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以前,政權(quán)不斷更迭,國歌也幾度易換。
回顧歷史,中國在清代以前,閉關(guān)鎖國,對外交往不多,也就沒有國歌。中國最早的國歌的產(chǎn)生,緣于1896年北洋大臣兼直隸總督李鴻章作為外交特使赴西歐和俄國作禮節(jié)性的訪問。按當(dāng)時的外交慣例,在歡迎儀式上是要演奏國歌的。為此,清政府只好臨時編了一首,被后人稱為《李中堂樂》,此后10多年清政府在對外交往和國內(nèi)大典中一直沿用此歌。20世紀初,清政府又頒布了一首名為《鞏金甌》的晦澀難懂的國歌。不久,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這首國歌也隨之壽終正寢。辛亥革命后,南京臨時政府曾征集國歌,并在公報上刊登了一首歌詞擬稿,歌名為《五旗共和歌》,這首國歌反映了資產(chǎn)階級立國的理想。1915年5月,袁世凱政府把一首名為《中華雄踞天地間》的歌曲作為國歌。1920年,段祺瑞政府又以名為《卿云歌》的歌曲作為國歌。1930年,南京國民黨政府把國民黨黨歌作為代國歌,1943年正式定為國歌。
1949年,國民黨蔣家王朝在中國大陸的統(tǒng)治臨近末日,建立新中國的工作著手進行。當(dāng)年6月,新政治協(xié)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召開。以馬敘倫為組長、葉劍英和茅盾(沈雁冰)為副組長的籌備會議第六小組負責(zé)擬定新中國的國旗、國徽、國歌方案。參加工作的成員有郭沫若、張奚若、田漢、馬寅初、鄭振鐸等10余名著名人士。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在憲法第一百三十六條中增加一款,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國歌同國旗、國徽一樣,是國家的象征。賦予國歌與國旗、國徽同樣的憲法地位,有利于維護國歌的權(quán)威性和穩(wěn)定性,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和國家榮譽感。
國歌既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又是一個國家的象征。新中國像一輪紅日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噴薄欲出時,也就呼喚新國歌的誕生。新中國成立之際,《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響起,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
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1935年,當(dāng)時中華民族正處于生死存亡的關(guān)頭。這首在中華大地上歌唱了近70年的歌曲,像一支戰(zhàn)斗的號角,鼓舞了中華民族兒女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去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去建設(shè)社會主義。1931年“九·一八”事變,拉開了日本帝國主義侵華序幕,“不作亡國奴”的吼聲喚起了全國人民高昂的愛國熱忱。先后于1932年和1933年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的田漢、聶耳,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抗日救亡運動中。
國歌的前身是《前進歌》“同胞們,大家一條心……我們不做亡國奴,我們要做中國的主人,讓我們結(jié)成一條鐵的長城,把強盜們都趕盡,向著自由的路前進!”這是1934年由田漢創(chuàng)作的歌劇《揚子江暴風(fēng)雨》的主題曲《前進歌》。田申(田漢之子)告訴記者,父親當(dāng)年曾表示,《前進歌》其實就是《義勇軍進行曲》的前身。
《前進歌》是1934年的一天晚飯后,田漢帶著田申與聶耳(田漢與聶耳1931年相識,并開始合作)一同到上海外灘觀察碼頭工人生活。懂外文的田漢看到碼頭堆放的木箱上的文字后當(dāng)即震怒了:“里面裝著軍火!是運給日本帝國主義打中國人的!”聶耳的臉也變得鐵青,兩只手緊握成拳頭,用幾乎顫抖的聲音說:“這些狗強盜!強迫中國人扛著槍炮子彈來打中國人!我們再也不能忍受了!”回去后,田漢很快創(chuàng)作了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新歌劇”的《揚子江暴風(fēng)雨》,聶耳則飽含激情地譜寫了劇中所有歌曲。在《揚子江暴風(fēng)雨》中,聶耳還出演了劇中主要人物——碼頭工人老王,11歲的田申則扮演了老王的孫子小栓子。
