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淺談家畜外感病辨證論治體會

      2010-02-10 02:53:32李海前
      中獸醫(yī)學雜志 2010年4期
      關(guān)鍵詞:肌表口色外感

      李海前

      (甘肅畜牧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甘肅武威黃羊鎮(zhèn) 733006)

      外感病是六淫之氣侵犯畜體,正氣與邪氣在體內(nèi)進行劇烈斗爭,引起機體陰陽、氣血、臟腑機能失調(diào)為主的一種疾病。據(jù)臨床統(tǒng)計,小家畜發(fā)病較多,而大家畜也占一定的比例。一般病情表現(xiàn)有輕重兩種,輕者可引起家畜精神不振,食欲減退,使役力下降;重者使患畜高熱不退,精神沉郁,食欲不振,不能使役;更嚴重者邪入臟腑、營、血,變證蜂起,或是機體抵抗力下降,感染并發(fā)癥而引起死亡。由此看來家畜外感病的防治工作尤為重要,必須引起獸醫(yī)工作者重視。

      外感證初起,邪氣在表,以解表達邪為其正治,若失于治療,或治不得法,則會引起不良后果。然而外感證及其由此引起的各種變證的辨證施治原則,在中獸醫(yī)書籍中很少有詳細記載和論述,臨證上又常被忽視,延誤病情、浪費藥物、耽誤生產(chǎn),甚至初病誤治,病情加重而致死亡者亦有。

      我國醫(yī)藥先輩,與外感疾病斗爭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臨床實踐經(jīng)驗,并總結(jié)出完善的理論體系,早在公元二百六十多年的東漢時期,就已出現(xiàn)了第一部總結(jié)外感疾病辨證施治規(guī)律的醫(yī)書《傷寒雜病論》以及其后的《溫病學》,都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了外感病的辨證施治原則,為我們后學者提供了寶貴的指導材料。為了補充祖國獸醫(yī)學在這方面的不足,提高家畜疾病的治療效果,近幾年來,我們將《傷寒論》、《溫病學》中有關(guān)治療外感病的辨證施治法則,應用于家畜外感病及其變證方面的施治工作中,結(jié)合病畜的具體情況,科學地辨證論治,合理選方用藥,收到滿意的效果。

      張仲景《傷寒論》以六經(jīng)為其辨證施治的綱領(lǐng),以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為其辨證的準則,并有嚴謹?shù)睦?、法、方、藥,它的治療原則,不僅適用于外感及其變證,也普遍地適用于其它各種病癥的診治。六經(jīng)即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它是將外感諸病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各種癥候,依據(jù)機體抵抗力的強弱和病勢的輕、重、緩、急的表現(xiàn),綜合分析,找出其一定的演變規(guī)律,歸納成六個不同的癥候類型,以作為治療依據(jù)。凡是抗病力弱而病勢虛衰的,稱為三陰證,治療當以扶正為主。凡是抗病力強而病勢亢奮的,稱為三陽證,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六經(jīng)又與臟腑、經(jīng)絡(luò)和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有著為密切的關(guān)系。每一經(jīng)都有其與經(jīng)絡(luò)相通的循行部位和所應的臟腑,如太陽之腑為膀胱,陽明之腑為胃,少陽之腑為膽等。而在八綱中,其陰陽為六經(jīng)之總綱。表里是說明病邪所傳之深淺,如太陽為表,陽明為里,少陽為半表半里;寒熱虛實,是說明六經(jīng)病情的變化,如三陽證為熱為實,而三陰證為寒為虛,三陽言實,三陰言虛,三陽言表實、里實、半表半里實,而三陰言氣虛、血虛、氣血雙虛。除此之外,在外感病的傳變過程中,尚有直中、傳經(jīng)、經(jīng)證、腑證之分。傷寒六經(jīng)證治。為我們探討家畜外感病的辨證施治,提供了指導理論和實踐知識。

