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在耳邊聽到這么一句話:“趕緊吞落去。”這是大人在喂小孩吃飯時,時常兇巴巴說出來的話。用閩南語說這句話,更顯得焦躁與無情。其中包含著大人的自以為是,暴露出他們對科學(xué)營養(yǎng)、身體健康知識的嚴(yán)重缺乏,如此下去極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食物,是人類社會的必需品,也是人類最重要的享受之一。吞,讓食物的營養(yǎng)價值得不到良好吸收,且容易導(dǎo)致胃腸等疾病。如今的社會,是一個匆忙的社會,浮躁心理比比皆是。站在大人的角度,他并不是真正想讓孩子吞下飯菜,而只是想讓孩子快些吃飯。然而,也由此顯現(xiàn)出這位大人的極不耐煩,脾氣性情很不溫和。這樣的大人,并不適合照顧孩子,但在很多時候,卻不得已而為之。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們幼稚無知,只會服從命令或者叛逆偏執(zhí),這兩點也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如此過程,往往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習(xí)慣吞飯的孩子,性格也會漸漸急躁,對成長過程中的事物與情感缺乏耐心。我國文化博大精深,在閩南語詞匯之中,有“吞飯”這樣的世俗流行諺語,也有著“化仙”一般優(yōu)雅、悠閑的智慧之詞。
化仙,可以解釋為放松、散漫、自在地聊天。人們無事時坐在一起,談天說地,從中調(diào)節(jié)身心,度過無聊光陰,享受生命的樂趣,增長個人見識,探討民俗瑣事。
聊天、談?wù)?、講理、說故事、訴說、交流……這些并不能完全被稱為“化仙”。但“化仙”卻把它們?nèi)堪趦?nèi)。一個“化”字,給人柔軟的感覺,把生活中的情感一一軟化,讓身體感官起了奇妙的變化,顯得不執(zhí)著、不強(qiáng)硬、不霸道、不自私。一個“仙”字,是生活美好的一種意境,表現(xiàn)出神仙一般的無憂無慮、無拘無束、自得其樂。
吞飯的執(zhí)著與化仙的輕松,給了人們一種兩極的明示。世俗中的人,許多時候難免會勉強(qiáng)自己或他人,于是常常待生活如吞飯一般匆忙而不知其味,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他人。但很多時候,我們也都能夠停下忙碌的思緒,體會化仙一般的雅致與快樂!
幸福的人生,是否就是多出一些“化仙”,少掉一些“吞飯”呢?要如何才能夠做到這一點,每個人的心中有著不同的想法,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應(yīng)該是不要太過于在意生活中的得失、是非、真假。那些不在凡俗生活中耿耿于懷、斤斤計較的人,化仙的時間一定遠(yuǎn)遠(yuǎn)比吞飯的時間來得多!
插圖/無題/楊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