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都峽于我而言,是一部厚厚的歷史巨著,值得仔細地鑒賞,慢慢地咀嚼,反復(fù)地回味,以至于不得不借用筆墨一一道來。
絲 路 古 道
地處祁連山北麓,北距民樂縣城30公里的扁都口,就是現(xiàn)今連接甘、青兩省的咽喉。兩山對峙,一水中流,地勢極為險要。進入扁都口,便是南北長約28公里的扁都峽谷,隋時稱大斗拔谷。由北向南,地勢逐漸升高,山體愈加雄偉壯觀。極險峻處,海拔4448米,峽谷兩旁怪石磷峋,巉巖欲墜。皚皚雪峰直插云天,谷底水聲隆隆作響,景象萬千,氣勢磅礴。谷底寬不過百米,最窄處僅15米左右,大有“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之險。早在西漢以前,峽谷只是匈奴民族人行馬踏披荊斬棘而成的一條羊腸小道,是民族內(nèi)部貿(mào)易往來時斷時續(xù)的便道。劉徹稱帝后,驃騎大將軍霍去病的鐵蹄踏破了匈奴人多年駐守西域的夢幻,將大批的匈奴人北逐到漠北高原。河西走廊被大漢天子屯兵墾荒、設(shè)郡控制后,扁都峽谷便也隨著大漢天子的聲威,日漸變得熱鬧、繁榮起來。不知不覺間,也沾上了絲綢之路的光氣。于是,中原的駱駝商隊便帶著名貴的絲綢從西都長安出發(fā),到甘肅經(jīng)天水至臨洮,再從臨洮岔往臨夏,在臨津關(guān)渡黃河繼續(xù)西北行至湟水谷地。再西行經(jīng)青海民和、樂都到西寧,由西寧向北溯長寧谷(今西寧北川河)西北行,穿星嶺,翻越達坂雪山,渡大通河至門源,再順冷龍嶺南麓西北行越景陽嶺入俄博川,翻越俄博嶺后進入扁都峽谷。出扁都口經(jīng)民樂永固城、洪水城至張掖,繼續(xù)向西前行到達西域諸國。他們用名貴的絲綢換取西域的苜蓿、胡蒜、胡桃、胡麻、皮毛等物品,再驅(qū)趕著駝隊晝夜兼程返回中原大地。西域的少數(shù)民族也趕著駝隊、馬隊,帶著自己的特產(chǎn)沿此道向東行駛到中原大地,換回自己所需要的生產(chǎn)生活用品。這便是絲綢之路進入甘肅境內(nèi)的“南線”之說。
扁都峽谷因地勢之險要,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進而上升為著名的軍事關(guān)隘,曾招引得歷代統(tǒng)治階級和征討大軍們演繹出了一幕幕“白骨拋曠野”、“胡兒眼淚雙雙落”等悲歡離合的動人悲劇,逼迫得一批又一批饑寒交迫的華夏子民因遭受兵燹、戰(zhàn)亂的折磨而仰天悲泣。
伴隨著歷史長河的興衰更替,東西南北商貿(mào)往來的日漸繁榮,民族征戰(zhàn)與和睦相處的碰撞交融,險峻、難行、奇冷的扁都峽谷變得日漸暢通,曾引得皇帝、將軍、學(xué)者們涉足穿行。因而也就派生出了法顯西行取經(jīng)、煬帝西巡、西路軍浴血奮戰(zhàn)、王震大將解放民樂的動人歷史和傳說。加之歷代對峽谷通道的開鑿與拓寬,峽谷逐漸演變成暢通無阻的227線國道,使得這里也不枉稱道了一回絲綢之路。
石 佛 巖 畫
扁都峽內(nèi)有一幅獨具特色的巖畫——石佛爺,它僅僅是縣級文物保護,雖然沒有多大名聲,但卻以獨特的魅力吸引眾多游客乃至無數(shù)佛教信徒頻頻光顧,虔誠地頂禮膜拜,從而成為扁都峽內(nèi)一道獨具魅力的旅游景觀。
