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富 邢楊柳
百年船政 為國圖強
李林富 邢楊柳
福建省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座落于福州馬尾的福建船政,是晚清洋務運動時期創(chuàng)設的我國第一家專業(yè)造船廠(民國時期改稱福州船政局),為近代中國的造船工業(yè)、海軍建設、科技人才培育,以及眾多工業(yè)領域的開拓,都做出令人矚目的貢獻。福建船政的建立是我國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和科技上都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船政文化,是中華民族反對侵略、奮發(fā)圖強精神的體現,是崇尚科學、勇于變革精神的體現,也是礪志進取、科教創(chuàng)新精神的體現。繼承和弘揚福建船政的文化和精神,對于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福建船政 發(fā)展 歷史意義
福建的母親河——閩江,發(fā)源于武夷山脈,自閩北山區(qū)蜿蜒千里匯入東海。閩江流經福州東南20公里處,江面驟然開闊,水深浪寬,舟楫如梭,江中有礁形似馬,故又得名馬江。江的北岸,是我國東南沿海重鎮(zhèn)——馬尾。
19世紀60年代,外侮日趨嚴重,清朝統(tǒng)治階層一批睜眼看世界的官員認識到,要通過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興辦軍用和民用工業(yè),達到“自強”、“求富”目的,從而興起了史稱的洋務運動。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奕訢等是辦洋務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被稱為洋務派。
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1812—1885)憂于外患,他看到外來入侵多從海上而來,而我有海無防,“蕃蘺竟成虛設”,遂于1866年上奏朝廷,慷慨陳述,要設廠造船建設新式海軍。他在奏折中指出:“欲防海之害而收其利,非整理水師不可;欲整理水師,非設局監(jiān)造輪船不可”,并提出具體設想,福建入??诹_星塔一帶水清土實,適宜辦廠造船。左宗棠的建議得到了清朝最高統(tǒng)治集團的認可和批準。10月,清廷在馬尾設置“總理船政事務衙門”,這是近代中國最早領導海軍建設的國家機構,簡稱船政。因創(chuàng)設在福建福州馬尾,后來的歷史學家往往在船政前面冠以地名,故又稱福建船政、福州船政或馬尾船政。
左宗棠正欲大展宏圖,陜西發(fā)生回民起義,清廷緊急下詔調左宗棠任陜甘總督。為了維護自己倡辦的船政事業(yè)不至于夭折,左宗棠力薦前江西巡撫沈葆楨出任第一任船政大臣。
沈葆楨(1820—1929),民族英雄林則徐的女婿,辦事精明,很有氣魄,更可貴的是,他和林則徐、左宗棠一樣,愛國意識十分強烈。當時,他正在福州家中為母親守孝。國家用人之際,他以大局為重,毅然承擔起領導船政建設的重任。
按西方工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應先有原材料加工工業(yè)、機器制造業(yè),以及相應的工程技術人員等基本條件,在此基礎上,才能建立起造船工業(yè)。恩格斯就說過:“現代軍艦不但是現代大工業(yè)的產物,而且同時是現代大工業(yè)的縮影”。然而,當時的中國社會,仍停留在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階段,工業(yè)基礎、近代科技幾乎空白。船政要在幾乎沒有任何社會條件的支持下去發(fā)展中國的造船工業(yè),就必須有非常之舉措。左宗棠、沈葆楨敢于對外開放引進,設計了從國外引進技術、設備和工程人員的建廠造船藍圖,聘請法國人日意格為船政正監(jiān)督(相當于總工程師),這種一攬子計劃能較快形成生產力。
