱過失推定責任原則,“是指若原告能證明其所受的損害是由被告所致,而被告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法律上就應推定被告有過錯并應負民事責任”。[5]P570在侵權行為法理論上,有學者認為該原則是獨立于過錯責任原則之外的一種歸責原則,但通說是將其歸入在過錯責任原則中,在此筆者采用通說,將其納入在過錯責任原則下論述。該原則的實質就是,在訴訟當中,只要受害人能夠證明損害事實、違法行為和加害人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而加害人不能證明對于該損害的發(fā)生自己沒有過錯,那么則推定加害人對于損害行為的發(fā)生具有過錯,并應承擔相應的責任。該原則與過錯責任原則的根本區(qū)別在于舉證責任倒置:即在過錯責任原則下,由受害人證明加害人的過錯,“誰主張,誰舉證”;而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下,則由加害人證明自己無過錯?!芭e證責任倒置表面上是提供證據(jù)責任的倒置,實際上是就某種事實負有證明其存在或不存在的責任的倒置,是證明責任在當事人間如何分配的問題”。[6]在適用過錯推定原則的時候,應當注意以下幾點:

      1.著作人身權侵權損害事實已經(jīng)表明了行為人違反了著作權等有關法律對其特殊的注意要求或者是對一般人的注意要求,因而無須再加以證明。在著作權領域中,法律、法規(guī)等都對相關從業(yè)者就有關著作權的行為進行了具體規(guī)范,這些規(guī)范可認為是對不特定著作權義務主體應負注意義務的要求。

      2.要認真考慮實施侵權行為時的環(huán)境與相關的因素,考察行為人具有過錯的可能性。

      3.要認真聽取、分析侵權人的答辯理由,因為他的答辯屬于舉證的范圍,要切實地考察答辯所依據(jù)的事實。

      四、無過錯責任原則在著作權精神損害賠償中的適用

      《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規(guī)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guī)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承擔民事責任?!边@是我國民事立法對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法律化、條文化,也為人民法院審判侵權糾紛案時提供了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準繩。無過錯責任原則與過錯責任原則是完全不同的一種歸責原則,它是在法律有特別規(guī)定情況下的一種嚴格責任。即以已經(jīng)發(fā)生的損害結果為價值判斷標準,由無過錯的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法律確認無過錯責任原則,一是規(guī)定其過錯不用證明,二是規(guī)定即使無過錯也要承擔賠償責任。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并不是行為人均無過錯,在有些情況下,也可從損害事實中推定其主觀故意或者過失。無過錯責任的構成,無須主觀過錯這個要件。正因如此,法律對適用該原則規(guī)定了嚴格的條件。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舉證責任同樣由侵權行為人承擔,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但行為人所要證明的并不是自己無過錯,而是證明受害人的故意是致害的原因,這也是無過錯責任原則與過錯推定原則的一個重要區(qū)別。侵權行為人如能證明損害是由受害人的故意引起的,則不負賠償責任。

      我國民法通則及著作權法并未規(guī)定侵害著作權的行為人即使無過錯也要承擔賠償責任。因此,隨意在著作權案件中擴大無過錯原則的適用,并無法律依據(jù)。要分析無過錯責任在著作權精神損害賠償中的適用,首先應分析精神損害賠償中無過錯責任的理論爭議。目前對于無過錯責任是否適用于精神損害賠償,在理論上存在兩種觀點,即肯定說和否定說。

      肯定說認為,其一,民事責任可分為過失責任和無過失責任。因過失責任所發(fā)生的損害,有財產(chǎn)上的損害和非財產(chǎn)上的損害。既然在過錯責任中可以請求非財產(chǎn)損害賠償,那么在無過錯責任中也應允許請求非財產(chǎn)損害賠償,不應有所差別。其二,就精神損害賠償?shù)墓δ芏?也應肯定無過錯責任原則在精神損害賠償中的適用。即精神損害賠償功能主要在于調整和撫慰。其三,從各國立法例來看,大陸法系主要國家允許無過錯責任適用于精神損害賠償。[7]P170