      1 幾種常見證型的辨證施治

      在以六經(jīng)辨證的施治過程中,臨床上以太陽、陽明、少陽三陽證最為多見,而三陰證較少,其中少陰、厥陰,例數(shù)更少,體會宜較淺薄,故僅將三陽證的部分證型列述如下:

      1.1 太陽病

      太陽主家畜機體的表層,外邪侵襲,首當其沖,故先出現(xiàn)太陽病。有經(jīng)證、腑證和兼證之分,其治法也各有所異。

      1.1.1 病因病機 外感標病,主要有氣候反常,四時不正之氣侵犯肌表,虛弱之體更易發(fā)病。大致可分傷寒、中風、風熱等因素

      外感傷寒:為六淫之中的寒邪,侵犯皮毛,肺失宣降,肌腠閉塞,出現(xiàn)無汗、發(fā)熱的種表實證,其病多發(fā)于寒冷季節(jié)。

      外感中風:為六淫之中風邪,乘虛入湊肌表,致使陰陽失調(diào),營衛(wèi)不和,出現(xiàn)發(fā)熱、汗出的一種表虛證(非猝然倒地之中風),多發(fā)于冬春季節(jié)。

      風熱外感:風熱之邪侵襲肌表,肺與衛(wèi)表受之,出現(xiàn)不惡寒反惡熱的癥候,夏令暑熱季節(jié)發(fā)病者居多。

      1.1.2 辨證:由于感受外邪的因素不同,以及不同邪氣所湊及機體抵抗力強弱差異,因此出現(xiàn)的癥狀也各不一樣。

      外感傷寒:耳耷頭低、腰拱毛乍,無汗,脈浮緊,耳、鼻、肌表或熱或涼,體溫增高或偏低,口色暗而帶青,食欲減退或廢絕,遇寒則抖,鼻流清涕,重者咳喘,四肢不靈。

      外感中風:耳、鼻、肌表發(fā)熱,汗出輕者,被毛潮濕,頭低乏神,遇風則抖,食欲減退或廢絕,口色暗而不干,體溫增高,脈浮緩,或兼有氣喘。

      風熱外感:肌表發(fā)熱,體溫增高,惡熱喜飲,口色偏紅,脈浮數(shù),食欲廢絕,精神沉郁,或兼有咳喘。

      1.1.3 治法 本病主要以外邪侵襲肌表,其治法總以解表達邪為原則,但由于病因不同,因之用藥有辛涼解表和辛溫解表之區(qū)別。屬于傷寒者用以辛溫解表為主的“荊防敗毒散”或“麻黃湯”;屬于中風外感者,治以“桂枝湯”,風熱外感,可以“銀翹散”主之。

      基礎(chǔ)處方:荊防敗毒散(荊芥45g、防風45g、前胡30g、柴胡 30g、羌活 35g、獨活 40g、黨參 40g、茯苓 40g、枳殼 35g、桔梗30g、川芎10g、甘草15g、共為末,開水沖,候溫服。小動物煎湯兩次給服。煎湯時需加蓋,煎之不可太過);麻黃湯(麻黃40g、桂枝40g、杏仁50g、甘草15g,用法同上);桂枝湯(桂枝45g、白芍45g、生姜 20g、甘草30g、大棗12枚,用法同上);銀翹散(銀花45g、連翹 45g、桔梗 40g、芥穗 30g、甘草 20g、竹葉 20g、淡豆豉35g、牛蒡子40g、薄荷30g、蘆根40g,用法同上)。

      1.1.4 太陽表寒肺熱喘咳證

      太陽表證出現(xiàn),本應及時表解而愈,今因畜體感邪較重,或感邪后失于治療,則出現(xiàn)外有寒邪束表,內(nèi)有肺熱郁積,呈現(xiàn)以咳喘為主的寒包火癥,必須根據(jù)具體病情之變化,入邪之深淺,選用方藥給以治療。