1934年7月1日,該劇在上海正式公演。當(dāng)演出進行到最后、碼頭工人氣憤地把裝有軍火的木箱扔到黃浦江里、日本水兵開槍打死了工人于子林和小栓子時,聶耳扮演的碼頭工人老王抱著垂死的孫子憤怒地唱起了《前進歌》。那一刻,演員和觀眾的情緒融成一體,強烈的民族感情和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仇恨像火山爆發(fā)般傾瀉出來,大家齊聲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誓死不當(dāng)亡國奴”等口號,很多人都眼含熱淚。
國歌歌詞誕生在香煙盒襯紙上。1935年初,由于敵人的瘋狂搜捕,田漢只好搬到上海法租界居住。當(dāng)時音樂界有一些人竟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濫寫靡靡之音,腐蝕人民的戰(zhàn)斗意志。針對這種情況,田漢決心寫一些能夠喚醒民眾斗志的歌曲。恰在這時,田漢接手創(chuàng)作一個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劇本《風(fēng)云兒女》(原名《鳳凰的再生》)。有一天,田漢突然文思噴涌,想寫首電影主題歌。由于當(dāng)時手頭找不到紙,他匆忙中把一段歌詞寫在了一個香煙盒的錫箔襯紙上。這一段文字后來成為該劇主題曲《萬里長城》的第一段,即現(xiàn)在的《義勇軍進行曲》歌詞。
1935年2月初,田漢將剛寫完的劇本交給了夏衍。2月19日夜,電影的分鏡頭腳本還沒來得及寫,田漢就被捕了。聶耳聽到田漢被捕的消息后,立刻找到夏衍說:“聽說田先生的《風(fēng)云兒女》里有一首主題歌,請交給我作曲吧,相信田先生一定會同意的?!碧锷暾f,那個時候聶耳也被列上了黑名單。黨組織為了保護干部,決定派他經(jīng)日本赴蘇聯(lián)留學(xué)。
“在日本,聶耳用了兩個月時間,譜寫了《義勇軍進行曲》,并從日本寄回了修改后的歌譜。為音樂表達的需要,聶耳在歌詞中加了3個‘起來’,并在結(jié)尾‘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加了‘前進!進’,使整個歌曲節(jié)奏更加鏗鏘有力、渾然一體。”講到這里,田申無限惋惜地告訴記者:“這是聶耳和田漢的最后一次合作,也成為聶耳的絕唱!”到日本3個月后,聶耳在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身亡,年僅23歲。尚被關(guān)押在南京獄中的田漢聽到噩耗后,熱淚縱橫,當(dāng)即為忘年知己和親密戰(zhàn)友寫下一首挽詩:“高歌共待驚天地,小別何期隔死生。英魂應(yīng)化狂濤返,好與吾民訴不平。”1935年5月16日,上海出版的《電通畫報》首次刊出了《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譜,接著又灌制了唱片。1935年5月24日,電影《風(fēng)云兒女》在上海金城大戲院首映?!读x勇軍進行曲》被唱響。后來,伴隨著“一二·九”運動的巨浪,這支歌迅速傳遍了長城內(nèi)外、大江南北,成為中華兒女抗擊侵略、沖鋒陷陣的號角。這首歌成為反法西斯侵略的國際戰(zhàn)歌。抗戰(zhàn)期間,田漢曾收到寄自美國的稿費。美國黑人歌王保羅·羅伯遜在紐約聽到《義勇軍進行曲》后,非常喜愛,不僅用英語四處演唱,還用漢語灌制了唱片,取名為《起來>,宋慶齡親自為這套唱片撰寫了序言。在當(dāng)時的反法西斯戰(zhàn)線上,《義勇軍進行曲》代表了中國人民最強音的一支戰(zhàn)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即將結(jié)束之際,在盟軍勝利凱旋的曲目中,《義勇軍進行曲》赫然名列其中。陶行知先生從歐洲回國經(jīng)過埃及時,在金字塔下聽到有人高唱《義勇軍進行曲》:梁思成先生在美國講學(xué)時,在街上聽到有人吹口哨,吹的正是這支歌;在莫斯科舉行的紀念普希金誕辰150周年大會上,保羅·羅伯遜再次用漢語演唱了《義勇軍進行曲》……這些細節(jié)都被田漢寫進了為新政協(xié)國歌討論提交的說明中。
田申還介紹說,1944年,馬來西亞抗日戰(zhàn)爭進入了最艱苦的歲月。一支由華僑和其他各民族青年組織起來的抗日隊伍將《義勇軍進行曲》歌詞中“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改為“馬來亞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作為抗日游擊隊隊歌傳唱。一次,在日本侵略軍瘋狂圍剿抗日隊伍時,一位名叫阿乜的馬來亞抗日戰(zhàn)士不幸被捕。刑場上,他大義凜然,面對敵人的槍口,用馬來語高唱《義勇軍進行曲》,從容就義?!斑@首歌之所以能在國際上廣為流傳,是因為它表達和喚起了抗?fàn)幉幌?、獨立自強的精神。”田申說,“這種精神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p>
