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繳桂躍
若干年前,國家游泳隊曾委托清華等高校,利用計算機流體力學(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描述運動員在水中劃水和踢腿時的水場。美國游泳隊在北京奧運會前,也請了大學的專家,利用數(shù)碼粒子圖像測速(Digital 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 )技術(shù)進行同一工作。
透明的水究竟是如何運動的,這可能是每位游泳人感興趣的問題。還是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水場照片是如何拍攝的吧。
所謂數(shù)碼粒子圖像測速技術(shù),其原理類似設置在公路上的激光測速儀,這種技術(shù)通過對運動物體發(fā)射的兩次激光脈沖往返的時間差,來確定物體的運動速度。這種測速裝置的發(fā)射器采用氬離子脈沖激光器,接收器則采用數(shù)碼照相機(詳見圖1)。
數(shù)碼粒子圖像測速裝置與水槽配套使用,可以拍攝到水流沿X、Y、Z方向,隨時間t流動變化的四維圖片,反映泳者周圍水場的瞬間變化。圖中光標較均勻的為穩(wěn)流層,光標的指向為水流方向;如果光標變長,說明水流速度加快;當光標轉(zhuǎn)向時,又說明水流改變了方向。那么數(shù)碼粒子圖像測速技術(shù)能反饋給游泳者哪些信息呢?簡單地說,穩(wěn)定水流反映為圖像中那些排列較均勻的光標,而任何紊流或湍流,即不均勻光標的出現(xiàn),都是人體橫向運動或縱向運動速度有別于穩(wěn)流速度所造成的。通過這些信息所描述的水場,可以反映與游泳者相互作用后的水流形態(tài),從而可以反映泳者與水的作用力度和方向。
那么,這已流逝的水流對繼續(xù)前進的泳者還有作用嗎?要說明是否值得研究已流逝的水流形態(tài),需要重述一下人體或魚兒在水中游進的原理。
以往,人們以為,逝水是沿著推力的方向滾滾而去的,但這在不可壓縮的水場中是不能成立的。利用數(shù)碼粒子圖像測速技術(shù),人們得到了魚尾部的水場變化圖像(見圖2)。經(jīng)過數(shù)次拍攝,并進行計算機合成后我們發(fā)現(xiàn),被魚尾推動后的水流,是一個類似救生圈形狀的翻轉(zhuǎn)水環(huán)(Vortex ring)(見圖3)。有的人可以在水下吐出一個個的氣環(huán),很類似吸煙者吐出的煙,海豚就常在水下吐氣時,制造出這種氣環(huán)。事實上,無論氣環(huán)、煙圈、或翻轉(zhuǎn)的水流環(huán),都是在特定壓力環(huán)境下,流體運動的一種形態(tài),是運動規(guī)律使然。
圖1 數(shù)碼粒子圖像測速裝置
圖2 魚尾部的水場變化
圖3 模擬合成后的水流形態(tài)
圖4 魚尾擺動產(chǎn)生的漩渦
那么,這樣一個翻轉(zhuǎn)的水流環(huán),對下一步的推進還有作用嗎?魚的尾鰭是否可以捕捉到逝水所殘存的推進力呢?下面就以圖4的魚尾為例做解讀。
當魚尾向它的左側(cè)擺動時,形成了一個翻轉(zhuǎn)水環(huán),環(huán)翻轉(zhuǎn)的方向與魚尾對水的作用力方向相同,如圖4中F1、F2、P1、P2所示的方向。在不可壓縮的水中,這個翻轉(zhuǎn)水環(huán)并不會馬上消失或飄移走,而是在原地,甚至逆向地、依慣性翻轉(zhuǎn)著向魚尾靠近。其中僅就F1這一漩流部分而言,它就像用手撥動的滾軸,如果準備讓滾軸向反方向旋轉(zhuǎn),需要做些什么呢?顯然,首先要將滾軸“制動”,然后再“啟動”一個反方向的旋轉(zhuǎn)力矩,方可使?jié)L軸向相反的方向旋轉(zhuǎn)?!爸苿印盕1的旋轉(zhuǎn),對魚尾是一次沖擊,再“啟動”F1向反方向旋轉(zhuǎn),對魚尾又是一次沖擊,魚尾就這樣反反復復,在撥動F1的過程中獲得了前進的動力。 在向反方向擺動時,則會導致F1的消失,但對F2部分,則在向反方向擺動時,進行了一次加速,從而留下了一連串、對稱旋轉(zhuǎn)著的F2漩渦,有人稱之為“甩漩”(Shed)。如果離水面比較近,我們就能看到兩排交替的F2漩渦。在搖櫓小船的后面,人們就常??梢砸姷竭@樣的兩排漩渦。
接下來,我們再來分析人體在水中的情況。人體在水中運動時,它所受到的阻力為:F= d·v,其中V是物體運動的速度,d是與物體阻水面積相關(guān)的系數(shù)。常聽教練講,要捕捉到靜水,這個靜水換言之,就是要將V最大化,也就是要加速劃水。而更為廣義地說,只要流動速度小于手臂運動速度的水,即為靜水。
那么好了,要是水流的方向和手臂運動的方向正好相反呢? 那豈不是二者的相對運動速度要遠遠大于手臂的運動速度,或者說是水流在沖擊著人體前進嗎?魚兒雖然沒有游泳教練,但它們顯然發(fā)現(xiàn)了大自然的奧秘— —從逝水當中獲取二次動力,因此它們通過使d最大化, 進化出了易于與水反復作用、凹陷形的魚尾末端。那么,人能做到嗎?
其實,我們?nèi)嗽谒刑咄葧r,也和魚一樣,會制造出各種各樣的翻轉(zhuǎn)水環(huán),只是因為水流過于清澈,不易被察覺而已,但熟練的泳者都會用雙腳去捕捉對迎水面沖擊力最大的水流,有人把這叫作“腳上的水感”。比如,在做自由泳或仰泳的交替打腿時,雙腳會自然地迎著彼此帶動的水流方向運動,從而獲得比踢腿速度更大的水流沖擊力;而在做俯位或仰位的蝶泳腿時,雙腳也會盡量內(nèi)彎,以便與上一次踢腿帶動的逆向水流F1相遇,從而獲得更大的相對運動速度。有了速度,自然就有了阻力,推進就在其中了。
人在水中所獲得的動力,都是自身作用力的反作用力,從能量守恒定律來講,人不可能得到自身能量之外的推進力。比如這些漩渦,它們都是由人游動時產(chǎn)生的,它的剩余價值能不能被進一步利用,取決于泳者的水性,當然首先是對人與水互動關(guān)系的準確認知。
人從水中所獲得的推進力,僅集中在手、腳這些較小的部位,并且作用時間極其短暫,而數(shù)碼粒子圖像測速技術(shù)卻為我們提供了某一瞬間,水場與人體相互作用的任一剖面。這不僅可以使人們看清水場中那轉(zhuǎn)瞬即逝的部分,也可以使游泳技術(shù)分析更上一層樓,從而從人體和水場兩方面,準確客觀地評判泳姿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