這幅泛稱石佛爺?shù)膸r畫位于羊尕峽石橋東側(cè)的峭壁上,距地面約3米,畫面約1.7平方米,隔童子壩河與國道227線相望。上刻一佛二弟子,佛乃釋迦牟尼,二弟子乃迦葉、阿難。近觀,釋迦牟尼結(jié)跏趺坐于蓮臺之上,高1.15米,背東面西,身披袈裟,前身裸露,雙手合十,頭戴三指冠,光環(huán)四射。迦葉、阿難二弟子侍立于坐佛兩側(cè),身高1.2米,頭戴一指冠,附有光環(huán),身披袈裟,也是雙手合十,足下有蓮臺。左下方另有一幅小坐佛像。值得仔細端詳?shù)氖?,石佛下半身刻在未脫落的上層板巖上,上半身刻在上層板巖已脫落的下層板巖上,很容易讓人產(chǎn)生誤解,以致于不知情者認為剝落了上層石板上的佛像之后,下層石板上還有一層佛像。整幅巖畫線條流暢,佛像的身段比例合適,形象栩栩如生,藝術(shù)價值、欣賞價值并不亞于他處的巖畫。就是這樣一幅獨特的巖畫,有人說是魏晉時期的產(chǎn)物,在時間上與馬蹄寺幾乎等同,有人則說是刻于清代,令后人莫衷一是,尚不知它究竟成形于何時,又屬何人之杰作。因為是佛爺,眾多信徒們時常有禮佛活動,于是先在佛像下面砌了石質(zhì)供臺,常有人在供臺上焚香獻果,香火十分旺盛。石佛爺恰處漢、藏兩族居住之交,于是便在佛像前方及周圍掛滿了綢緞被面和各色的經(jīng)幡、哈達。峽谷起風(fēng)時,絲絲縷縷的絲綢和哈達乘風(fēng)起舞,上下翻飛,瑟瑟作響,好像是向南來北往的行人點頭、招手。近年來,又有信徒在佛像前建造了9米多高的廂房,將佛爺罩了個嚴實,一則是讓佛爺免受風(fēng)吹日曬雨淋之剝蝕,一則是讓香火越來越旺,信徒越來越多。露天的石佛巖畫便成了一處袖珍的石佛寺,而且還有一位住持長年在寺里誦經(jīng)說法,打坐參禪,接續(xù)香火,清凈佛寺。石佛爺前的香火自然是越來越旺了,頂禮膜拜的人當然也就越來越多了。
娘 娘 芳 魂
扁都口的西面由北向南依次排列著幾條山谷,其中最南的一條山谷人們習(xí)慣上叫它娘娘墳溝。之所以這樣稱呼,
是因為這條溝的西邊山坡上有一座較大的墳?zāi)?,世代傳說墓里葬著一位娘娘。這條本不引人注目的山溝也就因“娘娘”二字而變得與眾不同,大有一番來歷了。
在古代,享有“娘娘”之尊稱和美譽的人必然與皇帝有關(guān)。而在歷史上親臨過扁都峽谷的皇帝僅隋煬帝一人而已,那么這位娘娘也就與煬帝有著直接的牽連了。據(jù)《隋書·煬帝紀》載:隋大業(yè)五年,煬帝西巡突遇惡劣天氣,穿行扁都峽谷時,“后宮妃、主或狼狽相失,與軍士雜宿山間”,“士卒凍餒死者十六七”?!吨軙せ屎髠鳌酚衷疲簾畚餮?,隨行樂平公主,系文帝之女,煬帝親姐,北周宣帝宇文赟之天元皇后楊麗華,也“殂于河西”。由此可以推測,因凍餓或疾病而魂銷香斷葬于此地的“娘娘”要么是煬帝的后妃,要么是煬帝的姐姐,因為只有她們才夠得上稱呼“娘娘”的資格。
既然是娘娘墳,那些盜墓賊便揣測到了隨娘娘一起入葬的金銀財寶。娘娘墳于1995年被掘墓賊盜過一次。事發(fā)后在現(xiàn)場查看的人說,娘娘墳豎穴很深,墓很大,但里面沒有任何碎片爛瓦,更無塑畫及陪葬的值錢貨,只有一具枯尸而已,而且還沒有靈位。至于這具枯尸是不是煬帝的后妃或姐姐,更是沒有確鑿的證據(jù)。
如今的娘娘墳緊鄰國道227線,墳頭及四周長滿了綠茵茵的芳草,金露梅、銀露梅之類的野花釋放著淡淡的芳香,嘩嘩的流水似乎正在為墓中的娘娘訴說人世間的千年滄桑或悲歡離合。而且過往行人因著這“娘娘”的招牌都要到墳前駐足窺視,仰頭觀望,扼腕嘆息一番,大有死葬扁都骨猶香之壯美,墓中的“娘娘”也該得到了些許安慰吧。
黑 風(fēng) 洞·諸 葛 碑