1949年7月4日,葉劍英在中南海勤政殿第一會議室主持召開了第六小組第一次會議,推選郭沫若、田漢、茅盾、錢三強、歐陽予倩五人組成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郭沫若為召集人。8月5日,第六小組第二次會議決定,聘請馬思聰、賀綠汀、呂驥、姚錦新四位音樂專業(yè)人士為國歌詞譜初選委員會顧問。由郭沫若等人起草的《征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詞譜啟事》經(jīng)毛澤東、周恩來修改審批后,分送《人民日報》、《天津日報》、《光明日報》等各大報紙連續(xù)刊登八天。國內(nèi)各報和香港及海外華僑報紙也紛紛轉(zhuǎn)載。這樣大規(guī)模地在報紙上征集國旗、國徽、國歌,在中外歷史上是少見的。征稿啟事發(fā)出后,在中華大地和海外華夏兒女中引起強烈反響,應(yīng)征稿件如雪片一樣紛至沓來。截至8月24日,籌備會收到有關(guān)國歌的稿件350多件。經(jīng)過慎重討論審核,認為國歌征集之稿,足以應(yīng)選者尚少,而新生的共和國在宣告成立時,如果沒有確定一個體現(xiàn)本國尊嚴的國歌,不符合國際慣例,也不適應(yīng)時代要求。因此,決定再有計劃地征集一次,將入選者制曲試唱,向群眾廣泛征求反映后再作最后選定。
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會議設(shè)立由55人組成的國旗、國徽、國歌、國都、紀年方案審查委員會,馬敘倫為召集人。截至當(dāng)日,第六小組共收到應(yīng)征國歌632件,歌詞694首。9月25日,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主持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xié)商座談會,參加會議的有郭沫若、茅盾、黃炎培、陳嘉庚、張奚若、馬敘倫、田漢、徐悲鴻、李立三、洪深、艾青、馬寅初、梁思成、馬思聰、呂驥、賀綠汀等人。在座談會上,馬敘倫等主張暫用《義勇軍進行曲》代國歌,徐悲鴻、郭沫若等許多委員表示贊成。因原歌詞有“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等歷史性的詞句,郭沫若、田漢等建議將歌詞修改一下,郭沫若并擬就了三段。但是,張奚若、梁思成認為這首歌曲是歷史性的產(chǎn)物,為保持其完整性,詞曲最好不作修改,并舉法國的馬賽曲為例。黃炎培先生也贊成不修改歌詞。剛從國外回來的宗教界代表劉良模介紹了《義勇軍進行曲》在國外傳播情況后,認為《義勇軍進行曲》獲得了國內(nèi)外人民一致頌揚,在國際上有它的影響,應(yīng)采用作國歌。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副主席贊成這種“安不忘危”的思想,認為新中國要達到真正安定、安全,還需要與內(nèi)外敵人及各種艱難困苦奮斗。周恩來副主席說:“用原來的歌詞才能鼓動情感。修改后,唱起來就不會有那種情感?!眹璐砹艘粋€國家的民族氣質(zhì)和精神面貌,《義勇軍進行曲》創(chuàng)作于中華民族危難關(guān)頭,正是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毛澤東主席贊同和支持歌詞不改。經(jīng)過討論,除國徽一項繼續(xù)由原小組設(shè)計外,其他各項議題均獲一致意見。會議結(jié)束時,毛澤東主席、周恩來副主席和大家一起放聲高唱《義勇軍進行曲》。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全體會議就國歌一致通過了4個決議案: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為北京,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采用公元,今年為1949年;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jié)。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用洪亮的聲音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苯又飨磩由祀娾o,伴隨五星紅旗冉冉上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響起。
1949年11月15日人民日報刊登的關(guān)于國旗、國歌和年號的“新華社信箱”中,對將義勇軍進行曲采用為國歌作了如下解釋:“義勇軍進行曲是十余年來在中國廣大人民的革命斗爭中最流行的歌曲,已經(jīng)具有歷史意義。采用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現(xiàn)時的國歌而不加修改,是為了喚起人民回想祖國創(chuàng)造過程中的艱難憂患,鼓舞人民發(fā)揚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愛國熱情,把革命進行到底。這與蘇聯(lián)人民曾長期以國際歌為國歌,法國人民今天仍以馬賽曲為國歌的作用是一樣的?!?/p>
