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一生忠厚善良,吃苦耐勞,靠一根扁擔當挑夫養(yǎng)家糊口。當時交通閉塞,貨物流通全靠人用扁擔挑,家鄉(xiāng)出產(chǎn)的煙葉、茶葉、陶瓷出口,百姓日常所必需的生產(chǎn)生活用品,如番子油(煤油)、番子皂(肥皂)、番子肥(化肥)等進口,都是從毗鄰的廣東大埔高陂碼頭上下船。若從漳浦、云霄進海產(chǎn)或食鹽,也都是以本地產(chǎn)的煙葉、茶葉、鉎鍋進行交換。因此,父親經(jīng)常能“引”到“雙頭貨”。舊時各地均設(shè)有“四通行”(類似今天的物流中心),父親農(nóng)閑時就到“四通行”引貨。舊時做生意講信用,生意人以誠信立本,挑夫只要知道對方的店號、住址就可以把貨送達,所以物暢其流,也從未出過差錯。
父親15歲時,家庭的生活重擔就壓在他的身上。舊社會我家沒有土地,農(nóng)忙時父親就給人打長工,農(nóng)閑時就找貨挑。父親年紀小,常常跟不上大人們,但他們走一段就會停下來等,怕跟不上而走錯路,伙計們相當團結(jié)。一次挑鉎鍋,途中繩子斷掉,一擔鉎鍋破得只剩兩口沒破,到貨棧時,店頭家不但沒有責備,反而安慰他并照付工錢。還有一次挑煙葉,由于煙葉蓬松加上父親個頭小,結(jié)果過溪時一頭煙葉被浸在水里,煙葉重量猛增幾十斤。就這樣,父親承受著常人難于想象的壓力,堅持撐到目的地,伙計們七手八腳幫父親把煙葉掀開來曬太陽,店頭家沒有責怪,十分同情父親的遭遇,工錢也照給無誤。這件事一方面是父親的本分為人,同時跟伙計們幫忙說好話也是分不開的。
當我懂事時已是1950年代中期,父親農(nóng)閑時依然象“馬幫”一樣繼續(xù)當挑夫,后又歷經(jīng)“困難時期”和“文革年代”,由于身體長期透支,操勞過度和營養(yǎng)缺乏,終于積勞成疾。在那“缺醫(yī)少藥”的年代,人得了病那將意味著什么?猶如接到閻羅王的判書,只等那最后一刻的到來。父親大半生浸在苦水里,常言道:“先苦后甘”,然而父親卻從未嘗到過一點甘甜的味道,更沒有過上一天的好日子。
今天,我也已步入花甲行列,想起父親的這些經(jīng)歷,心里總會涌起一股酸楚和懊悔之感。百善孝為先。如今,人欲孝而親不在,孝是不可補償?shù)?,人若不能及時盡孝,那將是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生活在今天的老人們,是多么的自在、幸福,享受著人生應(yīng)有的天倫之樂。生活質(zhì)量的寬度提高,又延伸了壽命的長度。人的生活過得越好,越能勾起我們對父輩們的苦難回憶和緬懷之情。所以,人活著比什么都好,但活得有意義有兩點:上行孝,下盡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