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蘊嵐,李 媛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yī)院護理部,北京 100078;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東方醫(yī)院綜合外科,北京 100078)
選擇 2007年 1月 ~2008年 12月的 60例患者,均符合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依據 2001年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標準)。其中男 20例,女 40例;年齡 18歲 ~65歲;病程 2個月 ~12年。
1.2.1 病例選擇標準 依據 2001年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屬于輕中度患者。病變以左半結腸以下為主者。
1.2.2 納入標準 年齡 18歲 ~65歲;符合診斷標準;能夠接受直腸滴注治療的患者。
1.2.3 排除標準 不能耐受直腸滴注的患者,患有嚴重肛門局部病變者,如肛裂、肛周膿腫、肛門失禁等。
1.2.4 治療方法 治療藥物為慢潰寧煎劑。滴注方法:治療前向患者講解中藥直腸滴注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解除患者的心理負擔,以取得患者的配合。滴注前囑患者排空二便,屏風遮擋,將所用藥液加溫到合適溫度,取左側臥位,將輸液導管按輸液法插入慢潰寧煎劑瓶內,排氣,連接 20號肛管,潤滑后輕柔地插入肛門所需深度,調節(jié)合適的滴速,灌腸完畢,取平臥位休息。
直腸滴注的方法:①溫度:37℃、40℃;②速度:30滴 /min、60滴/min;③深度 :20cm、30cm。
將以上 3種因素 2個水平,交互組合為 8種方法 ,分別為:①37℃、30滴 /min、20cm;② 37℃、60滴 /min、20cm;③37℃、30滴/min、30cm;④37℃、60滴 /min、30cm;⑤40℃、30滴/min、20cm;⑥40℃、60滴 /min、20cm;⑦40℃、30滴/min、30cm;⑧40℃、60滴 /min、30cm。每個患者療程為 16d,按以上 8種方法隨機排序,每種方法運用 2d,每天 1次。
1.2.5 觀察指標 ①患者每次滴注后藥液保留時間(從滴注結束至第 1次排便間的時間);②記錄患者滴注后的不適感覺,包括肛門下墜、腹脹、腹痛、肛門疼痛、出血、里急后重等。
1.2.6 統(tǒng)計方法 運用 SPSS 11.0軟件統(tǒng)計,采用多組秩和統(tǒng)計方法。
表1顯示,方法 6即 40℃、60滴 /min、20cm直腸滴注的方法,直腸藥注保留時間最長,平均為8.71h±1.15h,與其他方法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直腸滴注后的不適癥狀也以第 6種方法為輕,癥狀積為 2.45±0.57,與其他方法相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本研究證明,采用藥注溫度 40℃、滴液速度 60滴/min、插管深度為 20cm時,患者滴注后不適癥狀最輕,保留時間最長,與其他溫度、速度和深度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因此推薦使用本法。
表1 直腸滴注后藥液保留時間和不適癥狀積分
UC發(fā)病率在世界范圍內呈逐年升高趨勢,其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闡明,可能與感染、遺傳、免疫和精神等諸多因素有關。直腸滴注法是將一定量的藥物溶液通過肛管由肛門滴入,保留于直腸或結腸內,通過腸黏膜吸收以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傳統(tǒng)的灌腸方法是將藥液通過肛管直接注入直腸內,因速度較快,不易控制流速,患者保留時間較短,不適感明顯。通過觀察使用滴注式保留灌腸的方法,證明當藥液滴注速度慢可使藥液溫度降低或本身滴注的藥液溫度低時,患者感覺腹脹、腹痛明顯。插管深度30cm時藥液滴注的速度變慢或不滴,操作者會感覺插管受阻,插管過深還易損傷腸壁。所以滴注藥液溫度在 40℃滴速 60滴/min時,患者不適癥狀最輕,感覺舒適,肛管插入 20cm時藥液滴注順利,速度可調節(jié),藥物在腸道內的保留時間最長,提高了治療效果,是一種值得臨床推廣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