1866年12月23日,船政破土動工。廠址設在馬尾中岐山下,背山面江,占地面積600多畝。隨著從法國購買的機器設備源源運抵,船廠各項設施陸續(xù)興造。僅用兩三年時間,建成生產車間35座,造船船臺三座,配有40噸起重機,可建造龍骨長100米,排水量2500噸的船舶。船政衙門、辦公所等非生產性建筑,也在同期先后落成。由日意格代雇的外籍技術人員(有法、英、俄籍洋員50多名)陸續(xù)到廠,介入船廠的創(chuàng)建與生產準備工作。新興的福建船政擁有員工近3000名,其規(guī)模之宏大,設施之齊全,在當時遠東地區(qū)首屈一指,馬尾也由此成為晚清時期中國最大也是最重要的造船基地。
1868年1月,船政開工建造中國第一艘千噸級木殼兵船“萬年清”號,這是一艘以蒸汽機帶動螺旋槳從艉部推動船舶前進的真正意義上的輪船,第二年9月建造完工并試航成功。中國造船工業(yè)以此為標志,邁出了最初的步伐。在外國技師的指導下,至1874年,船政共造出各式兵商輪船15艘。其間1872年建成的兵艦“揚武”號,排水量1560噸,相當于國外二等巡洋艦水平。1875年,船政辭退外籍技師,進入自主造船階段,制造成功“藝新”號炮艇,表明中國人掌握了近代造船技術。沈葆楨高度評價船政能自主造船:“實中華發(fā)韌之始”。1877年,船政更新造船技術,開始生產鐵木合構輪船,又稱鐵脅船,船體更加牢固。1882年,船政造出排水量2200噸、馬力2400匹的鐵脅快船“開濟”號,是一艘近海驅逐艦,表明船政的造船技術和生產能力提升了一大步。19世紀80年代,當西方鋼質軍艦剛出現不久,1889年船政也造出了中國第一艘2100噸級鋼殼鋼甲軍艦“平遠”號(那時我國鋼鐵工業(yè)尚未形成,造船的鋼鐵材料購自英國),編入北洋海軍,成為八大主力軍艦之一。從木殼船到鋼質軍艦的建造,船政用20年時間,達到了西方國家50年才形成的技術進步,展現了中國人民勤奮智慧的優(yōu)良品質。從1868年至1907年的40年間,福建船政共造出各式兵、商輪船40余艘,總排水量合計4.7萬多噸,占這一時期中國自造輪船的70%。福建馬尾成為中國造船工業(yè)的發(fā)祥地。
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產生,是世界近代科技一大成果。左宗棠、沈葆楨認識到,引進國外工程技術人員指導船政造船,只能是權宜之計,不可以此為依賴,必須培養(yǎng)中國自己的科技人才方是根本之計。船政在辦廠的同時,創(chuàng)設了培育人才的船政學堂,率先引進西方自然科學教材和教育制度。此舉不但為國家培育出大批科技人才,而且打破了我國千百年來以“八股文取士”的教育局面,開近代科技教育之先河。
船政學堂真正校名叫“求是堂藝局”,分兩大專業(yè)。一是制造學堂,聘請法國教員用法語上課。科目有物理、化學、力學、機械制造與加工等,而數學是科技之基礎,在課程中占很大比例,涉及微積分領域。二是駕駛學堂,實為培育新一代海軍人才,聘請英國教員用英語上課??颇砍龜怠⒗碇?,還涉及光學、音學、地質、天文、航海學等。船政學堂招收十幾歲少年入學,辦學制度相當嚴格,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學子們勤奮努力,經過7年學習,大都掌握了較好的學業(yè)基礎和科技知識。然而,沈葆楨以更深邃的目光,于1875年開始,分批選拔品學兼優(yōu)的船政學生赴歐洲各國深造,直接吸收西方最新自然科學成果,甚至涉及社會科學,從而造就出一批高素質人才。船政學堂辦學數十年間,不斷培養(yǎng)出技術人員,促進了船政技術進步。同時,也為近代中國的海軍建設、航運、機器、礦冶、電訊、鐵路、外交、教育等領域,輸送了一大批卓越人才,從多方面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如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嚴復、中學西傳第一人、外交家陳季同、甲午海戰(zhàn)英烈劉步蟾、鄧世昌、造船專家魏瀚、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船政以鞏固海防,抗御入侵為已任。1874年,日本借口琉球船員被臺灣土著殺害為借口,出兵三千企圖占領臺灣。清廷下旨任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全權處理日本侵臺事件。沈葆楨當即調遣駐守各??诘拇炫灤旭R尾,組建了近代中國第一支海軍艦隊----——福建海軍。福建海軍緊急馳援臺灣,備戰(zhàn)御敵。清政府以此為后盾,在談判中最終迫使日軍撤軍。船政為鞏固海防捍衛(wèi)主權初建功勛。
