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熊是16世紀(jì)英格蘭流行的娛樂方式,也是亨利八世最愛的游戲之一。1526年以后,在宮廷中設(shè)置專職人員管理這些動物,并在河岸區(qū)建造巴黎花園,在那里上演殘忍的星期日游戲如逗熊和斗雞等。同時他把這種愛好傳給了他的女兒。
每年夏天,女王都會帶著整個宮廷行幸外省,接受臣下的隆重款待,臣下爭搶接待女王的殊榮,即使花費昂貴也在所不惜。羅伯特·拉納哈姆記述了1575年斯特拉特福附近的凱尼爾沃斯城堡的盛大招待會,也是女王最喜歡的宴會之一,豪華輝煌的慶典持續(xù)了3周。遵照文藝復(fù)興時代的傳統(tǒng),每個白天、每個夜晚都有高尚的消遣、神話節(jié)目或煙火表演。當(dāng)然也包括逗熊游戲。當(dāng)時人們這樣描述這項運動:一頭熊被綁在鏈子上,鏈子固定在欄桿上,五六只狗同時向熊發(fā)起進攻。通常人們是用馴犬進行這項游戲。每一次狗沖向被綁著的熊時,看臺上的人們就開始大喊大叫。到了馴犬變得筋疲力盡或是遭到襲擊受傷嚴(yán)重之后,它們就被換下來。這時,管理人員又會帶上一群神氣活現(xiàn)的馴犬出來,進行下一輪的攻擊。到最后,熊被撕咬的傷痕累累,折磨得筋疲力盡,這時它才被帶進治療室治療,休養(yǎng),調(diào)整好了再被帶出去進行下一場游戲。
伊麗莎白女王也曾招待來訪的大使觀看這種表演。如亨利在1561年10月28目的日記中寫道:他在白廳和法國的外交大使一起觀看逗熊和斗?!哔F的女王和許多貴族都在場。
這種游戲幾乎堪稱英國特產(chǎn)——在旅行日志中,外國游客也常常提到觀看這種活動。一個外國人1584年到倫敦觀光,他描述了一個8月的下午在薩瑟克區(qū)看到的精彩表演:
那兒有3層樓高的圓形建筑,里面大約養(yǎng)著100只英國大狗,每只都有各自的木屋。人們讓這些狗和三只熊一一對陣,這些熊一只比一只大。隨后是一匹馬被帶進來充當(dāng)狗群追逐的對象,最后是頭公牛,它勇敢地進行自衛(wèi)。接下來若干男女從獨立的隔間中出來,他們一同表演舞蹈、對話和打斗,還有一個男人向觀眾們?nèi)霭酌姘?,觀眾紛紛去搶。場地中部的上方固定了一個噴嘴,它被煙火點燃了:突然間有許多蘋果、梨子從那里落到下面站著的人身上。當(dāng)人們紛紛去搶蘋果時,更多的煙火從噴嘴中落下來,這使觀眾吃驚又覺得很有趣。之后從各個角落飛出煙火和其它焰火,這就是演出的終場。
如今很少人會把這樣殘酷、花哨的表演當(dāng)作戲劇。但在伊麗莎白時代的倫敦,逗弄動物和戲劇表演非常奇特地穿插在一起。逗熊場如巴黎花園(以及后來的希望劇院),斗雞場(如詹姆斯公園)也上演戲劇。
逗熊也常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出現(xiàn)。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亨利八世》中,一個仆人責(zé)備那些正在等待觀看女王伊麗莎白受洗儀式的擁擠的人群:“你們把宮廷當(dāng)成巴黎花園了嗎?”但宮廷也可以變成像巴黎花園那樣的娛樂場所。在伊麗莎白時代,這里可以同時上演戲劇和逗熊游戲,摔跤和競技活動,加冕儀式和音樂會。女王和她的臣民有同樣的愛好,她自豪地說:“我只是一個英國人?!?br/> “城里有熊嗎?”《溫莎的風(fēng)流娘兒們》中那個愚蠢的斯蘭德問,“逗著熊玩很有意思的”。很明顯,莎士比亞親自去過熊園——他有職業(yè)理由關(guān)注那些讓觀眾興奮的事物——但顯然他并不完全喜歡這種活動。他不無諷刺地觀察到,這種活動能使世上像斯蘭德的人感到自己更像個真正的男子漢?!拔以匆娔穷^著名的撒克遜大熊逃出來二十次,我還親手拉住它的鏈條,”斯蘭德吹牛說。
伊麗莎白時代的人認(rèn)為熊丑陋之至,是粗魯、暴力的象征。莎士比亞一再附和了這種觀點,不過他也領(lǐng)會到了別的東西:麥克白看見四面包抄的敵人時說:“他們把我系在樁上,我跑不了了,可是我必須像熊一樣掙扎到底。”這就遠非只是對逗熊或謀殺的感傷描述了——叛賊麥克白最終得到了應(yīng)有的下場——但它暫時平息了斗技場內(nèi)的粗俗笑聲,暗示了比這種表演更讓人無法忍受的東西。
喬治·斯通、哈里·漢克斯、林肯郡的湯姆、坎特伯雷的奈德、喬恩先生、盲人羅賓漢這些都是伊麗莎白時代的流行偶像,它們是逗熊場的熊的名字。為了增加吸引力,羅賓漢的眼睛被弄瞎了,因此稱其為“盲人羅賓漢”。當(dāng)時逗熊的吸引力可以和今天的拳擊比賽相媲美。
那么去觀看逗熊的都是哪些人呢?一些線索來自1583年一個星期日巴黎花園發(fā)生的一場嚴(yán)重的意外事故時提到的一些在場的人,有些人身亡了,有些人卻奇跡般的活下來了。那天觀賞逗熊的大約有1000人。他們中有:皮革商亞當(dāng)·斯賓塞,面包師威廉·考克,職員約翰·伯頓、馬修·梅森,南華克的一個仆人和他的主人加蘭德,托馬斯·皮斯,倫巴第街的取水工,一個無人認(rèn)識的婦女和她的小孩。
除了辛勞和金錢還有什么呢?
繼續(xù)過每個安息日。
逗熊或斗牛,
是什么促成這些殘忍的表演?
星期日工人們?nèi)ビ^看暴力的公共娛樂活動,如逗熊。從而使這些底層階級遠離了其它形式的暴力。逗熊起到了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伊麗莎白非常支持這項活動,以致于當(dāng)巴黎花園的一些座位坍塌時導(dǎo)致7人死亡,清教徒宣稱這是上帝在懲罰他們,逗熊游戲仍然允許繼續(xù)上演。當(dāng)戲劇開始威脅到觀看逗熊表演的人數(shù)時,伊麗莎白頒布法令,規(guī)定所有的劇院星期四都必須關(guān)門一天,使得人們?nèi)タ磻虻臅r間和去逗熊場的時間不發(fā)生沖突。以此來鼓勵逗熊游戲以及其它由于女王的嗜好而支持的娛樂方式,而對動物的遭遇卻完全置于不顧。為何伊麗莎時代的人都喜歡這種殘忍、卑鄙的表演呢?要明確解答這個問題也許正如解釋現(xiàn)代人對殘酷表演的愛好一樣困