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利芬 李付云 宋景秀
河南焦作市第二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 焦作 454001
腦血管病介入治療術后需要平臥24h,右下肢制動24 h,主要是預防右股動脈穿刺處出血、滲血、皮下血腫的發(fā)生,因為股動脈位置較深,不易受到壓迫,特別是右下肢屈曲時,就更加不易壓到,致使一些患者發(fā)生局部皮下出血、皮下血腫,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平臥24h,右下肢制動24h,雖然避免了出血的發(fā)生,但是超過80%的患者因為平臥時間長,不能翻身而出現腰背部疼痛或不適。我科通過利用軸線翻身法有效避免了這個問題的發(fā)生,同時也避免了壓瘡的發(fā)生。
2006-08~2008-08,腦血管病介入治療患者110例,男60例,女50例,年齡13~80歲,平均53.81歲;其中腦梗死83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8例,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9例;行腦血管造影78例,溶栓15例,腦動脈瘤栓塞16例,腦動脈狹窄放置支架7例,球囊擴張成形術2例。隨機進行分組,每組55例;對照組嚴格按照醫(yī)囑平臥24h,右下肢制動24h,0.5 kg鹽袋加壓6h;實驗組先按照醫(yī)囑平臥6h,右下肢制動6 h,0.5kg鹽袋加壓6h,然后去除鹽袋,按照軸線翻身法翻身1次/2h。
患者介入治療結束后,先平臥6h,右下肢伸展制動,右腹股溝穿刺處敷料加壓包扎,上方置0.5kg鹽袋加壓按壓6 h,常規(guī)給予介入術后護理,心電監(jiān)護,密切觀察右腹股溝穿刺處有無出血、滲血和皮下血腫發(fā)生,右足背動脈搏動2h一次監(jiān)測,注意觀察雙下肢皮膚顏色、溫度,防止包扎過緊影響下肢血液循環(huán)。6h后如果穿刺處無出血、滲血,撤除鹽袋;如果有少量出血,可延長鹽袋加壓時間至8h。
撤除鹽袋后,開始利用軸線翻身法幫助患者翻身。翻身時先向患者解釋,松開被尾,操作者將患者平移至操作者同側床旁,矚患者右下肢伸展,與身體長軸成一直線,操作者一手置患者肩背部,一手置臀部,向左或右側翻轉患者成側臥位,右下肢始終伸展,左下肢可自由屈曲,將翻身枕墊與患者背部和兩膝之間,整理床單位,注意保暖。翻身后,注意觀察穿刺處有無出血、滲血和皮下血腫發(fā)生,如有發(fā)生,應立即平臥,繼續(xù)局部加壓按壓,直至不出血。
2組間各種癥狀出現情況如下:腰背部疼痛或不適:對照組46例發(fā)生明顯腰背部疼痛或不適,試驗組2例有輕微腰背疼痛;出血、滲血和皮下血腫:對照組有1例發(fā)生皮下血腫,實驗組1例發(fā)生穿刺處少量滲血;2組患者均無壓瘡發(fā)生。
對照組1例發(fā)生皮下血腫,原因是穿刺時右腹股溝股動脈不易穿刺,改由左腹股溝股動脈穿刺,因兩側都有穿刺針眼,在加壓包扎后鹽袋加壓了左側穿刺處,而沒有壓右側穿刺處,致是右腹股溝穿刺處出血,發(fā)生皮下血腫;這說明介入治療過程中的肝素化,任何一個血管穿刺點都會受到影響,都需要加壓按壓,否則都可能發(fā)生出血。實驗組1例穿刺處發(fā)生少量滲血,是患者在鹽袋加壓1h后自行去除鹽袋,自行翻身所致;當發(fā)現患者有少量滲血浸濕敷料后,立即使患者平臥,鹽袋加壓按壓6h后,未再有滲血,然后開始軸線翻身,24h后去除繃帶,發(fā)現穿刺處無青紫,無皮下血腫發(fā)生。在軸線翻身過程中,因右下肢伸展與身體長軸成一直線,與平臥時右下肢與身體成一直線道理相同,都使股動脈位置不變,沒有改變加壓包扎時股動脈所承受的壓力,所以,都不會發(fā)生局部出血、滲血、皮下血腫。對照組患者發(fā)生腰背部疼痛不適,與平臥時間長,腰背部肌肉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態(tài)有關,而實驗組因平臥時間短,改變體位及時,腰背部肌肉的緊張狀態(tài)得到緩解,所以無腰背疼痛不適發(fā)生。經過實驗對照,說明介入治療后不需要平臥24h,平臥6h后經過合理的翻身,同樣可以達到穿刺處不出血的目的,同時可以改善患者不適癥狀,使患者更加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