扈敏
(鄭州大學校醫(yī)院 河南 鄭州 450001)
引起慢性支氣管炎的外因很多,有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學因素等。
(1)感染:這是一個常見而主要的因素,病毒和細菌可以單獨或合并作用于呼吸道。目前認為病毒和細菌的重復感染是造成慢性支氣管炎的病理演變和疾病加重的基本原因。
(2)理化刺激:寒冷、過熱和過于干燥的空氣,粉塵及爐灶的塵煙、大氣污染,尤其是空氣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臭氧等刺激均可為慢性支氣管炎的致病外因。
(3)吸煙:國內(nèi)外一致認為吸煙對慢性支氣管炎的發(fā)生有肯定的關系。吸煙者慢性支氣管炎的患病率比不吸煙者高2~8倍,實驗證明,吸煙使支氣管痙攣,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纖毛運動減低,支氣管杯狀細胞增生,粘液分泌增多,呼吸道凈化功能減弱,為感染創(chuàng)造有利的條件。
(4)過敏:慢性支氣管炎與過敏因素有一定關系,尤其是喘息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有過敏史者多。有資料表明,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對多種抗原的皮試陽性率顯著高于健康人,致敏原包括塵埃、塵螨、花粉、某些食物、化學氣體、細菌、真菌、寄生蟲等。
有以下幾個方面。
(1)呼吸道防御機構的破壞。
(2)老年的機體變化為慢性支氣管炎發(fā)生提供了條件。主要表現(xiàn)為:①支氣管肺臟本身組織的老化②老年腎上腺皮質和性腺功能的減退也可引起支氣管粘膜纖毛上皮的萎縮變性,從而影響纖毛功能。③胸廓和呼吸肌的衰退,喉頭防御反射的減弱等使呼吸道防御機能減退。④隨著年齡的增大,呼吸道的積累性損傷(包括肺部各種疾病和吸入氣中的有害刺激)逐漸增加。
(3)植物神經(jīng)功能變化。目前認為副交感神經(jīng)的功能亢進是慢性支氣管炎病理生理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長期反復咳嗽、咳痰、氣喘、感染,每年發(fā)作至少3個月,并持續(xù)2年或2年以上,且能排除心肺疾病之后,即可診斷為慢支。僅有咳嗽、咳痰者為單純型慢支,伴喘息者為喘息型。單純型慢支多無體征,有感染時肺部聽診可聽到濕性或干性音。喘息型慢支可聽到哮鳴音。X線胸片顯示紋理增多,變粗亂。合并癥有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等。
(1)控制感染:特別是發(fā)熱、咳膿痰及喘息加重時,均應及時采用抗生素治療。輕者可口服,較重病人用肌注或靜脈滴注抗生素。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G,紅霉素及頭孢菌素類等。(2)祛痰鎮(zhèn)咳:應用祛痰鎮(zhèn)咳藥物主要是改善癥狀。遷延期病人尤應堅持用藥,以求消除癥狀,對年老體弱,無力咳痰或痰量多者,應以祛痰為主,保持呼吸道通暢,而應避免應用強的鎮(zhèn)咳藥物,如可待因等,以免抑制呼吸中樞,加重呼吸道阻塞,使病情惡化,常用藥如棕胺合劑、祛痰靈、必嗽平等。(3)解痙平喘:常選用氨茶堿、舒喘靈等,有靜脈用藥,口服用藥及氣霧劑噴用等多種途徑,可以舒張支氣管平滑肌,解除痙攣,使痰液易排出。(4)氣霧療法:對于痰較粘稠,不易咳出的患者,可用氣霧濕化吸入,以稀釋氣管內(nèi)分泌物,有利排痰。
(1)吸煙的患者首先要戒煙,吸煙者比不吸煙者慢性支氣管炎發(fā)病率高許多倍,戒煙后病人的肺功能有較大改善,同時也要避免被動吸煙。(2)加強身體鍛煉,增強機體的抵抗力。運動量要根據(jù)自己的身體情況而定。每天早晨可散步等,這樣能促進血液循環(huán),冬季鍛煉能提高呼吸道粘膜對冷空氣的適應能力。(3)合理調(diào)節(jié)室溫,預防感冒,冬季室內(nèi)溫度不宜過高,否則與室外溫差大,易患感冒。(4)平時多食含維生素A類的食物,如胡蘿卜素等,維生素A能使氣管粘膜上皮抵抗力增強,對防止細菌及病毒感染與毒物刺激有一定作用。(5)在醫(yī)生指導下口服中藥扶正固本,如中藥黃花等療效都較好。西醫(yī)方面,可以口服必思添,核酪等藥物,或肌注胸腺素等提高免疫力。
(1)戒煙: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不但要首先戒煙,而且還要避免被動吸煙,因為煙中的化學物質如焦油、尼古丁、氰氫酸等,可作用于植物神經(jīng),引起支氣管的痙攣,從而增加呼吸道阻力;另外,易引起病原菌在肺及支氣管內(nèi)的繁殖,致慢性支氣管炎的發(fā)生。(2)注意保暖:在氣候變冷的季節(jié),患者要注意保暖,避免受涼,因為寒冷一方面可降低支氣管的防御功能,另一方面可反射地引起支氣管平滑肌收縮、粘膜血液循環(huán)障礙和分泌物排出受阻,可發(fā)生繼發(fā)性感染。(3)加強鍛煉: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在緩解期要作適當?shù)捏w育鍛煉,以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和心、肺的貯備能力。(4)預防感冒:注意個人保護,預防感冒發(fā)生,有條件者可做耐寒鍛煉以預防感冒。(5)做好環(huán)境保護:避免煙霧、粉塵和刺激性氣體對呼吸道的影響,以免誘發(fā)慢性支氣管炎。
總之慢性支氣管炎的患病時間比較長,不易完全康復,但要認真治療,積極預防,控制復發(fā),避免加重呼吸系統(tǒng)損害的因素,增強抵抗力,提高機體的防御能力,避免感染。
[1]陳文彬,程德云.呼吸系統(tǒng)疾病診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0:395.
[2]孫紅濤.國外醫(yī)學呼吸系統(tǒng)分冊,1998,18: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