《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唱了17年。十年動亂期間,田漢受到“四人幫”迫害,他寫的歌詞不能再唱,正式場合只能演奏國歌的曲譜。粉碎“四人幫”后,由于還來不及對“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進行全面清理,有些人以“國家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不能反映變化了的現(xiàn)實”為理由,提議重寫國歌歌詞。1978年3月五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成立了國歌征集小組,由一位作曲家配詞提交大會代表討論,最后以舉手表決的方式通過了新的國歌歌詞。國歌的作者被注明為“聶耳曲,集體填詞”。對新的國歌歌詞一直存在不同意見。一種意見認為新歌詞氣勢雄偉,高度概括,政治性強,有“奔向共產(chǎn)主義明天”等鼓舞人心的內(nèi)容。同時,也有許多同志認為,新歌詞的內(nèi)容、文字韻律都推敲不夠,從文字上看歌詞太平,缺乏激情,缺乏形象性,只是把幾個口號湊在一起。從韻律上看,新歌詞平仄、音韻都不如原歌詞,有拼湊的感覺。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領(lǐng)導(dǎo)全國人民全面清理“文革”中的錯誤,深入總結(jié)建國以來的歷史經(jīng)驗,恢復(fù)并根據(jù)新情況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國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對1978年憲法進行系統(tǒng)修改的工作被提上日程。這一時期,黨和國家糾正了“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大量冤假錯案。國歌歌詞原作者田漢得到昭雪平反。
從1980年到1982年,憲法修改委員會收到了各個方面提出的大量意見,認為《義勇軍進行曲》反映了中國人民的革命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居安思危的思想,激勵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多年來已經(jīng)深入人心;建議廢除1978年通過的國歌歌詞,恢復(fù)1949年全國政協(xié)一屆一次會議決定的《義勇軍進行曲》。同時,建議像全國政協(xié)一屆一次會議那樣,作一個決議把國歌確定下來。憲法修改委員會一致同意將1949年全國政協(xié)一屆一次會議決定的《義勇軍進行曲》恢復(fù)為國歌。
1982年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莊嚴通過現(xiàn)行憲法的同時,通過決定恢復(fù)《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撤銷本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78年3月5日通過的關(guān)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決定。
2003年4月和8月,中共中央兩次向全國各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黨委及中央和國家機關(guān)各部委、人民團體黨組發(fā)出通知,征求對修改憲法部分內(nèi)容的意見。安徽、山東、海南、江蘇、陜西等省市及解放軍總政治部的同志都提出國歌是國家的象征,建議在憲法中作出明確規(guī)定。黨中央采納了將國歌寫進憲法的建議,在2003年10月舉行的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ān)于修改憲法部分內(nèi)容的建議》中,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是《義勇軍進行曲》寫進憲法,作為一條修改建議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經(jīng)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全體代表審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正式賦予國歌以憲法地位。
對于中國人來說,《義勇軍進行曲》最能喚起內(nèi)心的強烈共鳴。全國各族人民同唱這一首國歌,將不斷激發(fā)出愛祖國、愛人民、一往無前、自強不息的精神,增加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為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