      否定說認為,其一,從多數(shù)國家民法的規(guī)定來看,無過錯責任多依據(jù)法律明文規(guī)定而存在,而且,多設有最高賠償額的限制。而精神損害的發(fā)生及其損害程度不易確定,故不宜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其二,從精神損害賠償?shù)墓δ軄砜?精神損害即指精神痛苦,賠償權利人請求賠償希望除去痛苦。在無過錯責任原則下,賠償義務人因合法但卻是危險的行為承擔賠償責任,未免也會產(chǎn)生精神痛苦,為何賠償義務人的痛苦被漠視而賠償權利人的痛苦被重視?兩者之間顯然失衡。所以,有些學者認為根據(jù)我國現(xiàn)行法的規(guī)定,應采否定說,不允許無過錯責任適用于精神損害賠償。[8]對此,筆者也認為,無過錯責任原則不適用于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理由是:

      (一)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功能和適用范圍不適用于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

      著作權的精神損害賠償與民法中普通的精神損害賠償相比有其特殊性。眾所周知,著作人身權是作者基于作品的創(chuàng)作而產(chǎn)生的有關作者的身份及其利益,由本人專屬享有。著作人身權具有著作權的一般特性,存在權利人的私權與公眾利益的沖突,于是才有諸如合理使用制度的產(chǎn)生來緩解矛盾。如果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強調侵權人無過錯也要承擔所有責任,顯然過于嚴格,對無過錯者是不公平的。

      對無過錯責任原則的功能雖然有不同看法,但是基本宗旨在于“對不幸損害之合理分配”,格塞爾(Gasser)教授特別強調之“分配正義”。[9]其主要功能在于分擔、補償受害者的損失,已經(jīng)沒有了過錯責任的教育、懲戒功能。對于侵犯著作權的行為,不僅僅要補償受害人的損失,更重要的是懲戒、教育侵犯人,并使其他人引以為戒。因為著作權所保護的智力勞動者的權益不僅僅在于著作權人本身,更在于整個科學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主張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忽略了過錯責任原則的懲戒、教育功能。另外,無過錯責任原則多適用于高度危險性行為。而且,這些行為在很多情況下,本身是合法的,正是為了彌補受害者的損失,才適用了這一原則。侵犯著作權的行為顯然談不上高度危險,而且這些侵權行為本身的違法性也非常明顯。

      (二)對贊成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學者觀點的異議

      有學者指出,由于“著作權因其無形性故而被無意侵犯存在普遍性;侵權糾紛中原告舉證十分困難,但被告免責極易;在侵權復制中,著作權人根本無法確認誰是抄襲者或其他侵權人,即便將出版社作為被告也難以獲得救濟。”[10]因此認為著作權的侵權原則應采用無過錯原則。對此,筆者認為上述理由不能作為著作權侵權行為應當采取無過錯責任的理由。即使在著作權侵權行為的歸責體系上采用無過錯歸責原則,也仍然無法解決上述著作權容易被無意侵犯的問題。

      在此,不得不提到鄭成思先生所說的出版社出版有剿竊、抄襲內容的作品或盜版作品的問題,以及媒體發(fā)布有侵權內容的廣告等類似問題,確實存在權利人難以證明出版社和媒體等有過錯的問題。[11]P98但是,我們應當承認,在這類業(yè)務活動中,確實存在著即使行為人履行注意義務,也難以完全避免侵權發(fā)生的情況。一方面,這些組織承擔著傳播知識和信息的任務,業(yè)務量大,時效性強,其傳播信息的速度、數(shù)量和質量,直接涉及社會公共利益。一個編審人員若想做到對現(xiàn)有的所有信息都了如指掌是不現(xiàn)實的。從該角度考慮,如所編審的文章中有抄襲、剿竊的內容,編審本人及其組織就要承擔賠償責任,對其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對這些組織實行過分嚴格的要求,將阻礙媒體的發(fā)展和知識、信息的傳播,這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都將產(chǎn)生不利影響?;谝陨弦蛩乜紤],此類侵權行為應以過錯作為承擔賠償責任的必要條件。而且,只要媒體和直接侵權人沒有同謀,媒體即使有過錯,也不構成共同侵權,因而不構成連帶責任。媒體只能承擔與自己的過錯相當?shù)呢熑?主要的責任人應當是剿竊、抄襲者和其他侵權者自己。

