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敏 湖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初探
姚敏 湖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
On Some Strategies of Innovating in Teaching 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結合長期從事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經驗,作者認為為了實現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創(chuàng)新,就必須采取反復練習,克服語音障礙;全方位著力,培養(yǎng)良好的聽力習慣;積極廣泛閱讀,擴展知識面;聽說結合,提高學習興趣;養(yǎng)成積極情感,樹立學習的信心等策略。
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
2004年1月,教育部印發(fā)了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提出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2005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方案(試行)》,指出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的目標是能更準確地測量我國在校大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尤其是英語聽說能力,以體現社會改革開放對我
國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要求。可見,新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和四、六級考試改革的目標都將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放在了首要位置。然而,由于我國目前的聽力教學發(fā)展還很不完善,許多教師還在奉行簡單的、老一套的“講單詞,放錄音,對答案” 教學模式,學生的自覺性和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的調動。因此,亟需加強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培養(yǎng)學生的聽力技能,從而解決學生應該“聽什么”、“怎么聽”這一根本問題。結合本人長期從事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經驗,筆者試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創(chuàng)新的若干策略進行初步探討。
非英語專業(yè)的大學生普遍沒有經過正規(guī)系統(tǒng)的語音訓練,加上很多人對語音不夠重視,覺得只要能讀得出、看得懂就可以了。久而久之,腦子里形成了錯誤的聽覺形象,以至于一些一看就懂的句子,卻聽不懂。對于英語語音知識如重音、連讀、不完全爆破、意群、語調等知之甚少。因此,入學開始就應該給學生復習音標,糾正不正確的發(fā)音,教授他們一些基本的語音知識,以使他們盡早擺脫錯誤,盡快養(yǎng)成按正確的語音語調發(fā)音和說話的習慣。為此,可挑選一些他們熟悉的含有較典型的語音知識句子的日常用語,讓他們反復練習,仔細體會和掌握正確的發(fā)音、輕重音、連讀、強讀和弱讀、連續(xù)爆破、語調變化以及英美發(fā)音的差異等語音知識,尤其是強讀和弱讀。英語中的虛詞如介詞、冠詞、連詞等有兩種讀音,一種是強讀形式,另一種是弱讀形式。在用于言語交談時,95%的虛詞為弱讀形式。但是在單念和連貫言語中用強讀。如:This gift is from my father.句中的from[from]而不是[frm].當他們以詞組的形式出現在句末時也強讀。如:Where do you come from? from為[from]。
語音障礙非一朝一夕所能克服,必須在以后的學習中反復提醒、聯(lián)系。由于課時有限,課堂上語音練習不能占很多時間,因此要求他們在掌握了一定的語音知識后,課外堅持每天朗讀半小時。先跟著磁帶讀,注意模仿語音、語調、連讀,把握朗讀節(jié)奏,然后脫離磁帶,將課文背誦下來。每節(jié)課朗讀材料的字數不超過200字,長度要適中,句子簡潔,容易上口。課堂上保證所有同學能將課前所列的生詞、詞組讀準,對所出現的語音錯誤及時糾正,重點關注語音較差的同學,課堂上多給他們練習的機會。對于聽力材料中比較典型的連讀句子,有意識地多放幾遍,讓他們跟讀模仿。
良好的聽力習慣對聽力水平的提高至關重要。首先,要讓學生養(yǎng)成一坐下來就專心致志靜下心來聽的好習慣,以積極的態(tài)度參與獲取信息的過程。聽時,要有明確的目的性,不可抱著聽得懂聽不懂無所謂的態(tài)度,對自己要有所要求。第二,要讓學生養(yǎng)成預測的習慣。所謂預測,就是指聽者根據自己的語言知識、文化背景信息,對未知的信息作出迅速判斷的一種能力。在聽的過程中,指導學生先預覽一下問題,如利用練習中的choices進行推測,使將要聽到的信息即時進入大腦,并根據語境、文化背景作出判斷。因而培養(yǎng)學生捕捉關鍵詞和重要信息的能力。要讓他們養(yǎng)成隨手筆記的習慣,在聽的過程中學會抓關鍵詞和語言標記,借助語言標記寫下要點和細節(jié),如數字,名字等,以幫助學生記憶所聽信息,避免前聽后忘的弊病。第三,要培養(yǎng)他們思維與所聽內容同步的習慣。有的學生習慣于邊聽邊在心里翻譯,還有的學生遇到生詞,特別是聽起來感到不太熟悉的詞就停下來冥思苦想,這短暫的停頓勢必造成聽了上句,漏了下句,聽到的只是殘缺不全的句子,嚴重影響了對整篇文章的理解。要培養(yǎng)他們遇到不懂的地方不停頓,只抓要點、不究枝節(jié)的好習慣,根據要點對所聽的內容做出分析推理、概括總結,掌握語篇大意,允許他們對部分內容不必透徹明了。同時,要讓他們注意文中的暗示與含蓄語氣及語音語調的變化對文章意思的影響。第四,要告訴學生發(fā)揮聯(lián)想。聯(lián)系已有的經驗知識,包括文化背景、生活常識、親身體驗等,從材料中獲取有關信息來理解。另外,要讓學生養(yǎng)成推理的習慣,借助背景聲音、語調、說話者的態(tài)度等非語言信息來斷定談話所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或說話者的關系。還可利用從材料中獲取的已知信息來作出推論。
聽力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單純地聽,聽、說、讀、寫四項技能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學生詞匯量的大小是衡量其語言水平的標志之一,詞匯量大的學生語言水平相對較高,對語言的感悟力、理解力就強。詞匯匱乏不僅是閱讀和聽說的主要障礙,也經常是英語課堂上聽說活動開展不順利的主要因素之一。聽者不熟悉一些關鍵的習慣用法會影響聽力理解。聽寫材料的廣泛性和內容的不可預知性也提示學習者積極廣泛閱讀,采擷多方面的知識,為復合式聽寫(compound dictation)積累知識。