      癥狀:患畜肌表微熱或壯熱,呼吸迫促,鼻翼扇動體溫升高。食欲減退或廢絕。精神沉郁,脈浮數(shù),口色偏紅,初期無苔,稍后即顯白黃苔,有汗或無汗。

      病因病機:本病主要有太陽病感邪過重,致使肺氣壅閉,不得宣通,郁而化熱,熱邪迫肺,因而出現(xiàn)喘粗,鼻翼扇動或咳嗽,口色偏紅等。邪閉于表,肺氣升降失常,胃氣受阻,故患畜食欲廢絕。寒邪束于皮毛,內(nèi)熱不得外達,故無汗而喘;或郁熱蒸騰,熱邪自尋出路,所以有時亦有汗出而喘者。表有寒、里又熱,故脈浮而兼數(shù)。

      治法:本病為外有寒邪束表、內(nèi)有郁熱壅肺,治宜解表、宣肺、瀉熱以定喘,方用麻杏石甘湯主之。

      處 方:麻黃 40g、杏仁 50g、生石膏 150g、甘草 15g。

      按:此方中麻黃與石膏的劑量一般為1比3,若肺熱者,可將其比例擴大為1比10左右,必視其證而靈活增減,不可拘泥于原方。

      1.2 少陽病

      少陽在三陽經(jīng)中以病位來講,以離太陽之表,而又未入陽明之里,正外于表、里之間,因而在病機上既不屬于表證,亦不屬于里證,故少陽之病證,稱為半表半里證。

      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患畜微熱不退,寒熱往來,發(fā)寒時精神沉郁,腰拱毛乍,鼻耳發(fā)涼;發(fā)熱時精神稍有好轉(zhuǎn),耳鼻轉(zhuǎn)熱;不欲飲食,脈現(xiàn)弦象,舌苔薄白,或有外感病史等。

      病因病機:少陽病的成因有兩種,其一,是由于外感病在太陽期內(nèi)沒有及時治療,或誤下而傳經(jīng)所致;其二是患畜平素體質(zhì)虛弱,或感邪過重,而直中少陽而發(fā)病。

      少陽證為半表半里寒熱互爭交錯,為其主要病機。當半表之寒邪,勝于半里之熱時,則出現(xiàn)惡寒發(fā)冷;反之,當半里之熱,勝于半表之寒時,則呈現(xiàn)發(fā)熱現(xiàn)象,因之患畜精神時好時差,發(fā)冷發(fā)熱交替出現(xiàn)。少陽之腑為膽木,受邪郁伏,膽木犯胃,胃受影響,消化呆滯,所以出現(xiàn)不欲飲食,或飲食或廢絕。肝膽之脈外應,故脈多弦。此即“傷寒論中所謂五、六月中風,往來寒熱,……默默不欲飲食的表現(xiàn)”。

      治法:少陽證既不屬表病,故不可汗解,又不屬于里證,則又不能通下,此半表半里之證,、“唯有和解”一法為其正治,方用“小柴胡湯”。

      處方:小柴胡湯(柴胡 40g、黃芩 50g、半夏 30g、黨參 50g、生姜25g、甘草25g、大棗12枚,服法同上)。

      1.3 陽明證

      陽明病是外感演變過程中,熱盛之極限,其癥候?qū)儆诶?、熱、實。有?jīng)證、腑證之分,根據(jù)臨證過程的體會,家畜一般不易區(qū)分,其中豬、羊發(fā)病者居多。

      癥狀:身熱不退,口色紅而干,舌面白苔或黃苔而燥,口渴喜飲,小便短赤,大便干小或排出困難,脈洪大,或有汗出?;虼?。

      病因病機:陽明病的發(fā)病原因,主要有兩個因素,一種是感受病邪較重,雖經(jīng)汗法、和法治療而未能逐邪外出,依然傳里化熱。另一種是病畜陽氣素盛,感受外邪之后,最易入里化熱;或使役過度,汗出少飲,直接失水傷津者。