      (三)適用無過錯責任不利于社會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當今世界,市場經(jīng)濟高度發(fā)達,信息傳播十分迅速,知識、信息的傳播和創(chuàng)新成為推動一個國家科技、文化和經(jīng)濟發(fā)展最重要的動力。因此,我們不僅要通過保護知識產(chǎn)權來鼓勵人們積極從事發(fā)明創(chuàng)造、誠實經(jīng)營,而且要保護知識和信息傳播者的正當利益,鼓勵他們的工作,這對于推動我國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這就必須給人們適度的行為自由,即一個人只要以善意的態(tài)度,合理的注意義務,即不應被課以賠償責任。特別是對圖書出版者、報紙雜志出版者和網(wǎng)絡服務提供者,這一點顯得尤為重要。而無過錯責任過分僵硬和嚴格,雖然有利于對權利人利益的保護,但卻過分限制了一般人的行為自由,致使人們不敢或不愿從事那些對社會發(fā)展具有積極意義但卻存在風險的活動,其結果必將抑制人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影響社會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在確定是否賠償或確定賠償額度時,應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和一定條件下的過錯推定。在以后的立法過程中,應當確立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適用過錯責任原則。

      [1] 蔣志培.入世后我國知識產(chǎn)權法律保護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2]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chǎn)權審判庭編著.知識產(chǎn)權案例精選[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 郭衛(wèi)華.中國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4] 楊立新.人身權法論[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

      [5] 佟柔.中國民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0.

      [6] 王利明.舉證責任倒置的概念和特征[N].人民法院報,2002-12-13.

      [7] 戴建志,陳旭.知識產(chǎn)權損害賠償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8] 李錫鶴.侵權行為兩論[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2,2.

      [9] 李巖,段文鵬.試論我國著作權侵權損害賠償?shù)臍w責原則[J].江蘇經(jīng)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2.

      [10] 張文顯,王軼.構建中國的侵權行為法歸責原則體系[J].法學評論,1995,6.

      [11] 鄭成思.版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猜你喜歡
      人身權民事責任損害賠償
      論比例原則在知識產(chǎn)權損害賠償中的適用
      民事責任能力問題的探討
      商情(2012年48期)2017-11-08 19:33:32
      生態(tài)環(huán)境損害賠償制度明年起全國試行
      知識產(chǎn)權侵權損害賠償:問題與反思
      關于知識產(chǎn)權損害賠償?shù)膸c思考
      委托創(chuàng)作合同中著作人身權權屬的約定
      “友好專家證人”的民事責任①——基于Pace v. Swerdlow案之分析
      東南法學(2015年2期)2015-06-05 12:21:35
      著作人身權之性質與爭議的厘清
      海峽法學(2015年2期)2015-02-27 15:08:13
      受托人享有委托作品著作人身權的民法分析
      英美法上的說明義務與民事責任(下)
      辉南县| 贡山| 南漳县| 长沙市| 广河县| 宁武县| 华池县| 兴隆县| 安乡县| 武强县| 杂多县| 抚顺市| 大石桥市| 龙岩市| 汾西县| 沛县| 屏南县| 远安县| 惠水县| 长乐市| 诏安县| 广德县| 苏尼特左旗| 玉林市| 那曲县| 长汀县| 邻水| 双流县| 鄂尔多斯市| 安国市| 石河子市| 建平县| 板桥市| 庆阳市| 温宿县| 迁安市| 奉贤区| 郧西县| 建宁县| 沙湾县| 新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