扁都峽谷雖然地處林區(qū),但方圓幾十里松柏少見。民間傳說,這與扁都口附近的黑風(fēng)洞有關(guān)。關(guān)于黑風(fēng)洞的傳說,歷來流傳較廣的有兩種說法。
其一是說:漢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率大軍穿行扁都峽谷,正行軍至半峽中時,突然滾滾黑風(fēng)大作,彌漫峽谷,山路不明,軍士前行不得。霍大將登上山頂向四周一觀,只見黑風(fēng)從一個洞中逐浪排空般急急涌出。為了急行軍,他不得不下令士兵砍伐四周樹木以堵塞黑風(fēng)。經(jīng)過將士們一晝夜的奮力砍伐,用成千上萬的松柏把黑風(fēng)洞堵了個嚴實。戰(zhàn)勝了黑風(fēng),漢軍才得以順利出峽,大破匈奴軍。
其二是說:宋朝楊家將西征時,派大將高旺為先鋒。高旺率領(lǐng)大軍逢山開路,遇水架橋,一路來到離黑風(fēng)洞不遠的永固一帶,下令大軍安營扎寨。由于此地人煙稀少,氣候惡劣,將士們頂著大風(fēng)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搭起了帳篷。誰知到了夜晚,大風(fēng)越刮越猛,帳篷被大風(fēng)拔起,害得將士們叫苦連天。高旺無奈,只得下令全軍后退40里,憑借破溝爛崖住宿了一夜。第二天,高先鋒派人四處打聽,才知道是黑風(fēng)洞的黑風(fēng)在作怪。為了讓百姓們安居樂業(yè),高先鋒惟有想辦法征服黑風(fēng)。于是,他率領(lǐng)大軍來到了黑風(fēng)洞,在山頭上掃視了一周,發(fā)現(xiàn)黑風(fēng)洞兩旁長滿了松柏,不由得計上心來,下令大軍砍伐樹木,堵塞黑風(fēng)洞。軍令如山倒,人多力量大,不幾天就把方圓幾十里的樹木伐了個盡光,黑風(fēng)洞終于被堵住了。從此,這一帶沒有了惡風(fēng),人們才慢慢來到這里不斷開墾,繁衍子孫,安居樂業(yè)。
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的黑風(fēng)洞,靜臥在峽谷的陡壁上,洞頂自行風(fēng)化脫落的黑土已將洞口下半部慢慢淹沒了,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淫威,平息了惡魔般的黑風(fēng)。四周生長的雜草灌木大有淹沒黑風(fēng)洞之勢,已沒什么神秘可言了。
危峰兀立、奇峰遍布、怪石嶙峋、千姿百態(tài)是扁都峽谷之特征。但人們廣為稱頌的是與石佛崖隔河相望、遙遙相對的諸葛碑。其形狀酷似諸葛亮端坐云端,正襟撫琴,是那樣臨危不懼、鎮(zhèn)定自若、氣度不凡。這樣的盛景,如果不是特定的時間和特殊的天氣狀況是很難觀賞到的。而事實上并非如此,人們所說的諸葛碑,其實是垂直聳立于高山之巔的一塊長方體巖石,如若從谷底向上仰視,形狀就是一座石碑。之所以有這樣的美稱,與三國故事中諸葛亮六出祁山有關(guān)。當時的祁山就是現(xiàn)今隴南西河縣北部與禮縣交界處的祁山堡,并不是祁連山。而諸葛亮也從來就沒有率軍征戰(zhàn)過祁連山,只不過是有人把祁連山訛傳為祁山,因此諸葛碑的傳說流傳到了現(xiàn)今。
憑借著甘、青咽喉之險要的地理位置,依靠著深厚歷史文化積淀的渲染,扁都峽谷聲名遠播,成為游人避暑納涼、觀光游賞的人間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