因此學生可以通過閱讀China Daily, 21st Century等英文報紙或雜志,充分利用網上的有聲資源和文字資料,獲得更多接觸英語的機會,結合上下文語境學習詞匯,掌握詞的意義和習慣用法;擴大的詞匯量又為進一步提高閱讀速度和聽說水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教師平時要有計劃地想學生介紹英、美等英語國家的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知識,比較中西方文化的異同點,培養(yǎng)學生對英漢兩種語言差異的敏感性,如多日程對話中的禮貌用語、告別用語、邀請用語、稱呼用語以及慣用語和俗套語的正確使用。同時,教師還要指導學生重視背誦對背景知識的積累。摘抄和背誦閱讀過程中精彩的句、段,也有利于擴大詞匯量,提高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這樣,學習者的英語水平會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然就會有收獲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也輝日漸濃厚。
聽說本來就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教師應充分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盡可能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練習口語的機會,將聽力教學與口語練習有機結合。這樣既可以使聽力和口語同步提高,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聽力課上,可以就所聽材料內容進行連問式提問,每一個問題讓他們用完整的句子回答。但所設計的問題之間要有連貫性、有銜接、有層次,一個問題為下一個問題搭橋,所有答案串聯(lián)起來之后,須是這篇材料的中心概要。單個問題回答完畢后,讓學生們進行連貫概述。這樣,在練習口語的同時,既檢查了學生對所聽材料的理解程度,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流暢性、邏輯的連貫性及語言綜合能力。盡可能讓所有學生課堂上都有口語練習的機會,以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保持課堂氣氛的活躍。同時,對課文中難懂的句子,要啟發(fā)他們用英語解釋,這樣不僅解決了課文中的語法難點,而且培養(yǎng)了他們口頭表述能力。對課文進行口頭復述時,不必讓一個人復述整篇,可以在段落之間打斷,讓其他同學繼續(xù)。這樣可以給更多學生提供練習口語的機會,又可使其他同學的思維保持活躍,與之同步。
聽力實際上是接受能力、反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的綜合訓練過程。學生在聽力過程中心理素質的失常主要源于對自己的信心不足和對聽力材料的畏懼。因此,教師在教學當中應該注意根據學生的心理因素設置有利于學習的情感環(huán)境:(1)創(chuàng)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鼓勵學生不要怕聽錯、說錯,使學生盡量去掉羞怯心理,消除焦慮。尤其對于那些性格內向、聽說能力較差的同學,要幫助他們克服自卑感,增強自信心。如提一些較簡單的問題,在他們口頭表達遇到困難而出現停頓時,給他們提示,引導他們繼續(xù)講下去。(2)教學方法上靈活多變,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盡量用英語組織教學,多設計一些既有利于教學又富有趣味性的課堂聯(lián)系,要求學生盡量用英語參加課堂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激發(fā)其參與意識。增強自信心。(3)選擇難度適當的聽力材料,精聽、泛聽相結合。在選擇聽力材料時,盡量給學生選擇難易程度、篇幅長短適中,內容生動有趣的材料,循序漸進,同一套材料的一部分內容可作為精聽材料使用,另一部分可作為泛聽材料使用,使學生覺得所聽的內容不是太簡單也不是太難,從而克服對聽力材料的畏懼,提高聽的心理素質,在聽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潛能,不斷提高聽力水平。
聽力水平的提高需要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訓練。聽力課時有限,要想聽力在短時間內達到很高的水平是很難的。因此,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該更多地扮演引導者而不是教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掌握提高聽力的正確、有效的方法和技巧,以使他們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
[1]Penny Ur.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e and Theory[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2]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Z].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王篤謙.英語教學策略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5]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10.3969/j.issn.1001-8972.2010.21.138
姚敏(1970-)碩士,湖南益陽人,湖南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英語語言學和英語教學研究。
AbstractAccording to years of listening teaching,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o innovate in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learners should do more practice to improve thei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to form a good listening habit, to broaden their knowledge by reading.It is also important to practice more speaking to enhance listening and their interest in it.Besides, teachers should help learners to form positive emotion and build up confidence of learning English well.
Key wordscollege English; listening teaching; innov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