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栓 馬曉華 (新疆第一監(jiān)獄醫(yī)院 831100)
患者男性,漢族,36歲。因左上腹部持續(xù)性脹痛,陣發(fā)性加劇20余天,以脾大、脾占位性病變性質待查于2009年8月31日收入院。調查病史得知,患者于2008年4月,因持續(xù)性發(fā)熱(中等度熱),伴乏力、出虛汗、消瘦、咳嗽就診。X線胸透示:左肺結核,左側胸腔中度積液。以左肺結核、左側結核性滲出性胸膜炎收住傳染科。經“三聯(lián)”抗結核藥和局部穿刺抽液治療,3個月后好轉帶藥出院,繼續(xù)抗結核治療。同年12月患者因左側胸腹部痛、低熱,再次收住傳染科。查體:左季肋部壓痛明顯,余未見陽性體征。X線胸透示:左側肋膈角稍變鈍,無胸水。B超檢查示:肝、脾、雙腎未見異常。繼續(xù)抗結核治療40天后帶藥出院?;颊弋敃r仍有低熱,1個月后低熱、胸腹痛等自覺癥狀完全消失,患者食欲好轉,體重增加,體力恢復正常,可從事生產勞動。
2009年7月,患者因左側上腹部及左背部脹痛不適,持續(xù)性加重,飯后呈陣發(fā)性加劇,伴打嗝,而再次入院。查體:患者無低熱、盜汗等結核中毒癥狀,無惡心、嘔吐及腹瀉,有大便秘結史。痛苦病容,彎腰雙手按壓于左上腹和左季肋部,行走緩慢,左上腹輕度肌緊張,壓痛明顯,左肋下可觸及腫大的中等硬度觸痛的脾邊緣,無反跳痛。左季肋骨叩痛明顯,以左第九、十肋壓痛更顯。做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細胞分析、血凝四項檢查,均未見異常。胸腹透視示:雙側肋膈角清晰,雙肺未見異常。B超示:脾大,可見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病變區(qū)。CT平掃示:脾大,可見大小不等的占位病變,CT值35~42Hu;增強掃描,動脈期、靜脈期均不強化,病灶邊緣清晰,脾包膜下可見混雜密度影,腹膜后淋巴結無腫大。行開腹探查術。術中見脾大,占據整個左季肋區(qū),周圍組織水腫,無腹水,脾表面可見大小不等的凸起的顆粒狀結節(jié),脾與膈肌、側胸壁、左側結腸等周圍組織粘連成塊,胃大彎有三處約1cm×1cm×0.5cm的灰白色結節(jié),胃后壁有散在的1cm×1cm×0.5cm凸起的暗紅色結節(jié)。病理報告示:①脾臟結核伴灶狀異位胰腺;②胃大彎結核;③胃后壁炎性病變。脾臟切除術后未發(fā)生手術后并發(fā)癥,體質恢復后出院。
脾結核較為罕見,一般由肺結核通過血液播散到脾而引起,可伴有多臟器受累,臨床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脾是單核-巨噬細胞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功能是濾過血液,脾血5%~10%緩慢的流入紅髓。紅髓中分布較多的巨噬細胞,形成網狀濾過床,通過紅髓的細菌、異物,或者表面覆蓋了抗體及補體的細胞,將充分的與巨噬細胞接觸而被吞噬。結核病是典型的巨噬細胞內傳染病。大量結核菌經肺進入血液循環(huán)造成菌血癥,被脾紅髓巨噬細胞所吞噬,并在巨噬細胞內繁殖,使巨噬細胞腫脹繼之破裂,結核菌擴散到細胞外病變中,又被其他的巨噬細胞所吞噬繁殖,如此反復結核菌的數(shù)量可增加數(shù)千倍,在此過程中只有少數(shù)結核菌被殺滅。
從本例病史中我們可了解到,肺結核造成的菌血癥導致持續(xù)性中度以上的發(fā)熱等臨床癥狀,經過血液運送到脾而引起結核。由于結核菌的繁殖成幾何倍數(shù)的增長,所以在機體抵抗力弱的情況下發(fā)生脾結核并致巨脾。脾切除術后未出現(xiàn)血小板增加、脾熱等特有的術后并發(fā)癥,筆者分析,系脾結核導致脾臟的生理功能已完全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