中法戰(zhàn)爭期間的1884年8月23日,法國海軍中將孤拔率領法國遠東艦隊突襲馬江,挑起了震驚中外的中法馬江海戰(zhàn),這也是中國擁有輪船艦隊后第一次反抗外來入侵的海戰(zhàn)。我福建海軍奮起反擊,浴血抵抗,終因敵強我弱,以及清政府的避戰(zhàn)求和政策,貽誤戰(zhàn)機,導致福建海軍全軍覆沒。700多位將士壯烈犧牲,譜寫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戰(zhàn)歌。船政英烈們敢于反抗入侵強敵的愛國精神,從此成為中國海軍的軍魂。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高度評價,贊曰:“船政足為海軍根基”。
在中法馬江海戰(zhàn)中,船政遭到法艦重炮轟擊,損失嚴重。戰(zhàn)后,工程人員和工人努力修復,兩個月后恢復造船生產。進入19世紀90年代,船政技術水平繼續(xù)提升。但要維持一個大型軍事工業(yè),必須不斷有資金投入。然而,腐朽的清朝統(tǒng)治集團并不注重海軍建設,船政撥款日益減少,直至1907年,再也維持不下去,清廷下令船政停止造船。福建船政也從此結束了晚清最大造船基地的地位。
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國歷史進入民國時期,船政改稱福州船政局。民國初期軍閥混戰(zhàn),并不顧及民族工業(yè)發(fā)展,作為基礎設施依然完整的福州船政局,在造船方面無所建樹。但值得一提的是,1918年2月,經政府批準,船政局利用造船設施和技術人才,創(chuàng)設了海軍飛機工程處,開辦了中國第一家真正的飛機制造廠。畢業(yè)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的巴玉藻、王助、曾詒經等中國年輕的航空工程人員,克服重重困難,經一年多努力,于1919年8月造出了我國第一架飛機。此時,離美國萊特兄弟首制成功動力飛機僅十余年。這架取名“甲型一號”的飛機,為雙桴雙翼水上飛機,從水面滑行升空,最大時速120公里。此后,飛機工程處不斷提高制造水平,先后造出17架飛機,機型有雙座教練機、海岸巡邏機、魚雷轟炸機等。船政局還培養(yǎng)出飛行員,因此,馬尾也成為中國航空業(yè)的搖籃。
1937年,日本發(fā)動全面侵華戰(zhàn)爭,多次出動飛機轟炸福州船政局。日軍還兩次占領船廠,大肆洗劫破壞,使這座曾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造船廠,幾成一片廢墟。日本侵略軍摧毀我民族工業(yè)的罪行,我們決不可忘記。
新中國成立后,沿革船政基業(yè)的古老船廠,如枯木逢春,獲得了新生。1958年命名為馬尾造船廠,重新為中國的造船工業(yè)發(fā)揮作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改革開放春風吹拂祖國大地,古老的馬尾造船廠青春煥發(fā),全面振興。馬尾造船人繼承先輩光榮傳統(tǒng),不斷開拓進取,矢志拼搏,造出了一批又一批出口船舶,在國際市場贏得了榮譽。2001年,馬尾造船廠在國務院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改制為股份制企業(yè),面貌日新月異,成為中國南方重要的出口船舶生產基地,擁有設計和建造五萬噸級高技術含量的船舶生產能力。2006年,在德國漢堡國際海事展覽會上,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700箱集裝箱船,以建造速度快,質量優(yōu)良,船舶營運性能良好,被列為國際同類船舶的“標桿產品”,為國家爭得了榮譽。飽經滄桑的百年老廠,在新的歷史時期再創(chuàng)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