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臺灣是我多年來向往的地方。最近有機會隨天津社會主義學(xué)院參觀團赴臺,使我備感榮幸。幾天來心潮起伏,回想起當(dāng)年定居美國時所接觸的臺灣美食,至今歷歷在目。
美國是典型的移民國家,美利堅民族幾乎是由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口組成的,真正的本土人只有印第安人,特別是大城市,幾乎都是歐、亞移民的后裔,這些移民有他們獨特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xí)慣,甚至在城市中形成一些特定的區(qū)域。比如,洛杉磯就有日本城、韓國城、德國城、墨西哥城、越南城……當(dāng)然,最著名的還是坐落在市中心附近的中國城。當(dāng)初,中國城多半是由老一輩廣東人組成,近年來也有所改變。尤其是近二十年,大批華人擁入洛杉磯,于是又出現(xiàn)了新的華人居住地,像由蒙特利公園、圣蓋博和阿罕布拉組成的“小臺北”,一些東南亞人也云集于此。這里華人超市林立,華人餐館比比皆是。尤其是各色臺灣小吃琳瑯滿目。走在街上令人目不暇給,進(jìn)入店中保你大快朵頤。 我在世界聞名的大都會洛杉磯工作和生活了26年,可以說嘗遍了這里的人間美昧,尤其對臺灣小吃情有獨鐘。
臺灣飲食以清淡為主,很少大油大膩,這一點很合我的口味。臺灣人很注進(jìn)補,尤其是用一些補益類的中草藥加入其中,成為藥膳,構(gòu)成了一種獨特的地方飲食文化。我在品嘗臺灣美食的同時,還特別注意觀察他們的烹調(diào)方法,僅舉出下列幾種最常見菜的做法。
“麻油雞”是臺菜和臺灣人家中不可少的一道菜品,最適于天氣稍冷食用,既有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又能溫補,使人增強御寒能力。舊時中國北方婦女坐月子,吃小米粥、紅糖和雞蛋,而臺灣人產(chǎn)后多以“麻油雞”為主,可以調(diào)補產(chǎn)后虛弱,增強體力。我在美國時大約每周依樣煮一次,既營養(yǎng)又美味,方法也很簡單:先把一只白條雞去油,洗凈切塊(不可太肥膩的),然后焯去血沫,放入鍋中(最好是沙鍋),加入生姜兩大片,文火燉三十多分鐘,加入臺灣米酒適量(我一般加一小杯,也有人加入半斤以上),再煮十幾分鐘,加入麻油(香油)一至兩小杯。開火蓋鍋悶一下即可食用。我一般不在湯中加鹽,這樣,既有雞肉清香,又有酒香及麻油香,端上餐桌,香飄四溢。美不勝收。
“燒酒雞”是由麻油雞加入少許中藥而成,其中有當(dāng)歸、川芎、枸杞子等,也要加入大量米酒,麻油可少加或不加。這道菜中藥味道濃重,一般北方人很難接受。
此外還有“當(dāng)歸雞”、“當(dāng)歸鴨”和“八珍雞”、“十全雞”等。其中的“八珍雞”。就是用中藥的“八珍湯”燉雞?!鞍苏錅笔谴笱a氣血的名方,由“四君子湯”(含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是補氣祖方)和“四物湯”c含當(dāng)歸、川芎、白芍、熟地,是補血的祖方)組成?!爱?dāng)歸雞”和“當(dāng)歸鴨”燉出來是肉香、藥香、酒香俱全。但我們吃不習(xí)慣,況且中醫(yī)提倡“辨證論治”,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進(jìn)補的。如果是實熱體質(zhì)者,服用會產(chǎn)生燥熱,甚至可導(dǎo)致鼻出血?!笆珳笔窃诎苏渲杏旨尤胄翢嶂罚舆M(jìn)補。也許是臺灣人從小習(xí)慣這種補法,他們都喜歡吃這些東西。
臺灣小吃很有名,也很好吃。如“排骨飯”、“鹵肉飯”、“鰻魚飯”都很有特色,都有一些日本餐的風(fēng)味?!芭殴秋垺笔怯蒙虾玫呢i排,拍打松軟。沾上蛋清、生粉和面包渣炸成金黃色,再配上米飯和幾種臺灣小菜,吃起來香而酥,油而不膩,很是可口。“鰻魚飯”全然是日本風(fēng)味,香甜可口,令人回味無窮。更有用蔬菜滾面糊炸成金色,臺語稱為“甜不辣”,實際是日本料理中的“天婦羅”。
臺灣小吃中的“蚵仔煎”,是用新鮮牡蠣為主,加入面粉、生雞蛋和卷心菜攤制成的,有的還加番薯粉,非常鮮美可口,也可以說是一道臺灣名菜?!棒滛~羹”和“肉羹”也很出名。這是兩道湯品,是用新鮮魷魚絲或肉絲在高湯中氽熟勾芡而成,但必須加入一種臺灣特制的香醋。這兩種小吃酸甜可口,帶有特殊的香味。沒有特制的調(diào)料是做不出的。
總之,臺灣菜和臺灣小吃都很清淡,口味偏甜,很少有太咸太油膩的食品,食材以海鮮為主,注重營養(yǎng),偏重進(jìn)補,是比較健康的飲食。
吃罷臺灣的菜品和小吃,一定要喝臺灣的“凍頂烏龍”,這種茶被視為茶中極品。
臺灣的點心也別具風(fēng)味,其中以“鳳梨酥”最著名。所謂“鳳梨”就是菠蘿,但“鳳梨酥”不只一種,系用各色熱帶水果做成的餡點心,如草莓、哈密瓜、木瓜、芒果等。臺中的點心以“太陽餅’’最出名,香甜酥軟,入口即化。臺北有一種蛋糕,更是令人口齒留香。這些點心,大都是由朋友或我的病人從臺灣帶來的,竟成為我多年來難以忘懷的美食。
另有一種名叫“棺材板”的特殊臺灣點心,我沒見過,聽臺灣朋友講給我后,卻頗有興趣。做法是用方型土司面包挖空中間,放入肉腸制成的人形,上加一片面包為蓋。造型奇特,形像逼真,在各地飲食中難得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