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
策劃/張大江 視覺/黃靜
執(zhí)行/陳志音 張歡 張蕾
孫靜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北京和廣東音樂人共同的造星努力匯集成了1994年歌壇“新生代”現(xiàn)象。那時,沉寂許久的廣州白天鵝音像公司、新時代音像公司活躍起來,廣東音樂人陳小奇幾乎天天“泡”在深圳“挖”人,挖出了李春波、陳明、林依倫、黃格選、廖百威、高林生等,在北京上海等地進行“南征北戰(zhàn)”式宣傳,甘萍的《大哥,你好嗎》和李春波的《一封家書》獲得巨大成功;而北京則挖出了陳紅、陳琳、潘勁東、謝東、孫悅等歌手。盡管他們的包裝方式大多沒擺脫港臺模式,演唱的歌曲也還未達到港臺歌壇鼎盛時期同類作品的水準,但已經在內地青少年歌迷中產生了很大影響,這批歌手被稱為“94新生代”的絕對主力。
1992年到1993年間,比較有影響力的當屬南方的音樂人陳珞一手打造的楊鈺瑩、毛寧這對歌壇“金童玉女”,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是蘇越一手包裝起來的楚奇、楚童,而曾經是崔健經紀人的王曉京,正在操辦組建“指南針”樂隊。此時毛阿敏、李玲玉、那英、艾敬、朱樺、田震、屠洪綱等一批在上世紀80年代非?;钴S的歌星經過海內外音像公司的重新包裝后,又以新的面貌重登歌壇。此時,制作人、經理人的概念產生了,歌手從此徹底成了商品,創(chuàng)作第一次徹底服從于市場。
流行樂壇最激烈的競爭于是變成制作人之間的競爭,是智慧和膽略的競爭。陳珞是一位出色的包裝偶像型歌手的制作人,他成功制造了中國流行樂壇最亮麗的兩顆星毛寧和楊鈺瑩,并使其兩張專輯達到超百萬的銷量。他認為偶像歌手制作的任何環(huán)節(jié)都必須達到精品的質量,所以他在前期制作中投入全部資金的80%,尤其對MTV投入十分慷慨,根據因人而異、因歌而異、因市場而定的原則,他在MTV制作中最高投入曾占到前期投入的50%。蘇越是當時制作歌手處女作專輯較多的制作人,曾成功推出中國第一個偶像組合“兄弟brother”。蘇越專輯制作工作在資金投入上按照新人新專輯宣傳費用大于制作費用,之后各占一半,最終達到制作費用大于宣傳費用的原則進行分配。包裝推出羅琦、江珊的制作人王曉京選擇的音樂極具個性,他聲稱自己最重視的制作環(huán)節(jié)是對歌曲的選擇,尤其是歌詞的選擇:“我認為成功的歌詞不但有商業(yè)味道,更應具有文化味道,歌詞應該大眾化,有哲理性,內容源于生活”。
94新生代時期的突出特點是眾多風格各異的歌手同時涌現(xiàn),并各自擁有自己的擁躉,但隨后曇花一現(xiàn)的他們漸漸消失在舞臺的前沿,沒有成為如同劉歡、那英般的歌壇領軍人物,也沒有完全淡出舞臺,還是尷尬存在人們漸老的記憶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