      陽明病主要實熱熾熱,津液耗損而致。由于里熱熾盛,不斷向外蒸騰,故有身熱不退,汗出,口色發(fā)紅的癥狀。里熱耗傷津液,所以口干舌燥,口渴喜飲,小便短赤。里熱若與胃腸中糟粕互結(jié),加之腸津受虧,又能引起大便燥結(jié),糞球干小,甚則閉結(jié)不通。陽明之腑為水谷之海,多氣多血。加之本病又為陽證、熱證、實證,故脈必洪大,按之有力,熱與胃中食滯相結(jié),胃內(nèi)充滿填脹而機轉(zhuǎn)失靈,更則不思納食。里熱蒸騰于上,灼烙肺金,故而出現(xiàn)喘息現(xiàn)象。

      治 法:陽明病多為里熱之癥,治療當以清解里熱為原則,方用“白虎湯”施治。

      處 方:白虎湯(知母 50g、生石膏 150g、粳米 50g、甘草25g,煎湯兩次,候溫灌服)。

      2 典型病例

      2.1 病例一:古浪縣泗水鄉(xiāng)張某于2003年5月10日送來一匹病騾,檢查:體表發(fā)熱,體溫39℃,頭低腰弓,毛乍,周身汗出,舌苔薄白,呼吸喘促,舌質(zhì)正常,口腔不干。

      治療經(jīng)過:下午投服桂枝湯另加厚樸、杏仁,當晚半夜食欲恢復,次日痊愈出院。

      病情分析:本病例以體表發(fā)熱,體溫增高、汗水等癥狀,說明為外感中風一癥,在當?shù)孬F醫(yī)站服藥未解,說明用藥末中病,反而延誤日期故出現(xiàn)白苔,肺氣上逆則喘,舌質(zhì)正常說明邪未入營血。方用桂枝湯加厚樸、杏仁,調(diào)營衛(wèi),祛風邪而降肺逆,該藥正中病情,故一劑而愈。

      2.2 病例二:廣場八對黑騾一匹咳嗽,流鼻已3日,于2001年12月前來就診。

      檢查:體溫38℃,咳嗽,肺音粗厲,肌表發(fā)熱,舌面薄白苔,口黏,不吃少飲。

      治療經(jīng)過:當日投服“荊防敗毒散”一劑

      二診:咳嗽減輕,舌苔漸退,肌表仍熱。再投上方一劑。

      三診:體溫37.8℃,咳減,耳稍熱,肺音好轉(zhuǎn),病勢大為減輕。再投上方一劑。

      四診:一切恢復正常,出院。

      病情分析:該病主要由于傷寒三四日許,寒邪犯肺,故以肺經(jīng)癥狀主要變化,其治療和轉(zhuǎn)歸過程亦較纏綿,出診見癥,體溫略高,苔薄白,不吃少飲,都說明外感傷寒后,未及時治療,延誤病情而致。肺主皮毛,寒邪束表,肺氣不利,因之咳嗽,流鼻為該患畜的主要癥狀,但寒邪犯表為其本源,治病必求于本,故一荊防敗毒散原方,辛溫解表,待肌表熱減,體溫恢復正常,此表邪去,肺氣利而咳自平。

      2.3 病例三:新建大隊一青騾于2002年3月20日來診。病史:因近日來草料大減,口色偏紅;口津干燥,微薄白苔,脈數(shù)而無力。曾投清熱通腹,健脾利水中藥一劑,并且針玉堂一穴,3月27日來診檢查,仍無效果。復檢:精神不振,體表溫度增高,耳鼻俱熱,口干。

      治療:銀花 45g、連翹 45g、淡豆豉 42g、桔梗 35g、甘草25g、牛蒡子 50g、荊芥 50g、薄荷 50g、茯苓 50g、白術(shù) 50g、黨參50g、玉片 15g,一劑病愈。

