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紅 崔秀娟 李麗輝
(大慶油田總醫(yī)院藥劑科 黑龍江 大慶 163000)
骨質疏松是一種全身性的骨骼疾病,以低骨量和骨組織微結構的退變?yōu)橹饕卣?是臨床上常見的中老年疾病[1]。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出現(xiàn),臨床上骨質疏松的患者越來越多,據統(tǒng)計我國目前有近8700萬骨質疏松患者,占到總人數(shù)的7%左右[2]。臨床上骨質疏松分為兩類,一類為原發(fā)性,一類為繼發(fā)性,原發(fā)性患者最多,占到總數(shù)的90%以上。骨質疏松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慢性的骨痛[3]。在臨床治療方面主要有2種途徑,一種為抑制骨質的吸收,一種是刺激骨的形成。為了了解我院骨質疏松患者用藥情況,筆者分析了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間在我院就診的骨質疏松患者的臨床用藥情況,現(xiàn)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為臨床用藥提供參考。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間在我院就診的骨質疏松患者100例,其中男性33例,女性67例,年齡介于35~72歲,平均年齡61.3歲。
患者就診后,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口服抑制骨質吸收劑或刺激骨質形成劑治療,治療方案根據具體有單藥治療、兩藥聯(lián)合、三藥聯(lián)合或四藥聯(lián)合治療。
調查患者的病例資料,分析用藥的種類、用藥的頻率、用藥的方案及劑量等情況。
在本組調查的100例骨質疏松患者中,維生素D及其衍生物使用90例(90%),雙磷酸鹽使用82例(82%),鈣制劑35例(39%),降鈣素34例(38%),雌激素5例(5%)。
在本組調查的100例骨質疏松患者中,應用單一藥物治療的12例(12%),2種藥物聯(lián)合治療的44例(44%),3種藥物聯(lián)合治療的26例(22%),4種藥物聯(lián)合治療的18例(18%)。在單一藥物治療中以阿法骨化醇片(5例)及阿侖膦酸鈉片最多(4例),二聯(lián)治療的方案以阿侖膦酸鈉+阿法骨化醇(21例)和鈣爾奇D+阿法骨化醇(14例),三聯(lián)治療的方案以阿侖膦酸鈉+阿法骨化醇+鈣爾奇D為主(22例),四聯(lián)用藥方案為阿侖膦酸鈉+阿法骨化醇+鈣爾奇D+密鈣息鼻噴劑(18例)。
本組調查資料也顯示女性67例,占調查人數(shù)的67%,這主要因為在35~40歲之間骨皮質開始緩慢丟失,絕經后骨皮質丟失更明顯,這與女性患者體內雌激素水平的變化有直接的關系。目前骨質疏松已成為嚴重威脅絕經后婦女健康和生活質量的主要疾病之一。在我院治療骨質疏松的用藥調查顯示維生素D及其衍生物的使用頻率最高,主要是阿法骨化醇片。該藥唯一的吸收途經為胃腸道,因此,胃腸道鈣吸收不良是臨床上主要的骨質疏松的發(fā)病原因之一;其次為阿倫磷酸鈉,該藥是第三代的氨基二磷酸鹽類骨吸收抑制劑,它通過抑制骨細胞的活性來發(fā)揮作用,該藥也是第一個被FDA批準應用于男性骨質疏松的藥物。該藥在服用前需要糾正患者的低血鈣、維生素D缺乏及鈣和礦物質的代謝紊亂等。其它的還有降鈣素也是應用較多的骨吸收抑制劑,該藥不僅對于抑制骨吸收有較好的作用,并且對許多慢性骨代謝性疾病所引起的骨痛也有較好的療效。對于骨質疏松的治療方案,往往單一用藥效果不甚滿意,聯(lián)合用藥較單一用藥效果明顯。本組資料調查顯示我院主要以聯(lián)合用藥作為治療的主要手段,其中又以2種藥物的聯(lián)合應用為主。主要方案為阿侖膦酸鈉+阿法骨化醇和鈣爾奇D+阿法骨化醇。阿倫磷酸鈉是目前臨床上治療骨質疏松的熱點藥物,其具有較好的抑制骨吸收作用,阿法骨化醇是一種促進腸道鈣吸收的一種藥物,2種藥物的聯(lián)合引用不僅可以抑制骨質的吸收,還可以促進鈣的吸收,從而刺激骨質的形成。鈣爾奇D+阿法骨化醇兩藥的聯(lián)合應用可以起到協(xié)同作用,使鈣爾奇D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作用。筆者認為,對于治療骨質疏松最合理的治療方案是骨質疏松抑制劑和骨質形成刺激劑聯(lián)合應用,但是目前臨床上刺激骨質形成的制劑太少,目前還都局限于抑制骨質吸收方面的治療。本組中還有18例采用4種藥物聯(lián)合的治療方案,這些患者都是由于長期的糖皮質激素的應用導致的骨質疏松,因此采用阿侖膦酸鈉+阿法骨化醇+鈣爾奇D+密鈣息鼻噴劑方案,有助于防止糖皮質激素性骨質疏松的進一步發(fā)展??傊?隨著我國老齡化的到來,骨質疏松的治療越來越受到臨床上的重視,這方面的治療藥物也在不斷的更新發(fā)展,治療方案也在不斷的優(yōu)化,我們相信骨質疏松的治療會有廣闊的治療前景。
[1]MarkH.beers.默克診療手冊[M].第1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546.
[2]陳新謙,金有豫,湯光.新編藥物學[M].第1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811.
[3]佘敦敏,章秋.雌激素受體基因與絕經后骨質疏松[J].安徽醫(yī)藥,2005,9(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