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平廣
目前網絡社會里有一群人打著“職業(yè)代罵”的旗號,到處招攬生意,只要有人愿意支付報酬,并指定要罵的對象(人或機構),他們就會24小時在線不停地謾罵,語言骯臟,直到把被指定對象的名聲搞臭。據說生意十分紅火。
隨著互聯網的縱深發(fā)展,我們的生存背景正在分化成現實與虛擬的兩個社會,不管承認與否,網絡社會的形成仍在高歌猛進。構成現實社會的各種成分開始投射到網絡社會,并部分地改頭換面后招搖過市,尤其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運轉的基本動因之一——經濟利益,也越來越頻繁地滲入網絡社會。
網絡上的虛假信息、詐騙、誹謗、造謠、謾罵、惡意攻擊……夸張點說是隨處可見,并因網絡社會的相對無序顯得更加肆意而無以約束。
僅論“網絡暴力”之一的“網上謾罵”,由于匿名性、隱蔽性,其大膽及低俗程度難以表述,且“網上謾罵”有些已從最初的泄私憤逐漸轉向贏利模式的規(guī)模化,文章開頭所提到的“職業(yè)代罵”就是其表現形式。深究網絡謾罵者的心理,大多是為了在虛擬世界稱霸,或為了現實中的復仇,或是完全無法容忍不同意見,而不擇手段,對他人肆意人身攻擊,從中可見一些網民的不良心態(tài)。而那些打著“網絡自由”旗號的人,顯然忽視了別人也同樣享有不挨罵的自由。
不可小覷的是,這些“謾罵者”,無論是“職業(yè)代罵”還是“業(yè)余”偶然謾罵,由于借助了網絡這個低門檻平臺,且被罵者有時因無暇或不屑,不能及時作出回應,其結果將是,無數不明真相的網友接受到的只有“罵者”的單一信息,而互聯網將會成為這一單一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放大器,從而形成“輿論陣地”甚至“話語霸權”。所謂眾口鑠金,現實社會與網絡社會都一樣。
不少學者名人,如張五常、李銀河、余秋雨等等,往往都成為謾罵的對象,但問題是這種“網上謾罵”至今游走在現行法律邊緣或者空地。國內已經出現過幾起因網絡發(fā)帖引起的誹謗訴訟案件,比如去年10月的“艾滋女”事件。要運用法律手段讓人們明白,在網絡上使別人利益受損,現實中照樣要付出代價。
近年來,中國網民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從力量上來看,都處在一個蓬勃發(fā)展的時期。網上輿論造勢越來越成為一把雙刃劍。網民的素質良莠不齊,這與現實社會中并無區(qū)別。問題在于,現實社會的發(fā)展已有數千年,并形成一定的規(guī)范和秩序,而網絡社會才不過十幾年。網絡社會的治理方式可借鑒現實社會中的某些做法,但絕對不可能照搬,畢竟網絡社會有自身的特點。
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正在不斷相互涉入,這是我們所有人的生存環(huán)境,維護好自己的生存環(huán)境,是每個人的義務和責任。無論是塑造一個公序良俗的現實社會還是網絡社會,除了政府的主導之外,每個人管好自己的言行都是最起碼的要求,因為不管在現實社會還是網絡社會,你都是人?!。ㄗ髡呤巧虾H關系學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