      檢查:體溫40.2℃,呼吸36/分鐘,口色偏紅,舌潤無苔,喘息不定,耳、鼻、肌表壯熱,耳根微汗,脈浮數(shù),飲食廢絕。

      治療 當日投:麻黃30g、生石膏150g、杏仁50g、甘草40g,第二日畜主告訴,飲食已恢復,呼吸平和,已投入使役。

      病情分析:該驢突然感受寒邪,而且邪氣較重,初犯即食欲廢絕,寒束于表致肺氣壅閉,急郁而化熱。肺熱不得外泄,則喘作。第二日所見癥狀,均為表寒縛郁,肺熱蒸騰,故脈浮數(shù),耳根汗出,肌表壯熱等。方中以麻黃解表散寒,生石膏得麻黃引動而清瀉肺熱,杏仁潤肺定喘,甘草瀉火安中又調(diào)和諸藥。

      2.5 病例五:張掖市甘州區(qū)龍區(qū)鄉(xiāng)韓某,飼養(yǎng)黑騾一匹。

      病史:該黑騾于7月24日發(fā)病,曾在當?shù)孬F醫(yī)站治療,打針,灌藥(中、西),來院后,小結(jié)腸阻塞,經(jīng)捶結(jié)和投藥治愈,但飲食不恢復。曾投服荊芥、防風、白芍、當歸,茵陳等藥一劑,仍無效果。

      檢查:精神沉郁,肌表發(fā)熱,體溫37.8℃,口溫高,舌質(zhì)暗紅,無苔。

      治療經(jīng)過:25日投四君子湯加郁金、車前子、生地等中藥一劑。26日檢查:食欲仍無恢復,舌軟無苔,口膩色紅味臭,腸音良好,再投四君子湯加厚樸、枳實、升麻、柴胡利濕補中,消導藥一劑,27日,仍不吃飲,精神沉郁,肌表偏熱,耳根發(fā)熱,被毛不順,舌淡質(zhì)軟,口黏。投小柴胡湯:柴胡45g、黃芩45g、半夏40g、黨參40g、炙甘草25g、生姜30g、大棗20枚。

      第四日,飲食欲恢復,舌淡紅,無粘液,口中清利,肌表、耳溫正常,精神好轉(zhuǎn)。

      病情分析:本病例原初患外感,當?shù)刂挝吹梅?,邪不去,反而患結(jié)癥,后經(jīng)捶結(jié)、灌藥,結(jié)雖愈,而表邪陷于少陽半表半里。如精神沉郁,微熱不退,默默不欲飲食。雖經(jīng)健脾,補中,解表,利濕等多種方法,仍無效果,反延誤日期,出現(xiàn)脈弱,舌暗質(zhì)紅軟無力等,邪欲陷血分之象。今急投小柴胡湯一劑而扭轉(zhuǎn)病機,少陽之邪被和解,則病愈。

      2.6 病例六:武威炮校后勤處飼養(yǎng)肉豬一頭于1989年6月發(fā)病。病史:該豬因不食,高燒,臥地難起,曾注射抗生素,高熱仍不退,病情反而加重,畜主認為必死而送給我們學生實習。

      檢查:臥地難起,肌表灼手,煩躁不安,有時呻吟,喘粗不定,無大便,營養(yǎng)中等,舌面苔黃燥,體溫41℃,扶起給水急飲之。

      治療過程:第一日,用生石膏100g、知母40g,煎湯候冷自行飲盡。

      第二日,身熱稍退,再給生石膏100g一味,煎湯約500ml,數(shù)次飲盡。

      第三日,熱退渴止,周身斑疹出現(xiàn),患豬能自行獨立,蹣跚走動。

      第四日,食欲恢復疹塊表皮呈片脫落。繼續(xù)觀察五、六日后,已痊愈。電話數(shù)次通知畜主牽回,半月后畜主來院,見患豬不但病愈而日增膘。原為病危無望棄之不要,今病愈出院,感謝連聲。

