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方
福建省2009年高考語文閱讀題中有一道總分十五分的題,是選自2008年12月24日《中國青年報》上的一篇文章《寂靜錢鐘書》。近日,原作者自己按答題要求試做了一遍,竟只拿了一分。
有意思的是,當作者不再作為一個純粹的閱讀者,而是以一名高考考生的身份來作答這些問題的時候,答案的正確率卻提高了很多。原因很簡單,很多時候高考語文閱讀題考查的是運用答題技巧、答題套路的能力,而不是真正去鑒賞文章的能力。這也使得文章的作者不無感慨,“大家都在同一套框架里討論問題,出題人根據高考框架出題,考生根據高考框架答題,閱卷老師根據高考框架批改……因此拿十二分和拿一分的差距,不是因為學生個體差異,而是看你用不用高考‘話語體系說話?!?/p>
所謂的高考“話語體系”是什么?說白了就是一個框架,一個喜歡“標準”、喜歡“統一”的框架而已。而對于主觀性很強的閱讀理解題目而言,本身并不該設定什么標準答案。環(huán)境、背景、生活經歷乃至人生觀和價值觀的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看法、感受和理解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而標準答案,無疑把每個個體的思維扼殺了,強行全部擠進一條胡同,這樣帶來的就是一群只會做題,不會思考的學生。很多人抨擊高考,正是基于一些高考題目有扼殺考生思維的嫌疑。
對于把本該有多樣性的主觀題目塑造成只有一個標準答案的做法,并不僅僅體現在高考題目的設計中。我向來不主張以“并不聰明的高考題目”為靶子來批評或者攻擊那些高考的題目設計者們,殊不知,他們其實只是在一個大文化背景下傳承著一個“習慣”而已。把答案標準化統一化,這些題目設計者并不是始作俑者,從“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起,“統一”和“標準”就已經成為了我們習慣拿捏的一個器具,而且,用標準來衡量某個事物的價值與好壞,似乎已經成為了我們這個民族的一個傳統思維。
作家王小波生前在他的《思維的樂趣》中寫道,“有必要對人類思維的器官(頭腦)進行‘灌輸的想法,時下正方興未艾。因此有很多才智之士在其一生中喪失了學習、交流、建樹的機會,沒有得到思想的樂趣就死掉了?!睘榱诉_到某個“統一”或“標準”的要求,“灌輸”的方式便不可避免。而對于那些習慣了被灌輸的人們而言,思維的功利性便逐漸有可能取代思維的自由。
前兩天有媒體報道江蘇省教育學會和江蘇省寫作學會召開了一場特殊的中學生作文研討會,在研討會上,六十多名一線的語文老師談到中學生作文虛情假意現象時痛心疾首,并呼吁要讓孩子“真情回歸”。為什么如今的孩子們在作文時都學會了“見風使舵”、“察言觀色”,這恐怕與他們常常接觸到的那些“被標準化”的答案不無關系吧。
若干年之后,這些已經習慣了在“被標準”的答案里學習和生活的孩子們在高考的考場上也許都能取得理想的分數,可是對這個國家和時代而言,我們需要的是標準統一的零部件,還是一些真正有獨立思想、獨立判斷的人呢?
【“雜文專版擷英”欄目作品選自2009年12月7日、
12月23日、10月29日《瀟湘晨報·湘江評論》】
題圖 / 無形的“囚” / 孫萬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