      病情分析:該豬主要由于邪入胃家,陽明熱盛,故體溫增高,肌表灼手,大渴飲飲,苔黃燥。此陽明病。雖壯熱彌漫,方用白虎湯中二味主藥,清中達表,使內(nèi)熱外達,熱隨斑疹外透,脈靜,身涼而愈。

      3 體會

      3.1 參照《傷寒論》、《溫病學》等治療家畜外感病,感到上述兩門學科,在論述辨證論治,分析病機,處方用藥,都比較詳盡、完善,對于我們治療家畜疾病,廣開思路,對提高理論與實踐知識,均有極大的幫助。其中以六經(jīng)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都能增加中獸醫(yī)在治療家畜疾病方面的視界。幾年來的臨床實踐證明,應用中西的理、法、方、藥治療家畜疾病,不但充實、提高中獸醫(yī)的內(nèi)容,而且也提高療效。為此,我感到,祖國醫(yī)學的各門學科,都值得我們認真的研究借鑒、學習。

      3.2 應用中醫(yī)的各門學科理論來治療家畜疾病,必須密切結(jié)合家畜的各種情況,方可收效,因為中醫(yī)在問診疾病的過程中,自覺癥狀很多,而家畜的各癥狀全賴醫(yī)者的觀察,分析才能診病用藥,例如在《傷寒論》中常提到的,“發(fā)熱惡寒”一癥,在家畜身上則表現(xiàn)為,頭低耳耷,腰拱毛乍,遇風寒則發(fā)抖等。少陽經(jīng)的“寒熱往來”在家畜表現(xiàn)為精神時好時差。陽明病的大汗出,在家畜則不易出現(xiàn)。桂枝湯的汗出,在家畜則表現(xiàn)為被毛潮濕而已,凡此都必須經(jīng)過長期、細致、耐心地觀察、分析,方可得知,絕不是照搬硬抄所能奏效的。

      3.3 中醫(yī)的方劑,最大的特點,是藥味少,配伍嚴謹,尤其《傷寒論》中的處方,有“方書之祖”之稱,對于我們改進煩雜、龐大的處方,有極大的幫助。

      [1]姜聰文、陳玉庫.中獸醫(yī)學[M].中國農(nóng)業(yè)出版社,2006.8

      [2]宋佳云.幾種家畜外感病的辨證芻議[J].甘肅農(nóng)業(yè),2006.8

      [3]王建壽.中獸醫(yī)辨證規(guī)律[J].中獸醫(yī)學雜志,1987.02

      [4]潘英武、馬驊.衛(wèi)氣營血論在獸醫(yī)臨床上的應用[J].中獸醫(yī)學雜志,1988.03

      猜你喜歡
      肌表口色外感
      提高免疫力可用玉屏風散
      《元亨療馬集》“察色賦”淺析(上)
      牛前胃病辨證論治
      淺談“八珍湯”在臨床中的應用
      固表良方“玉屏風”
      蟬蛻糯米酒治蕁麻疹
      蟬蛻糯米酒治蕁麻疹
      特別健康(2017年10期)2017-03-07 01:49:04
      桑菊飲治豬外感咳嗽
      止嗽散加減治療外感咳嗽36例
      背部足太陽膀胱經(jīng)走罐治療外感高熱30例
      托克逊县| 四子王旗| 习水县| 乌拉特前旗| 鲜城| 邻水| 台北县| 宜丰县| 莲花县| 临沧市| 大安市| 长葛市| 福海县| 郎溪县| 新邵县| 肥城市| 即墨市| 福泉市| 延庆县| 平湖市| 铜梁县| 金沙县| 岗巴县| 当雄县| 阿拉尔市| 平潭县| 诸城市| 苍山县| 磐石市| 武强县| 新乐市| 广平县| 芒康县| 宁武县| 宣化县| 禄丰县| 宜兰县| 筠连县| 石楼县| 仁布县| 八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